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之何去何從-當弗洛伊德遇見佛陀

              謝老師2022-08-06 18:3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無論是在平時學習還是上課過程中,經常有人提到佛學和精神分析的相關性:它們既有很深的淵源、類似的方向和目標,又感覺完全不一樣——畢竟一個來自東方,一

              無論是在平時學習還是上課過程中,經常有人提到佛學和精神分析的相關性:它們既有很深的淵源、類似的方向和目標,又感覺完全不一樣——畢竟一個來自東方,一個來自西方。那么,它們之間的傳承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們?它們是否可以相互借鑒?

              從弗洛伊德創建以來,精神分析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也有很多流派,包括經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派、客體關系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后自體心理學、主體間學派、拉康學派等,這些學派觀點各不相同,相互之間關系復雜,涉及范圍廣泛,主題龐雜。

              釋迦牟尼創建佛學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到現在已有兩千七百多年歷史,經歷了很多變化,發展出來很多不同派別。這些派別推崇的佛學經典和詮釋定義各不相同,有很多爭議。雖然從根本上來講,他們都想說出釋迦牟尼想傳承的意思,但由于每個人理解不同,所以產生了很多歧義。雖然有高僧大德來明確它的意義,但也出現過好幾次教育的混亂狀態。

              面對這么龐大的兩個體系,無法一一講清楚,所以我們要選擇一個點,確定一個中心來討論。無論是在精神分析還是佛學經典中,欲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圍繞欲望的意義、如何對待欲望來討論一下欲望。

              兒童心理咨詢,可以考心理咨詢師嗎,心理咨詢室預約:心理咨詢之何去何從-當弗洛伊德遇見佛陀

              01、精神分析中的欲望

              (1)弗洛伊德說欲望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雖然經常提到欲望,但并沒有清晰明確地定義它,更多是指性本能引起的狀態、訴求和愿望。欲望的狀態就是性本能想要獲得滿足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性欲。

              欲望是一個表征、符號、信號,有了欲望我們就知道到哪里去尋求這種滿足。弗洛伊德曾說,在欲望和滿足之間,似乎永遠存在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一方面,欲望告訴了我們獲得滿足的方向和目標,不斷引發我們想出更多辦法、途徑去追求滿足感;另一方面,不管我們如何努力,所獲得的滿足感都不能真正消除、填補和彌補欲望背后所代表的空缺。

              弗洛伊德重點探討的是一種本能,他將心理結構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重心在本我——本能愿望。力比多代表本我,通過不斷投注來獲得滿足感;自我作為調停者出現,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本我與生俱來,但自我出現、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弗洛伊德并沒有說清楚,只是描述了一個成人是怎樣的狀態——好像天生就有個東西在協調本我,因此他的理論被稱作變態心理學,而不是發展心理學。

              后來有人慢慢補充,發展了自我心理學,重心移到兒童心理學上面,包括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也做了一些工作:找到自我心理發展的過程,并加以研究、詮釋。

              (2)拉康說欲望

              欲望和滿足的關系,僅僅在弗洛伊德理的論體系中很難找到答案,雖然他提出一些說法,但是都不那么清晰。30年之后,另一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把欲望定義重新梳理了一下,通過三界學說這一框架性的理論來詮釋這個問題。

              拉康是把自我跟欲望的關系說得最清楚的分析學家。他著重說明了自我的形成過程,雖然客體關系理論中也涉及自我的形成,但沒有拉康說得清楚。他提出的口號是回到弗洛伊德,經常把自己的學說跟弗洛伊德的學說相關聯,事實上只是在說法上用了同樣的名詞,講的東西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

              拉康的三界學說主要是指把人的心理狀態分為三種:現實界(實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個領域分別代表了人的三種狀態。

