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疼痛心理學 | 痛著痛著就好了?
謝老師2023-07-10 04:2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生活中,我們往往對“疼痛”避之不及,覺得疼痛會帶給我們不好的感受,可是疼痛僅僅是一種感受嗎?由此引發的心情低落、脾氣暴躁該怎么解釋呢?我們經常忽略
生活中,我們往往對“疼痛”避之不及,覺得疼痛會帶給我們不好的感受,可是疼痛僅僅是一種感受嗎?由此引發的心情低落、脾氣暴躁該怎么解釋呢?
我們經常忽略生活中的小疼痛,殊不知,這些小疼痛積累多了,也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持續時間為一個月以上,那就是慢性疼痛了。試想一下,如果你每天滿身病痛地活著,你會怎么做?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巖讀~
01、什么是疼痛?
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forStudy of Pain)將疼痛(Pain)定義為:“與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或可以用這類損傷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經驗”(IAsP,1979)。
這一定義將痛覺視為一種令人厭惡的、包含性質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復合感覺,并往往與自主神經活動、運動反射、心理和情緒反應交織在一起。根據這一定義,疼痛包含至少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獨特的感覺特性,二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事實上,關于疼痛的這個定義來之不易,研究者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以往的誤區,對疼痛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
在以前的認知中,疼痛一直是感覺上的。即使到了20世紀30年代,現代意義上的疼痛研究開始,大半個世紀過去,人們對疼痛的認識和大部分研究仍然只留于解決疼痛的 “感覺”問題,而用于治療疼痛的最有效的藥物仍然是嗎啡和阿司匹林,其他專用的鎮痛藥也都是基于這兩種藥而研發出來的。然而臨床治療證明,從感覺的角度來止痛,只是治標不治本,其效果并不理想。如多次注射嗎啡止痛后,人體會產生抗嗎啡的物質,而使得此類藥物止痛效力降低。
在近些年的臨床實踐里,醫生們驚訝地發現,一些抗抑郁、抗驚厥的藥物具有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嚴重的疼痛,尤其是連嗎啡都止不住的疼痛。這一點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注意,并開始逐漸關注與疼痛有關的神經系統的高級功能——情緒和認知。
根據臨床觀察,精神病患者疼痛的發生率很高,提示心理障礙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之一。后來又發現,痛感知的形成依賴于復雜的神經網絡交互作用,組織損傷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受到中樞多個系統的調節,包括非傷害刺激激活的上行傳遞系統,以及各種環境和認知因素所激活的下行抑制系統。
首先,從心理因素分析,疼痛是一種復雜的主觀感覺,反映真實的或可能的組織損害及由此引發的情感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痛苦不是簡單的“單程旅行”,而是一首“交響曲”,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過程。在現代醫學里,所謂的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不僅包括疼痛的傳感,還包括認知、情緒、記憶、激素、動機等許多因素的參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心理咨詢師真題及答案。
02、不可忽視的“慢性疼痛”
現在人們常喜歡說 “痛并快樂著”,但在臨床醫學里,事實并非如此,疼痛與抑郁這兩類常見的疾病時常并發。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時常伴隨抑郁癥狀的存在,而心理疾病常表現慢性疼痛,比如抑郁癥患者也會伴有腰背痛、關節痛等多種軀體癥狀。
研究發現,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的發生、發展、持續或加重中起著關鍵作用,慢性痛患者通常都有心理和情緒問題。在慢性疼痛患者中有31.6%呈抑郁狀態,23.3%為焦慮狀態,頭面部疼痛易受情緒影響,抑郁、焦慮狀態發生率最高,分別為44.7%和36.8%。
另外,晚期癌癥患者的癌性疼痛研究中,顯示出心理學不良刺激與疼痛強度密切相關,而且焦慮所導致的疼痛對正常生活的干擾要大于抑郁情緒所致。疼痛會導致功能殘疾和應激 , 這些又會加重疼痛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缺乏社會支持 、抑郁性疾病以及物質濫用史等均可促使急性痛轉變為慢性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重點實驗室主任羅非及其研究團隊用充分的實驗證據證明,抑郁對不同類型疼痛有不同的作用,通俗說來,是指患有抑郁的人或動物,面對外來刺激引起的疼痛時反應更遲鈍;相反,他們更關注內在的刺激,也就是說,如果面對內心或是體內的痛苦,感受會更強烈。
這也正解釋了臨床上抑郁與疼痛共病和抑郁患者實驗性疼痛不重反輕這兩個現象之間的矛盾。究其原因,羅非說:“抑郁多半都是持續的痛苦折磨而產生的,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持久性的痛苦狀態,無論打針、吃藥,也只是緩解病患當時的疼痛,而無法真正止住疼痛,因此慢性疼痛常常伴隨抑郁。”
03、理論解釋:多因素綜合的閘門控制理論
疼痛的閘門控制學說提供了關于疼痛產生機制的模式。該學說認為皮膚機械感受器將疼痛信號經C纖維迅速傳遞至脊髓后角,在進入閘門之前先經脊索向高位中樞投射產生快痛。這種護性機制快痛可使身體脫離疼痛刺激物。慢痛發生于損傷后傷害感受器受刺激經由慢傳導纖維傳遞至脊髓后角。
脊髓是調控和整合疼痛的中心。疼痛信號在進入高位中樞以前己在脊髓受到調控,即對疼痛信號的量及性質和時速進行調節。轉換或控制脊髓通過開放或關閉疼痛閘門對刺激發生反應。閘門開放時,疼痛信號沿脊髓丘腦束上行至下丘腦右側大腦邊緣系統,產生慢痛感受。
很多因素可以加重或減輕疼痛。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嚴重受傷的人不覺得疼痛,而焦慮和緊張能加重疼痛。該理論認為在脊髓和大腦中有復雜的神經生理機制來調整輸入的痛覺信號。脊髓后角被認為是調節感覺輸入的閘門。
該理論認為認知、情感及行為、軀體感覺等因素對此通道有調節作用。對慢性疼痛的理論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人們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多因素綜合的閘門控制理論是慢性疼痛的可能機制。認知、行為和軀體感覺都是慢性疼痛系統的一部分。
最后,小編想留給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所感知到的疼痛真的存在嗎?或者說,你所感知到的疼痛程度是準確的嗎?
下期跟大家分享影響疼痛的心理學因素以及如何從心理上緩解疼痛等知識,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文獻
[1]馬華維,鄭妍,姚琦.疼痛的心理學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2,32(04):363-368.
[2]王寧,史妙,王錦琰,羅非.疼痛的心理學治療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07):670-672.
[3]史妙,王寧,王錦琰,羅非.疼痛的心理學相關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06):574-576.
[4]王錦琰,羅非.疼痛心理學的發展及其臨床和社會意義[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6(04):238-240+243.
[5]趙艷鴻,高長明,趙玉姝,謝志浩,賈銳,賈振富,潘德金,王軍. 慢性疼痛的心理學研究現狀[C].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分會軟組織痛學組、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全國軟組織疼痛微創技術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分會軟組織痛學組、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2004:67-69.
[6]岳劍寧.心理因素對疼痛認知的調控[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3):236-238.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08.03.020.
[7]紀曉蕾.疼痛的意義對疼痛的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8]馬可.女性疼痛心理學淺析[J].醫藥與保健,2007,15(12):52-53.
[9]疼痛研究獲突破痛不只是一種感覺[J].科技與生活,2012,(3):57-57.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中年男人油膩的特征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