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心理學分析:如何停止取悅別人?
謝老師2023-09-08 19:4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IDG君寫在前面:有意無意地試圖討好身邊每一個人,想要讓別人對自己滿意;覺得沒有選擇,只能不斷地迎合別人的期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很有問題
IDG君寫在前面:
有意無意地試圖討好身邊每一個人,想要讓別人對自己滿意;覺得沒有選擇,只能不斷地迎合別人的期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很有問題”的心理狀態。
“討好者”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藏在內心深處,不能勇敢而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人,表面像是一個完美的“好人”,但內心卻堆積了不滿,憤怒,甚至怨恨——不斷進行痛苦的自我攻擊。
尤其是在職場中,對于許多人來說,即使意識到“討好型人格”這個問題,我們可能也很難改變自己的行為。
而這種心態的來源是什么呢?如果你已經意識了自己是一名“討好者”,那么你還能從這種心態中走出來嗎?答案是可以的。
心理學上,將“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興”的個體稱之為討好者/取悅者(people-pleaser)。
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主要有以下表現特征:害怕拒絕別人;害怕被別人拒絕;幫助別人時比做自己的事情還要謹慎;不敢要求別人;擔心冷場而主動找話題,但又擔心引起別人的反感;不敢表露出負面情緒,害怕影響別人;遇到什么事都一忍而過;心理敏感,怕得罪別人。
心理學家Jay Earley認為,討好是一種人格模式,這意味著,一個討好者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但也有可能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會去討好。就像身體里有一個“討好模式”的開關,會被某些人和事觸發。
比如,他們可能會為了完成同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幾個小時,即便這完全不是他份內的事;但在愛情中,他可能不會遷就另一半的各種要求。
取悅別人的人通常覺得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迎合別人對他們的期望。然而,他們將秘密全都藏在心里,有時還有危險的保留意見和怨恨。他們表現得像完美的同事/朋友/愛人,但他們的真實感受卻沒那么熾烈。他們對自己排斥的安排表示贊同,他們沒能在適當的時候勇敢地、有力地表達出來,從而讓周圍的人無法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報考心理咨詢師要求。
雖然看起來,喜歡幫助別人、性格溫和,被當做好人似乎不像什么壞事。但實際上,過度討好在很多方面都會對一個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對于取悅他人者和他們的取悅對象都是如此。
▌ 取悅他人的不良影響:
a. 自我消耗增加,限制自我成長。討好者的生活幾乎都被他人占據。他們不得不壓縮自己的個人時間,或者無法按時完成自己手頭的事情、不得不為他人的事情奔忙,身心俱疲。比如說在工作中,他會承擔過多的工作職責,這不僅會增加工作負荷,而且還會使他產生怨氣、倦怠,影響工作效率,從而適得其反。
同時,討好者的行為是基于對別人感受的揣測做出的,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所以不能體會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b. 人際關系更加脆弱,社會存在感薄弱。討好者的人際關系是靠著一味的遷就和取悅建立起來,一旦面臨沖突或是取悅的戛然而止,人際關系就會不堪一擊。此外,由于從不抱怨或爭論,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個體往往受到他人的無意識地忽略與無視。
因此,長此以往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可能還會令他們失去職場的競爭優勢。
既然這樣,我們勢必要找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并加以修正。任何事事出必有因,其實取悅他人的人,他們違背自己的意愿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他們不是為了占優勢,而是因為他們害怕別人會不高興。
▌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想要理解或者是同情取悅他人者,我們需要看看他們的過去。心理學家在研究這個群體過往的經歷后得出的答案就是——恐懼。這種恐懼源于人小的時候。基本上涉及到與人相處的早期經歷,大多是與父母相處的時候。
如果遇到了脾氣暴躁,或者內心脆弱的父母,孩子必須要不斷地迎合,才能讓自己生存下去。小孩子從思維方式上,就放棄了“我想要”,而選擇了“我如何迎合”——這種思維方式會延續到人長大以后,不敢跟人發生矛盾,不敢被人討厭。一旦察覺到人際關系的危機,就會被生理性的恐懼淹沒。
為了生存下去,對于別人希望他們做什么說什么,他們需要做出敏銳的反應。“我真正想要什么”這個問題已經變得次要,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比這重要的多的優先事項,他們絞盡腦汁地去猜在那個時候他們賴以生存的那些人的想法。
但有時候,他們并非只是處于恐懼而撒謊,也常常是出于對深愛他們、但在某些方面很脆弱的人的愛。他們撒謊是為了不讓自己的父母再次發生爭吵,希望讓抑郁的父母保持好心情,避免給已經非常艱難的生活增加更多負擔。他們不能給他們所關心的、本就脆弱的人添亂。
知道了成因,那么,該怎么做呢?