              實在界——需求。類似小孩子的共生融合狀態,孩子與母親混在一起,不分你我,沒有主客體之分,在這種狀態中沒有產生自我、自我意識和自我存在感,是一種全然滿足的狀態。因為他沒有形成自我意識,沒有主體承載,所以談不上愿望,但是會有需要,會感到饑餓、寒冷等。當小孩子還沒有做出太多反應的時候,母親會在第一時間幫助他消除不好的感覺,所以孩子很少感覺不舒服,盡管如此,他的需要還是存在的,這種需要就叫需求門診心理咨詢

              想象界——請求。小孩子慢慢長大一些,與母親的距離不斷增大,要求、需要越來越多,而母親要回到成人世界中去,越來越多地不在孩子身邊,不可能像剛出生時那樣一刻不離地陪著他、照顧他,當孩子再出現饑餓、寒冷等需要的時候,不能得到即刻的照顧和滿足,于是不滿足就產生了。當不滿足的感覺長時間存在,就會產生想要消除不滿足的愿望,這種愿望拉康稱之為請求。

              小孩子想要實現消除不滿足感的需要、愿望,必須借助母親(照顧者),呼喚母親幫助他消除,以重新回到滿足狀態。通過感覺到不滿足,小孩子被迫滋生出自我意識和自我存在感,由此區分了母親的存在,而客體的存在也滋生出來,也就有了主客體區分。他希望借助對客體的呼喚、占有和控制來消除自己的不滿足感,這對孩子而言就是想象界的請求。自我存在感萌芽之后,小孩子開始處在二元關系狀態,也就是依賴狀態。

              象征界——規則。隨著年齡增大,需要越來越大,不舒服、不滿足感也越來越強烈,如果再借助母親來獲得滿足感,似乎會把控制權完全交給另外一個人,會感覺到沮喪、不可控制。因此,他希望能找到一種新方法或者實現某種轉變,這種轉變就是從依賴母親到依賴更加可靠、讓他感覺更可控的東西,但不能是獨立客體。于是,他轉而依賴規則,而規則是無處不在的,相對來說,依賴大家都遵守的規則,問題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大家都遵守的規則——每個人都愿意遵守的行為準則——就是社會規則,這也是社會的倫理機制。一個人遵守這樣的規則,就可以依托它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存在于規則體系當中的各種各樣的符號、替代品,用來替代想象界小孩想要呼喚的那個照顧者(母親)。

              規則可以被了解,但是不能作為一種具體的形式拿捏在手里,必須找到象征規則的具體事物:或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車子,鞋子、房子等;或者是看不見但被認可的,比如權力、成功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有具體或抽象的事物——吃穿用的東西以及地位、名聲等,都是規則體系中的符號,都可以替代母親(照顧者)。

              人們希望回到實在界的全然滿足感,但滿足感到了想象界已經不完全,即使母親給他滿足感也是暫時的,很快就有另外的不滿足產生,隨即帶來更加強烈的失控感,所以我們需要自己發展自己,通過控制符號和替代品讓自己更容易獲得滿足。與此同時,由于獲得日常生活物品(包括名利等)的途徑增多,帶來的滿足感就更加虛弱,象征性也就更大。

              到了象征界,人們所獲得的滿足感更低,替代程度又一次發生變化:成人產生了想要追逐具體化的日常事物以及與規則相符的名利的愿望,拉康稱之為欲望。

              欲望有一個發展過程,先是從實在界的滿足感到想象界對母親的請求,再進入象征界的欲求,也叫欲望。從實在界進入想象界需要一次被迫的分離,這是第一次分離,自我意識萌芽了,但是很不自在,因為所有需要都必須通過對母親的請求才能獲得,完全受控于母親,所以這種不自由的狀態只能說是自我萌芽。

              真正的自我取決于是否擁有比較自由的感覺,這需要到象征界去獲得,因為到了象征界可以自主地追逐欲望,通過追逐欲望來獲得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替代品,不是人們真正想要的,真正想要的是需求,但在象征界,所有想要的都是符號、替代品,所以不可能真的滿足,只能是象征性滿足。于是,人們進入永無休止地追求欲望的過程,類似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推石山上。

