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如何與自卑、自責、糾結或自罪的來訪者工作?
謝老師2021-11-11 18:3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我是誰?我是什么樣子?我都有哪些疾病?我對世界的看法是什么?這一切問題的思考都基于個人的神經系統和內在結構對文化產生的認識和理解,包括我受過的教育
我是誰?
我是什么樣子?
我都有哪些疾病?
我對世界的看法是什么?
這一切問題的思考都基于個人的神經系統和內在結構對文化產生的認識和理解,包括我受過的教育以及身邊人給我的影響,這一切組成了我的身份。就像兒童時期拼積木一樣,我的經歷、個人特質和家庭背景組成了我自己,這叫做自我建構。
自我建構中有一個情緒的開關和基模,如果開關錯了,那么過去的創傷就會影響我的建構。我們身體的每個基本元素都有不同的特點,例如腦神經系統特點、內分泌系統特點、生物學特點等。這些特點與生俱來,但情緒基模卻不同,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我們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后建立的情緒狀態。不同的情緒基模建立了不同的自我組織,當這些組織之間出現不和的情況時,就叫做自我建構失調。
如果把自我組織比喻成一個合唱團,那么合唱團中應該有高音部和低音部,每個音部都有很多自己的特質,所以自我組織這個合唱團就由積極的我、消極的我、樂觀的我、悲觀的我組成。這些特質應該相互合作,就像在值班一樣,在不同的時間你來我往相互協作。上班時勤快的我比懶惰的我起到更多的作用,如果勤快對懶惰實施更多打壓,那么懶惰的我就會表現出無力和羞恥,于是產生自我建構失調。
在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中,可能存在自己嫌棄的特質,即對自己的某一個特質不滿。例如,一些人因為自己長得丑而抑郁,但我卻沒有因為長得丑而抑郁,這是因為美得我和丑的我之間沒有達到相互敵對的情況,美的我可以批評我丑的我,丑的我也可以更好地覺察和處理這部分敵對情緒。
再如,有些人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導致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對自己過于苛刻,明明這件事情已經很不好了,但還是覺得做的不夠。苛刻的自己會對某一個特質感到不滿,而且苛刻的自己占了絕對優勢,一旦出現不如意或者不滿意的事情,就會出現自我打壓和自我貶低。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自卑、自責、糾結和自罪的人,會如何表述自己呢?
也許,自卑的人會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家世不好,生活中存在各種不幸;自責的人會說,自己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糾結的人會說,我應該考大學,但是我沒有能力,考不上;自罪的人會說,我應該情商高一點,但是我學不好如何高情商。我們的內在會有兩個甚至多個復雜的聲音,這些聲音不是幻聽,而是我們頭腦中的各種念頭。
當一個人自卑、自罪、自責或出現糾結的狀態時,就叫自我沖突。自我沖突是一個我和另外一個我之間的沖突,其中一個自我占了絕對優勢,絕對優勢的自我以敵意和蔑視的方式打壓另外一個自我,導致另外一個自我感到絕望,于是在這個位置上就出現了抑郁和焦慮。
如果在生活中我們太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那么內在就會有一個聲音在說:“你瞧,有人在看你,他在評論你,可能在說你不夠好……”當我們自己的內在不確定時,就會出現一個這樣的聲音,這些表現都也叫自我沖突,只不過沖突的方式不太一樣。
在我們做心理咨詢時,抑郁癥、創傷后應激障礙、廣泛性焦慮、物質濫用的來訪者都會有這樣的沖突表現。例如,抑郁的人在情緒很低落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完美傾向,他們在既往經歷中有很多難過和創傷,于是內在有個聲音跟他說:“你不應該怪別人,要怪就就應該怪自己。”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人會持續進行自我批評,恐嚇那個脆弱的自己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
廣泛性焦慮的人總是在想:“萬一我出門后,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該怎么辦?萬一我生病了怎么辦?萬一我在外面出事了怎么辦?”物質濫用的人會經常出現沮喪和懦弱的一面,懦弱的自我要用自傷的行為作為分散痛苦的方式,例如酒精依賴的人會認為不喝酒的自己太沒面子了,只有喝了酒才會覺得沒有那么痛苦。
很多人都會存在自我沖突,那么在咨詢中我們該如何識別呢?
在做咨詢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口頭表達,通常的表達形式為:“我想……但我怕……”例如:“我想申請哈佛大學的博士,但是我怕自己畢不了業。”這就是自我沖突。我希望做某件事情,但是我怕自己做不到;我應該這樣做,但是我做不到。
自我的沖突包含負性自我評價、情緒狀態的陳述(也可以解釋為暗示)、對未來災難性的預測或不好的觀念。
沖突分為兩方,一方為批評者,一方為承受者。在我們做咨詢的時候,可以利用雙椅子技術進行工作,讓來訪者自己進行角色扮演,以這樣的方式對某一個關鍵的自我沖突進行工作。在角色扮演中,咨詢師幫助來訪者體會批評自我的同時,也要幫來訪者感受脆弱的自我。在做這個練習之前,首先要讓來訪者知道自己的內在是有沖突的:一個自我在說“你不行”,另一個自我感受到“我不行”。批評者和被批評者有時候會勢均力敵,有時候是其中一方壓倒另一方。
下面我們一起做一個小練習,拿出一張紙,把我們想說的寫下來。
老師:想象一下自己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什么?
學員:我對自己最不滿意的地方是比較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老師:想象出一個你自己,這個你自己是批評者,他會如何描述不滿意的地方?
學員:這個批評者會說“別人認為你不務正業”。
老師:想象一下,歇斯底里的自己在說“別人認為你不務正業”,當你聽到這句話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學員: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覺得有點擔心和害怕,心里有點慌,還有點沉重。
老師:現在我們來換一種批評方式,剛剛是籠統的評價,現在換成具體的評價。
學員:不務正業的人,就是有點貪心,不專注在自己的專業上。
老師:你剛剛這句話是對不務正業的解釋,具體的評價應該是不務正業是什么樣子的。
學員:不務正業的人就是不專業的、輕浮的、不舒服的。
老師:你現在已經不在體驗中了,感受下給自己這樣下定義背后的情緒、身體感受是什么樣的?
學員:我好像沒有特殊的情緒,不過內心覺得有點糾結,一方面認為沒必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另一方面批評者又在間歇性地提醒我別人在評價我。
老師:沒有特殊的情緒也沒有關系,情緒也需要時間來感受,也許是批評沒有被完全剝離出來,沒有觸動到那個點,也可能那個點很痛,所以觸動到其他的地方了。
學員:我現在好像感覺到悲傷和無助。
老師:這個情緒跟誰有關呢?
學員:這個感受讓我想起我媽媽對我的諷刺和數落。
老師:這些感受叫做浮現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會跳到媽媽或者其他人那里去。嘗試告訴批評你的聲音,告訴他你的需要,把“不要”變成“需求”。
學員:我希望你(批評的聲音)能看到我好的地方、進步的地方。
老師:嘗試著體會下現在的感受,如果這樣說完以后,感受沒有很好,可以在想象中把它推遠一些。
學員:現在心里輕松了一些,好像吐出了一口氣,感到自己有力量了一些。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常用的心理防身術
下一篇:心理咨詢師最害怕的7種來訪者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