▌ 三種心理暗示告別“取悅”:
在理解取悅者的行為起源的基礎上,處于條件反射性更強的成年階段的取悅者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態。
第一種是依靠自我提醒。明確告訴自己:我們的同事和朋友肯定與我們自己童年時期所接觸到的人大已不相同。大多數人可以不失體面地處理一些分歧、負面信息或偶爾的拒絕,而對方也不會生氣。
同時也需要從中理解,當你與周圍的人打交道時,這些個體并不能代表人類整體。
其次,你要知道你的“不敢”或許會造成更大的不便或損失。在工作中,如果選擇保留自己的疑惑或建設性的意見,這對工作的推進無益;如果你承擔過多的工作職責,沒有時間把所有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會讓自己在專業能力提升和職場競爭力打造上滯后于他人。
而在愛情中,僅僅是因為對方離開你就活不下去而保持這段關系,這并沒有什么善意可言,反而,你會因為我們的多愁善感而浪費他們很多時間。
必須意識到一點:你的行為會在無意中給人造成傷害。你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沒能更坦率地講出來,這可能會傷害到每一個人。
最后,你必須學會學會認可你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獲得自信,并巧妙地傳達你的想法與感受。幼年到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或許不知道如何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痛苦和需求轉化為語言。現在我們可以堅定自己的觀點,不過也要友善和平地表達。
你可以在說“不”的同時表達你的親切。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之下,指出對方的錯誤。即便是在你決定離開某個人的時候,也能讓對方意識到這段關系對雙方的重要性。換句話說,我們不用取悅他們,也可以惹人愛。
以下有一些技巧來幫助你克服困難,來學習說“不”的技能,打破下意識說“行“的習慣。
比方說你可以拖延時間,不要立刻答復。這確是一個在改變初期避免我們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好”的有效方法。你需要為自己準備幾句拖延時間的措辭,比如:“我現在不能確定我行不行,晚點再給你答復好嗎?”
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能幫助打破無法拒絕的惡性循環,也能為你爭取思考和作出正確選擇的時間。
接下來,為自己爭取了思考時間的你,可以試著將給對方訴求的回應分成三種:答應,拒絕和折中方案。你需要在心里想清楚,最好是詳細列出如果你答應或者拒絕了的話這件事會有怎樣的走向,又會對你個人造成怎樣的影響。緊接著,你可以利用“折中方案”練習說“不”。
比方說,同事有別的工作,想讓你幫他照顧完成一個著急的項目,那么你的折中方案可以是:“我可以幫你做,但我只能做我熟悉、能掌控的那一部分”。
當你覺得無法接下任務時,最好以事實來說話,要拿具體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困難。
你要明白的是,中止取悅的循環不是要讓你達到另一個極端——對所有要求都說“不”。而是讓你能夠在面對他人的請求時更加謹慎地思考,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也放入考慮范圍內,從而作出更理智的選擇。
最后,愿每一個不忍讓他人失望的的“老好人”都能嘗試著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這個身份之后,真實的你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不是“好人”,那你是什么人?
相信你并不只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好人”,你希望的是你是你自己。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人際溝通交往中的10個禁忌
下一篇: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開始變老了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