              欲望雖然不可能徹底被滿足,但追求欲望的存在感、確定感和自我存在感卻可以徹底形成。象征界其實是規則構成的符號世界,從想象界到象征界要面臨一次主動的分離,孩子通過分離才能進入社會體系,這時候孩子會成為一個成人,獲得自我全能感。

              最初,孩子的反應為叛逆,這是假裝的追求,在叛逆過了之后會主動接受規則,而不是對抗規則。使用規則是進入規則的標志,這時自我就出現了——我們也可以稱其為欲望。

              (3)自我與欲望的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我存在感就是追逐欲望的過程,自我跟欲望無法分開,幾乎可以劃等號。欲望存在并被不斷追逐,自我存在才產生,但這種追逐永遠無法達到終點,因為欲望不可能真正被滿足,欲望的背后是永遠無法抵達的需求。

              生而為人,我們總是追逐無法實現的欲望,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變成西西弗,從周而復始的推石上山的無聊游戲中獲得存在感。

              在東方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個人被一只饑餓的老虎追趕,他拼命逃,逃到一個懸崖邊上,卻沒辦法順著藤蔓往下爬。這時,他突然看見山下有很多餓狼。當他處在前有虎后有狼的狀態中,又發現有兩只老鼠在咬藤蔓。在非常絕望的時候,他看到頭頂上有一個蜂窩,一滴蜂蜜正沿著蜂窩往下滴。他抬起頭伸出舌頭迎接蜂蜜,蜂蜜落在舌頭上的時候他充滿了甜蜜感,這一刻,他發現了活著的意義。當我們看到絕望中的希望,體會到甜蜜感覺的時候,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這才是真正回到需求完全被滿足的狀態,融合感在那一剎那又出現了。

              這種狀態有點像東方文化提到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回到“云起時”這種回歸狀態,西方文化中沒有,但在東方文化中是存在的,而且有非常系統的修煉途徑,佛學就是其中之一,道家、儒家等也是。

              02、佛學中的欲望

              (1) 修行不當,問題不斷

              有一種看法認為,佛學抑制欲望,不允許人們追求欲望。就像現在流行的斷舍離,所有的欲望都被切斷、放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斷地投身斷舍離,進入修行中,從心理學角度研究、隨訪發現,他們實際上并沒有解決問題。西方超個人心理學家提出另外一些觀點,認為佛家修行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甚至可以幫助人找到抵達終點的途徑,但是它不能解決心理學所面臨的那些問題。

              有人提出一種二元論,也就是折中說法,即心理學解決心理學的問題,佛學解決佛學的問題。對佛學來說,有比較系統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種法門都可以幫助你抵達那個地方。佛家講究眾生平等,它并不認為有些人可以到,有些人到不了。佛學是貫徹始終的法門,但為什么很多問題不能解決?

              修行法門本身并沒有問題,比如心理學所面臨的情緒問題、早年創傷導致的人格結構不穩定等問題,佛學修行法門是可以解決的。但在現實中,經歷早年創傷的人修行佛學,人格破碎程度并沒有得到改善,有時候反而變得嚴重了,這并不意味著佛學法門不行,而是因為當事人修行不得法。也就是說,佛學修行需要有經驗的師傅給予引導,它注重個體性,并不是標準化流程。

              東方文化很講究因人而異,跟中醫一樣,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一點與西方是非常不同的。西方的觀點是解決問題,而東方不認為有問題存在,它看到的是被問題牢牢結合在一起的這個人,因此,真正需要改變的是人而不是問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東方強調找師傅而不是找方法,所以,把師傅的修行法門變成找方法的修行通道,肯定是要出問題的。也就是說,是這些人修行不當產生了問題,而不是佛學方法有問題。

              (2)欲望——斷舍離

              就欲望而言,現在人們所說的斷舍離,早一點叫戒定慧。戒是在不能壓抑欲望的前提下,主動培養的一種有利于明心見性的品質,它要主動、有意識地遵守很多規則。壓抑不是戒,而是逃避,是面對欲望的錯誤方式。

