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萌系侵略 | 為什么看見可愛的東西總想rua一把?

              謝老師2021-06-08 05: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真正的猛男都應該喜歡看起來軟軟萌萌,看起來賊想rua一把的“東西”(義正言辭)越看越上癮,越看越想rua。恭喜你,已經掉入了“萌系侵略”的陷阱!01.什么是

              真正的猛男都應該喜歡看起來軟軟萌萌,看起來賊想rua一把的“東西”(義正言辭)越看越上癮,越看越想rua。恭喜你,已經掉入了“萌系侵略”的陷阱!

              01.什么是可愛?

              關于“可愛”的含義,《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天真無邪、令人喜愛、心靈單純、令人敬愛等;在英文中, “可愛”被解釋為卡通、甜蜜、稚嫩等意思;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在《什么是可愛》一文中, 給“可愛”下過一個簡單的定義:“指一種給人以小巧的、令人依戀的、親密無害的, 從而使人解除防備與緊張感的感覺。”

              可愛,既是事物的一種特性,也是人們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屬于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1942年,生物學家Konrad Lorenz提出,嬰兒的臉能使人放下戒備,提供關愛。即娃娃臉效應(babyface effect),而符合可愛的特征則被稱作“嬰兒圖式”(baby scheme)

              可愛的特征包括了嬰兒特征的體態或臉孔, 特別是小小的身軀, 并帶有不成比例的大頭、大眼、小鼻與酒窩,身體顯得圓滾滾又柔軟。除此之外,例如嬰兒的快樂笑聲,一些特殊的氣味,也能引起人們的憐愛。一些嬰兒的心理特質也被認做是可愛的范疇,如撒嬌,天真,愛玩,脆弱,好奇心等等等。

              心理咨詢師三級題,心理咨詢的要求,心理咨詢師三級實操:萌系侵略 | 為什么看見可愛的東西總想rua一把?

              可愛配方,圖源:知乎 趙思家

              簡單來說,越是看起來圓滾滾且柔軟的東西,人們越會覺著TA“很可愛”。不僅成人會喜歡可愛的事物,連可愛的嬰兒自己也會喜歡可愛的的事物。

              02.為啥會這樣呢?

              Lorenz認為,這是一種進化策略。小嬰兒與小動物由于沒有足夠的能力自保,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顧,所以進化出了“可愛”的特征,通過賣萌,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以此提升自己的生存幾率。(Lorenz K,et al.,1943)

              但Lorenz這個觀點再仔細想想就有點不對勁了,如果只要變的“萌萌噠”就能輕松得到別的個體甚至其他物種的照顧,那干脆大家都不要在自然選擇中努力生存了,賣個萌就可以應有盡有。這樣一來,豈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傾向于進化的…越來越萌QAQ?

              所以現在的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視角,大眼睛,大頭這樣特征也許并不是“為萌而生“,它們同時也代表了一定功能上的優秀。例如頭大的寶寶代表大腦發育很好,圓滾滾的身體可能代表更能適應復雜的環境,而這些功能上的優秀可能才是這些特征最終被保留下來的原因。生物只有選擇具有這些特征的后代,基因才能更好的傳遞下去。

              而至于為什么會對具有可愛特征的個體產生“保護欲與憐愛“,很大可能是幫助我們選擇并且撫育優秀后代的一種“本能機制”。

              總之,是基因決定了你天生就會喜歡”萌萌噠”一切。

              03.萌系侵略(cute aggression)

              人群中……突然鉆出一只貓貓!Awsl!

