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什么我讀了這么多書,還是不開心?
謝老師2022-05-25 14:1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一次在課上,有人問自己面臨的困境怎么辦的問題,曾老師說:“做咨詢,這是對‘怎么辦’這類問題的統一回答。”對曾老師的回答,我是心有戚戚焉:每當生活中
一次在課上,有人問自己面臨的困境怎么辦的問題,曾老師說:“做咨詢,這是對‘怎么辦’這類問題的統一回答。”
對曾老師的回答,我是心有戚戚焉:每當生活中有人跟我聊起他們的心理困惑,一頓分析之后,他們也是總愛問:“怎么辦?”我從心里也會升起一個聲音:去做咨詢啊!
作為心理咨詢的受益者,在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真是巴不得向每一個人安利心理咨詢的好處。然而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其實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惑,更多人愿意去看書,去學習,而對于真正走進咨詢室是躊躇的。
很多人認為:我只要自己學習了心理學,搞懂了怎么回事,就能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了,就能自我療愈了。
然而實際上,這是一個深深的誤會:學習,也許是給自己大腦裝更多新知識的好方法,但,并不是讓自己的心真正發生改變的最佳路徑。
學習最簡單便捷的方式,首選就是“讀書”,這的確也是很多人接觸心理學的入門方式。
最初級的讀物是林林總總勵志書,讀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讀的時候振奮人心,讀完以后仍然一片茫然,該低落的還低落,該迷糊的還迷糊。道理都是極好的,然而明白了卻并沒有什么用。
如果說“雞湯文”還只是含有心理學皮毛的勵志讀物,純心理方面的書籍比之更有力度和價值:很多書能讓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之前雞湯文里從來不說的東西,看清了很多原來不曾明晰的真相。
然而,書中的文字畢竟不是寫給某一個人的,總有一些個人化的疑問,在字里行間找不到答案,又無法與作者互動更深入交流,留下一堆疑惑發酵。
如果說讀書是自我成長的1.0版,那參加心理的學習和培訓可以稱作2.0版。
2.0版本的好處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極大保護和滿足自己的自戀。
比如,可以拿證,甚至可以用所學習到的內容“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幫別人“解決”問題健康心理咨詢。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在這樣的“自給自足”中,其實自己的真正需要被看到的那些“盲點”,被屏蔽了。
“盲點”的存在,根源于在潛意識層面運作的防御機制,防御機制會讓我們不自覺地逃避很多感受上的痛苦而形成一種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其中,過多使用理論也是其中的一種。
學習了很多心理學知識的人們,很容易把理論知識作為一種防御的工具,在感受到威脅和傷害的時候,拿出來分析別人,卻極少去分析自己,或者即使分析自己,也限于自己慣有的模式,而看不到更多。
比如有一位朋友,她學習了心理學,總用其中的理論來批判自己對孩子太過情緒化,自責不已,也許她用理論看到的只是自己情緒化對孩子不好的部分,而沒有看到的是自己習慣于自責,用這種自責來減輕自己對孩子發泄情緒的愧疚感。
僅僅從書中,或者老師的口中的理論來自我剖析,永遠得到的只是有限而熟悉的角度,更廣闊無垠的潛意識領域,只有陌生的新鮮的眼光能探索到。
除了“盲點”的突破之外,心理咨詢與心理學習第二點最大的不同是,它是能夠提供一段全新的一對一關系。
說到底,一切的療愈都要靠關系。
如果在生命之初,就有良好的母嬰關系,有良好的其他家庭關系,那么這個人很可能擁有健康而富有彈性的人格,讓自己的各種能力都得到盡情地發揮。
而這可能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現實的情況是我們或多或少都被童年的重要關系所傷,當這種傷害在無意識重復的時候,我們就形成了一些對關系固定的感受,應對關系固定的方法,也深深影響著我們和世界的關系。
比如當一個孩子習慣了要討好母親,看母親臉色才能夠享受到愛撫的時候,他在成年之后,應對世界的方式也是退縮的,討好的,不敢伸展自己,因為他舊有的關系只教會了他這一種與世界相處的模式,他也以為只有這一種。
盡管之后可能很多人不需要他討好,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需要討好的,并且用這樣的模式去應對。而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中,這些人并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并不能清晰地覺察這個人的討好并反饋給他,反而有可能被他影響得也不知不覺地有一些輕視他,變成需要他去討好的那一類人。
于是“討好”的模式在這個人的生活中就這樣凝固住了,這種凝固,并不是靠聽幾句理論道理可以被軟化的。能夠讓這種凝固狀態逐漸軟化,甚至改變形狀的,只能靠另一段與之前完全不同的關系。
這段關系中的另一方不會在他討好時無意識接受討好,而是去看見討好背后的恐懼,憤怒和無助,能讓他感覺到,原來除了討好,他還能與世界上的其他人建立一種更平等,更輕松更親近的關系。
當他逐漸熟悉了這種關系,不知不覺之前僵化的人際模式的殼兒就會慢慢地蛻下。他似乎變得與原來不同了,然而卻又很難說這變化是什么時候發生的。
這,便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詢魅力所在。
然而,心理咨詢,對很多人來說,畢竟有一些遙遠而神秘。記得我自己第一次約咨詢的時候,也是躊躇猶豫了很久,一個人坐在星巴克一下午,最終咬牙撥通了百度搜來的某機構的電話。
當時最低檔的咨詢費是200元,然后是300,500,再高的檔位我已經沒有勇氣看,最后約了一位定價300的咨詢師。
和這位咨詢師的工作開啟了走向心理行業的門,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此后聽說了太多花費不菲天價卻遭遇到并不專業的咨詢師的故事,高價被坑固然是慘中之慘,不專業的幾十元“陪聊”或“情感咨詢”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某些機構咨詢師如流水線工人般遭受剝削和壓榨,很難相信他們的心靈還有空間真正去關心另一個人的困境。
邁出心理咨詢的第一步,最關心的就是:他們是否靠譜,是否專業,是否值得信任?
作為UM心理服務師的一員,我想,我們的出現正是希望能為更多人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經過嚴苛的四輪考驗和培訓,所有上線的服務師們都具備了動力學取向的咨詢能力。雖然是一次性或數次的短程咨詢,服務師們卻仍能提供啟動潛意識工作的契機,讓在迷茫中徘徊的人,有機會穿過迷霧和自己相遇。
對于想要改變,又心有擔憂的人來說,不用再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也無需再用漫長的學習來為自己實施緩慢的“替代性治療”,邁進一步去嘗試,變得更加安全和便捷。
這也是服務師們的初心:希望更多人通過更低的門檻,更便捷的方式感受到心理咨詢,尤其是心理動力取向的咨詢燭照心靈之光的力量。
穿越暗夜的,將不只是你孤身一人,更有我們,為你點亮心燈,護你前行。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上海名媛群:拼男模嗎?輪流睡那種
下一篇:不要隨便夸人家“會說話”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