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文藝心理學」我的審美觀為什么和別人不一樣
謝老師2022-07-10 16:1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一個簡單的小問題,下面哪朵花更美?大家一定覺得這個問題莫名其妙,當然是盛開的鮮花更美了。可是,你有想過為什么嗎?為什么盛開的花是美的,枯萎的花就不
一個簡單的小問題,下面哪朵花更美?
大家一定覺得這個問題莫名其妙,當然是盛開的鮮花更美了。
可是,你有想過為什么嗎?為什么盛開的花是美的,枯萎的花就不美呢?
美之為美,何為美?
我們都知道什么是美,因為不用定義,看到就能感受到。但是我們卻不知道美是什么,我們無法對美進行一個確切的定義。
對于美的定義,心理學家和美學家一直都在探索著。《文藝心理學》就是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今天巖讀將和大家分享,朱光潛先生是如何對美做出定義的。
01、美是什么?
對于美究竟是什么,心理學家和美學家們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美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與外界客觀存在的物體無關,僅僅發乎于心,類似于“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
另一種認為美和其他的一般物體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人們只是通過感官接收到了美,才在心中有了美的感覺,如同鮮花是客觀存在一般,鮮花的美也是一種客觀存在(鮮花的色彩、線條、芬芳等的組合,就是鮮花的美)。
但朱光潛先生認為美不在主觀感受,也不在客觀實在,而在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美不是客觀實在:對于美是一種客觀實在的觀點,朱光潛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如果美是一種客觀實在的話,那么只要人的感官之所及,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可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就像生長在花園中的一朵鮮花,它就生長在那里,存在于那里,只要人們看到了,就能感受到這里存在一朵鮮花,并且人們對它的大小、形狀、顏色、氣味的感知是相同的。但是鮮花的美則不然,即使看到了同樣一朵鮮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覺,人們對它美的程度會因為所謂的“偏好”而有所差異,甚至有人根本不會感覺到它的美。
同樣,對于藝術作品,有的人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有些人卻無法感受到;有些人現在感受不到,幾十年后卻又能感受到了。因此可見,美,不是一種客觀實在,需要借助我們的主觀意念才能實現。
美不是主觀感受:同樣的,朱光潛先生認為,美亦不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如果美是一種主觀感受,與客觀存在無關,僅僅發乎于心,那么由于每個人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偏好”,對美也就有著不同的感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認為的美,都有自己所認為的不美。可是,這也顯然是不夠合理的。
如果每個人對美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個人所認為的美都不同,那么為什么有些事物在大多數人眼里是美的?就算有人不認為《蒙娜麗莎》美,但是依然不妨礙我們對它是美的認定。況且,如果美是一種完全的主觀感受,那么美學的意義又在于哪里呢?
我們會發現,完全的主觀感受和客觀實在似乎都不合理。而在書中,作者將兩者的關系進行調和,認為美在于主觀感受與客觀實在的關系。客觀實在是材料,主觀感受是工具,只有通過主觀感受的加工,客觀實在才會讓我們感受到美心理咨詢師學校。
就像我們面對一道數學題,雖然在題目給定的條件下,答案是客觀存在的唯一,但只有當我們通過計算才能得出這個答案。就像問題1+1,大多數人都能算出來,答案為2,其中的“1+1”就是這個運算中結果“2”的“材料”,而“運算法則”則是得出運算結果“2”的“工具”。但是面對稍難一些的問題例如9×9,這個運算的結果“81”是客觀存在的,材料也是給定的,但是能否順利算出結果,就需要人們對運算工具的熟練掌握了。
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完美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02、形式與內容的融合
認識到了美是什么后,還需要意識到,美有形式和內容之分。如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可以是思鄉,可以是懷古,也可以是詠物等;而形式也可以是詩,詞還有散文。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是形式與內容相互協作而產生的,是內容與形式相互融合的狀態,內容憑借形式得到了展現,形式也因內容而生動,兩者相得益彰。
作為審美對象,不論是美的自然物,還是人化的藝術品,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文學的形象思維反映在文學作品中更要有頭有尾自成整體。
如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雖然采用斷續、跳躍式的日記體形式,以現代派的意識流式的表現手法,寫了許多狂人所特有的荒誕的、似乎缺乏邏輯性的內心獨白,但全文的藝術效果并不是支離破碎、模糊不清、缺乏中心的。
相反,給人特別鮮明、完整的藝術美感。為什么?就是因為作品的典型人物是個與眾不同的“精神迫害狂”,要想表現出他的個性真實感,就必須運用寫實與象征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既要寫出他病態的言行,又要通過他病態的胡言亂語、胡思亂想喻示著他清醒的、頑強的反封建戰士的戰斗意識。這是主題的需要,也是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需要。
而意識流的內心獨白和打破時間、空間界限的日記體裁最能達到寫實象征相結合的效果,所以魯迅先生就大膽地創新了這種民族小說的新形式,從而樹立了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典型。
通過美可以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每一件與我們共存的細微事物,獲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體會到生命除開向前之外的其他意義。
你對于“美”有什么樣的理解呢?是主觀感受還是客觀存在?
參考書目
[1]朱光潛.文藝主觀感受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謝麗娟.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整體美構成探析.作家.2012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