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我只是想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
謝老師2022-08-05 11:4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我有一個夢想,無憂無慮的放生大笑。1、焦慮,隨處可見。輕度焦慮一般表現在情緒反應上。比如,上班快遲到了,會焦慮;堵車嚴重,會焦慮;遇到自己喜歡的人
我有一個夢想,無憂無慮的放生大笑。
1、焦慮,隨處可見。
輕度焦慮一般表現在情緒反應上。比如,上班快遲到了,會焦慮;堵車嚴重,會焦慮;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會緊張焦慮。焦慮是由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對可怕事件的猜想構成。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都會引起焦慮。
重度焦慮則會通過軀體來顯現。例如,有些人因過度緊張和焦慮,全身出冷汗、發抖,甚至會出現昏厥的情況。
適度的焦慮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在人際關系、生活和工作上都會用的到。重要的場合,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保持理性和克制,避免丟掉禮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工作學習上,適當的焦慮能增強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的效率,讓自己獲益更多。
焦慮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產物,它自帶系統,跟隨著我們一起成長。焦慮在不同時期表現形式各異,大致分為三種國家心理咨詢師報名時間。
2、第一種焦慮起源于共生階段,通常被稱之為毀滅焦慮。這種焦慮是對自我將被另一個自我壓制和吞沒并感到自我不再存在而產生的恐懼。
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星期里,嬰兒對世界的感知分為令人滿意的和令人不滿意的:充足是好的,空乏是壞的;溫暖是好的,冷淡是壞的;被抱著是好的,不被碰觸是壞的。嬰兒將這些感覺加以概念化以前,就存在一種原始的感官智能,這使得嬰兒對于存在外界的任何事物皆被分為好與壞。
在這段時期,嬰兒清醒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吃”。當奶汁通暢時,乳房就是好的;當奶汁不通暢時,乳房就是壞的。并且即便乳房是好的,它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好的,生命的本性便是如此。即使是最好的母親,也不可能永遠都對兒童的招手和呼喚有反應。她不可能每當兒童饑餓時都能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而跑向兒童。甚至在最好的情況下,兒童仍會很自然地開始體驗到世界是分裂的。
嬰兒沒有區分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的能力,在他眼里,乳房就是他的世界,能提供充足養分的外部環境都屬于他。即他和世界是融合的,是一體的。當感知到世界的不友好時,他體驗的是自己即將被毀滅的恐懼,是原始恐懼。
一些未經治療的個體在急性精神分裂狀態下產生的焦慮,這種焦慮是無法忍受的,并極少被感知。我們多數人都有強大的防御措施來避免這種幼稚的原始恐懼,并且我們也難以理解那些防御無效的人有多么痛苦。我們大多數人在心理會殘存毀滅焦慮,特別表現在對親密關系的恐懼。
3、第二種焦慮,起源于分離——個體壞階段,即分離焦慮。
這一焦慮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每當分離發生,必然激活我們嬰兒時期分離恐懼的潛意識記憶痕跡,尤其,分離焦慮是邊緣性人格者的激烈而重要的體驗。
兒童在極早期的言行舉止,表現得似乎他和母親是同一個實體。在他眼里,母親等于“我”。
沒有母親就等于沒有“我”。在某一時刻,母親是抱著兒童的;在下一時刻她有離開了。在此刻,兒童聽見了母親的聲音;而在另一時刻又變得寂靜了。生命最初的幾個月中,母子互動的起伏漲落是以一系列的消失行為為顯著特征的。
這些短暫的消失會引起巨大的驚慌失措、恐懼和焦慮。即使兒童表面上是一個人在玩耍,實際上他仍會離母親很近。兒童會與玩具或者玩物一起玩,時不時的地爬回母親身邊,與母親發生身體上的接觸。雖然在后面一些時候,兒童會向更遠處冒險,但他仍會繼續用目光審視母親所在之處,把母親作為情緒上的“家庭基地”。
分離焦慮雖不如毀滅焦慮那么激烈,但同樣是自我喪失的不詳之兆。當一個人缺乏依附的對象時,就會感到空虛和不真實。這種感覺有可能會強烈到置人于瀕死狀態。譬如,一個被拋棄的女性,其心靈孤獨的痛苦遠超肉體的折磨。分離焦慮還能導致嚴重退行以及萌發莫名其妙的敵對情緒,甚至嚴重到出現沖動性自殺。
4、第三種焦慮,來源俄狄浦斯焦慮或超我焦慮。這類焦慮包括害怕因不能接受的性、攻擊和依賴沖動而受到懲罰。
比如,在華人社會里,談性色變,性教育尚處于啟蒙階段。咨詢室里一位年輕的女性,她在性的需求方面表現的極其冷淡,深入探索后發現,在她處于孩童時,常被父母灌輸這樣一個觀念:好女孩是杜絕色欲的。當她進入青少年后期,性渴望得不到任何軀體滿足時,她非常想手淫。但手淫在其所處的家庭和文化中被視為墮落,所以她有意識的竭力抵制這一念頭,而這種渴望和抵制都令她羞愧萬分。
羞愧是因內在本能的需求面對超我部分的愧疚,焦慮是擔心一旦突破了道德文化的界限,就會被懲罰。
再舉一個例子。
最近高考剛剛結束。高考象征著龍門,門里是過去的父母和自己,門外是未來的社會和自己,只有越過這道龍門,我們才能不依附于父母而獨立存活于世上,成為一個成年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分離都是喜慶的,不是所有的長大成人都是令人激動振奮的,在分離的那一刻,我們內在還會有低落、傷感和不舍。
我們常說孝順父母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但他們也是經常感到內疚的“好孩子”。幾乎很少有人能沒心沒肺的放逐自我,遠走高飛。這里的遠走高飛指的是心理層面的遠走高飛。
"偉大的父母"都樂于奉獻自己,燃燒自己,失掉獨立自我、毫無保留的付出,將所有的光和熱都灑向孩子,以為這樣孩子就能生長的很好,就能感恩于自己,并且期待日后能照顧自己。但這份沒有任何粉飾的愛、赤裸的愛無形給孩子帶去了巨大的壓力,他們感到沉重,就算有飛天夢也會在夜深人靜時扼殺在搖籃里。
拋棄父母和毀掉自己的人生比起來,更加讓人難以接受,因此,掐斷翅膀回到父母身旁成了唯一的選擇。
但有些父母就面對分離就顯得非常有智慧。他們從不對自己的兒女提出贍養自己的要求,反而會給兒女們廣泛的選擇空間。在學習教育上,這類父母只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他們不會過分在意。因此,孩子在學習上背負的壓力會少很多,在自己父母的影響下,認同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是父母的價值條件和要求。內在驅力變得強勁而持續,那么焦慮情緒對他們的影響自然就降到了最低。
焦慮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會發現它,但難以被我們冷靜的覺察和分析。應對焦慮的辦法不是逃避和隔離,恰恰是勇敢面對。問問自己焦慮什么,聽聽它的聲音,傳達著怎樣的信息,當我們能清楚的了解焦慮的語言,它顯得不再神秘和糾纏了,指引著我們大踏步奔向詩和遠方。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成年人為人處事的六個建議
下一篇: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快樂也是一樣的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