              當你看到萌物后僅僅140ms的時間,大腦的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就會被迅速激活,長在眼眶上的這塊腦區很快就會進一步與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發生作用,從而激活大腦的獎賞與成癮系統,讓我們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并且進一步集中注意力。(Parsons et al.,2011)

              換句話說,你會下意識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可愛的事物上,并且從此移不開眼。不僅移不開眼,還會有種越看越想看的“磕上癮”的感覺。(據說把可愛照片設為壁紙還有集中注意力的功能)

              但是,眾所周知,光看是不能夠滿足的,比如貓貓,比如嬰兒的肉肉的臉蛋,柯基圓圓Q彈的屁……我們,還會想狠狠的“rua”一把。

              對可愛的事物產生擠壓和撕咬的沖動,被稱作“萌系侵略(cute aggression)”。即我們有時會很想去蹂躪“可愛,弱小,幼態”的生物,盡管我們只是覺著“太可愛了以至于想吃掉/想狠狠rua”。

              最早提出這個萌系侵略概念的是一個耶魯大學的團隊,他們通過給被試者播放不同動物嬰兒和成人的幻燈片,并讓被試者對自己的感受和侵略傾向打分。研究者依據結果認為,產生這種侵略性的原因是一種積極興趣的二元表達,類似于“喜極而泣”,即某種情緒太強了以至于用相反的形式表達心理咨詢價格

              研究人員Stavropoulos通過給不同的被試者觀看卡通人物和普通人物的照片并做腦電研究發現,當我們看到超出我們承受能力的喜愛事物時,情緒系統和獎賞系統會同時被強烈激活,這種強大的力量可能就是大腦“破壞欲”的基礎。

              是不是聽起來很神奇?具體來說就是當我們覺著一個東西非常可愛,我們是如此的喜愛以至于產生非常強烈的保護欲。但是當這種保護欲與喜愛的表達無所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另外尋找一種負向的方式“釋放出來”。

              你想想看,當你想狠狠疼愛某個人/動物/寶貝的時候,是不是會有一種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才好以至于想咬上一口才過癮?

              實際上,這種“過度以至于”的機制,可能是幫助我們從不可自拔的沉迷中擺脫出來的一種大腦平衡機制,避免我們被強烈的單一情感所支配而失去理智!Stavropoulos這么比喻:“當你看到一個可愛到爆的嬰兒,可愛到讓你手無足措,這時候你就不能冷靜下來去照顧他,那寶寶就會餓死,這種萌系侵略就會讓父母平衡下來,回歸平靜。“

              So,當你真的覺著想蹂躪某個可愛的動物/人的時候,說明TA可愛的已經遠遠超出你的承受范圍啦~

              參考文獻

              1.Kringelbach ML, Stark EA, Alexander C, Bornstein MH, Stein A. On Cuteness: Unlocking the Parental Brain and Beyond. Trends Cogn Sci. 2016;20(7):545-558. doi:10.1016/j.tics.2016.05.003

              2.Parsons CE, Stark EA, Young KS, Stein A, Kringelbach ML.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parental brain: a critical role of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Soc Neurosci. 2013;8(6):525-543. doi:10.1080/17470919.2013.842610

              3.Stavropoulos KKM, Alba LA. "It's so Cute I Could Crush It!": Understanding Neural Mechanisms of Cute Aggression.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8;12:300. Published 2018 Dec 4. doi:10.3389/fnbeh.2018.00300

              4.Aragón O. R., Clark M. S., Dyer R. L., Bargh J. A. (2015).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displays of both care and aggression in response to cute stimuli. Psychol. Sci. 26 259–273. 10.1177/0956797614561044

              5.四方田犬彥.什么是可愛[J].蔣雯, 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6 (1) :26-29.

              6.Lorenz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glicher Erfahrung [Innate forms of potential experience]. Z. Tierpsychol. 5 235–409. 10.1111/j.1439-0310.1943.tb00655.x

              7.Kotani Y., Hiraku S., Suda K., Aihara Y. (2001). Effec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on stimulus-preceding negativity prior to feedback stimuli. Psychophysiology 38 873–878.

              很贊哦! (人閱讀)

              文章評論

              您對本文有什么想法?說點什么吧
              • 全部評論(0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站點信息

              • 網站名稱幸福心理網
              • 建站時間:2011-11-11
              • 文章統計:共2867 篇
              • 文章閱讀:共265149次閱讀
              • 統計數據百度統計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www.gaoav.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