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人本主義心理學
謝老師2023-05-03 06:27【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班主任,你好!2020年的春天,因為病毒的入侵,讓它與以往格外的不同,我們也從最初的緊張、盲從變為現在的堅定與有序。帶著這份篤定,我們迎來了學生的延期
班主任,你好!2020年的春天,因為病毒的入侵,讓它與以往格外的不同,我們也從最初的緊張、盲從變為現在的堅定與有序。帶著這份篤定,我們迎來了學生的延期開學。
延期開學既是師生繼續做好防控的必要措施,更是我們班主任不斷充實自我的時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該如何關愛學生?我們如何引領學生澄清現象?我們該如何理解學生的行為……
豐臺教科院德育研究室推薦給班主任九篇文章,共同學習,希望班主任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讓理論成為我們的慧眼。
人本主義心理學
以下這樣的場景恐怕不難看到:
鏡頭一
父親對剛剛上小學的兒子明明說:“如果你不再跟小朋友打架,我會更喜歡你。”
鏡頭二
初一年級各班在征集班徽,小林同學畫了一個豬頭交了上去。班主任認為他的態度太不嚴肅了,很生氣。心理老師建議班主任先詢問一下小林“為什么這樣做”。
讓我們看看,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視角會如何理解類似的事件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于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70~80年代迅速發展,成為不同于心理動力學與行為心理學的“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它強調人類自由和個體獨特性的價值。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和羅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馬斯洛的主要觀點是: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像一座金字塔。
馬斯洛需要層次示意圖
馬斯洛認為,只有當個體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時,高層次的需求才成為動機的有效力量。第一類“缺失需要”可產生匱乏性動機,為人與動物所共有;第二類需要屬于“生長需要”,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后,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生長需要個體會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羅杰斯的主要觀點:在心理治療實踐和心理學理論研究中倡導“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在這個療法中,治療師對來訪者采取“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態度。在羅杰斯看來,教育過程是具有生活意義的師生共同的成長歷程,是師生共同走向機能充分發揮的過程。在“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教學中,羅杰斯倡導師生關系中的真實、信任與移情理解,認為在這種新型師生關系建構的過程中,教師的態度處于決定地位。
真實
“成為真實的自己”是羅杰斯理想的人生。對教師而言,真實意味著在師生關系中教師是一個真實的、完整的個人;也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真實的、完整的個人。教師既能接受學生成功時的喜悅,也能接受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的彷徨和害怕;既能接受孩子的自律自覺,也能接受孩子偶爾的分心、叛逆。這種心理環境可以給學生以充分的安全感,從而成為真實的自己。
信任
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不附加理由的珍愛和關懷;把學生視為獨立的個人;并相信學生內心具有自我完善的意愿和能力。在這種態度指引下,教師積極地、不帶成見地面對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從而發現他固有的意義。
移情理解
教師按學生的真實個性接受他,能夠依據學生自身的情感邏輯來理解他。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有真切而全面的體會、理解,能夠做到用學生的眼睛看世界和他(她)自己。教師對學生的言行從來不懷疑,并以合適的方式告訴學生他有充分的能力與意愿分擔學生的感情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
羅杰斯指出,這三種態度的核心系于一個信念,也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潛在的向積極的、善的、強大的、建設性的方面發展的能力。“如果我信任人類個體具有發展其潛能的力量,我就會給予他(她)大量的機會,允許他(她)在自己的學習中選擇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路線。”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做一名人本主義者,懷有一種積極的人性假設,才會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真誠、坦白,給學生發展的自由。
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我們再來看看本文開始提供的案例,也許會有不同的發現:
鏡頭一中的父親,對孩子的態度附帶著一個條件:“不再跟小朋友打架”。這樣的附帶條件不是絕對地不能提,但是一定要格外注意:如果父母或教師對孩子的關懷與尊重總是,一味地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兒童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于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被迫放棄自己的評價而用外來的標準進行評價。
但兒童的經驗與自我之間很有可能出現不一致,這時會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御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等)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御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
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自身來處理經驗,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從面具后面走出來”,從而“變回自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因此,我們強調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或許我們可以說:“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學生),所以我們愛你;但對你打架這個行為我們不喜歡。”
鏡頭二中,心理教師沒有像班主任那樣對學生的行為首先做出道德判斷,而是關心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動機”和“目的”,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立場。肯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當然,學生是否說出真實的想法,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足夠安全。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為什么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下一篇:情緒有哪些,情緒是由什么組成的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