              再次強調,佛學中的戒是一種需要主動培養的優良習性,從外在來看,持戒的人當遵守某些規則,在不明所以的人眼里,這也許是脫離欲望的斷舍離狀態,但這種擺脫不是壓抑。在精神分析中有防御的存在,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有了差異。

              佛學并不強調要擺脫欲望,反而強調要發展并利用欲望,通過利用欲望來看清楚隱含的真相。佛學修行所抵達的那個終點,是不二——沒有分別沒有差異,而不是二分的地方。欲望看起來好像無法獲得滿足,實際上只是一個被虛構的自我站在那里——并沒有“自我”這個名詞,但是你會覺得好像真的有一個主體在那里,象征界通過符號的方式表征在那里。

              從世俗法的角度說,自我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產生,但是在不二里,真正的自我超越欲望,既不在之內也不在之外,或者說亦外亦內:好像有個真我在那,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形式,一個是內容。形式就是表現出的這些欲望,內容是看不見的,因為沒有其他表現方式,只有通過形式發現自己。這樣,內容和形式沒有差別,認識到這點即進入不二狀態,形式就消融掉了。

              在佛學中并沒有“自我”這個名詞,因為沒有任何存在能被命名為“自我”,不過勉強可以說成“無我”,因為它沒辦法述說,已經超出了語言的描述范圍。

              《濟公傳》中的濟公又吃肉又喝酒,一點都不斷舍離,但是他仍然處在自由狀態,因為對于濟公來講欲望并不存在,所以他既可以喝酒吃肉,也可以不喝酒不吃肉。如果你不喝酒不吃肉很難受,這就構成了欲望,酒肉代表了你真正的需要。

              并不是完全斷舍離才叫自由狀態,喝酒不喝酒都不再對你有影響,這樣才是免除了欲望,達到了真我的所在地無我的狀態,也就是“云起時”的地方,這才是佛學的盡頭。

              03、佛學與心理學

              在佛學中,欲望并不是非要消除的東西,但對普通人來講,有時確實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在控制中發現自己的壓抑,慢慢地變得不再壓抑,在不壓抑中做到不追逐欲望,這才是抵達終點的狀態。

              對大多數人來說,先通過心理學解決世俗層面的問題,獲得虛假的、穩定的、強大的、成熟的、相對完善的自我,在比較滿足和自在后,如果還有動機,再去修行佛法,尋找佛學法門,應該是一種比較明智的做法。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的根基沒有那么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抵達那個地方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先天創傷處理了以后,再去依照佛學修行法門去做可能更容易些,而直接去修行難度很大,付出的努力也會很大。

              如果心理學問題都沒有解決,就想一蹴而就,那只能是在一個想象的空間中意淫,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很多人修行是因為感覺到世間很痛苦,想要回避,但是,如果連世間痛苦都沒辦法去面對和承受,想要到達自由的境地是不太可能的。在修行中如果有回避,就會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應該回過頭來去面對。

              對于自我與欲望而言,心理學包括精神分析只是幫助你不斷獲得完善的自我感覺。雖然本質上來說是假相,但是,唯有先獲得了假相,才可能把它扔掉。如果連假相都沒有,想要直接進入終極狀態,那是不可能達到的。

              完成第一步自然能看到第二步。蘋果熟了自然會從樹上掉下來,人的成長路徑也是這樣。先把第一步的東西成長到頭,第二步的成長方向自然能看到,這才是佛學和心理學真正的相通之處。

              很贊哦! (人閱讀)

              文章評論

              您對本文有什么想法?說點什么吧
              • 全部評論(0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站點信息

              • 網站名稱幸福心理網
              • 建站時間:2011-11-11
              • 文章統計:共10934 篇
              • 文章閱讀:共1049347次閱讀
              • 統計數據百度統計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www.gaoav.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