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有創傷的人,會制造延續創傷的家庭
謝老師2023-05-14 14:1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有創傷的人,會制造延續創傷的家庭|從梅姨主演電影《八月心風暴》談代際創傷貝弗利和維奧利特是一對老夫妻,兩個人分別靠喝酒和吸毒來維持夫妻關系。有一天
有創傷的人,會制造延續創傷的家庭|從梅姨主演電影《八月心風暴》談代際創傷
貝弗利和維奧利特是一對老夫妻,兩個人分別靠喝酒和吸毒來維持夫妻關系。有一天,貝弗利出了家門再也沒回來。維奧利特只能叫回了三個女兒還有她的妹妹、妹夫。隨即,貝弗利的尸體被警察發現,他是自殺。葬禮結束后,吸毒過頭的維奧利特開始發脾氣,這個家庭潛藏著的矛盾和刻意隱瞞的真相也漸漸浮出了水面。
看電影是發現隱喻的過程。電影中的家庭養了三只鸚鵡,結果三只鸚鵡都死掉了,寵物店的人覺得非常奇怪,于是派人來查看原因,結果發現鸚鵡的死因是太熱了。
電影最初有三個隱喻,一個是熱,一個是鸚鵡,另一個是死亡。
創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特別疏離的形式,另一種是特別激烈的形式。疏離即家庭氣氛非常冷漠、無情和冷酷,家里平時沒有什么聲音,孩子也沒有得到任何情感呵護。這部電影中的家庭并不是這樣,相反,家人經常吵架,好像每個人都很刻薄一樣,有很多激烈的語言和動作,用一個字來形容家庭氛圍就是:熱。連來自熱帶的鸚鵡都被熱死了,但他們卻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寫過一本書叫《疾病的隱喻》,這本書開篇有一段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王國,一個是健康王國,一個是疾病王國,雖然每個人都向往待在健康王國中,但是,我們遲早都會變成疾病王國的公民。
疾病也是很重要的隱喻,電影中有兩種疾病,一種是口腔癌。弗洛伊德因口腔癌做了35次手術,最后因手術不成功而去世。電影中的女主維奧利特也患有口腔癌,雖然她患有這種疾病,但她特別能講話,這也對應了鸚鵡的隱喻,鸚鵡雖然能夠學人講話,但它沒有創意,別人說什么,它就說什么。維奧利特不是這樣,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她說的話經常刺中別人的內心,在她丈夫的葬禮晚餐中,妹妹和妹夫指責她為什么這么刻薄,這個疾病的隱喻就是因為她口不饒人,所以口腔癌就是她的報應。
一些小偷會在行竊后留下記號,這源于他們的內疚感。潛意識的內疚感會使他們特意留一個破綻讓別人找到自己。同樣,口腔癌指向維奧利特的刻薄。雖然維奧利特很刻薄,但她把攻擊指向了自己,這種隱喻說明,她的內心中充滿憤懣、無助、尖刻和仇恨。維奧利特將這些怨恨帶給家人,怨恨表達得越多,自己越是內疚,最后形成了對自己的強烈攻擊。維奧利特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正確表達愛,所以一開口就是嫉妒、憤怒和怨恨,她對內疚感的表達之一,就是對自己的口腔發動攻擊免費心理咨詢。
電影中另一種疾病的隱喻,是宮頸癌。宮頸癌跟女性的身份認同有關。女性有結婚生子的功能,可是女性若對自己的身份不認同,就會對女性器官發動攻擊,其中一個器官是子宮,另一個器官是乳腺。現在乳腺癌比較多,而且惡化程度比較高,這都是女性對自己女性身份發動攻擊的表現。
電影是一門向善的藝術,教化人類,洗滌靈魂,但電影也會把你帶入越來越深的人性本惡、家庭秘密和丑聞之中,比如自殺、吸毒、兄妹不倫戀。電影中出現了幾個男性,有最初自殺的丈夫、溫文爾雅的妹夫,還有妹夫的兒子。電影中有一幕,當妹妹對兒子進行嘲諷的時候,妹夫一反溫文爾雅的態度,突然變得特別有男子氣概,這其實是個隱喻。電影中的幾個男人都非常溫和,所以這個表現隱喻了父親的缺失。
女主維奧利特的情人用羊角錘去敲女兒,這個人是非常粗暴的男性角色:背叛、出軌、打人。女兒們找的老公雖然都相貌堂堂,但我們卻沒有在他們身上看出男性的力量,唯獨妹夫站出來保護兒子那一幕非常有力量。他說:“你絕不能再對親生兒子說那種話了,我非常尊重你自殺的姐夫,他是我們非常敬愛的人,但你們卻在晚餐上做這種事情,我跟你的婚姻已經有38個年頭,我非常珍惜這些時光,但如果你再這樣,我跟你的婚姻不會再有第39個年頭。”
電影中的第一個男性,是坐在躺椅中的丈夫,沒有露面幾次,卻突然劃著船,從容地自殺了;第二個男性,是和事佬妹夫,不生事端;第三個男性,是妹夫的(話都說不清楚的)兒子小查理。這個家庭沒有出現粗暴的男性。脾氣火爆的女主,偷情的妹妹,暴躁的大女兒,她們都是非常有力量的女性。一般有力量的女性,她們要么有一個彪悍的母親,要么有一個紊亂的家庭,以致她們必須非常強大才能在家庭中存活。當大女兒在家里要發飆的時候,女主站起來說:“你們都不知道生活有多么艱苦,過去的日子很艱難,如果你們要是有我們的勤奮,你們都可以去當美國總統了。”
電影中呈現的另一方面,就是藥物成癮。安定類藥物的作用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鎮靜劑,這種藥物的大量使用會導致成癮。維奧利特在劇中說了一句話:“藥物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隱含的意思就是人總是讓我失望。這是藥物成癮者的典型心態,當他們對人際關系特別失望的時候,就會轉向服用不同的藥物,從對藥物的操控中獲得掌控感。像賭牌也是與藥物成癮相關的隱癥。
從家庭角度來講,這是一個有創傷的家庭,或者是一個制造創傷的家庭。女主是一個刻薄的人,每一句話都像一根毒針,但她非常聰明,對每個人都明察秋毫。她雖然跟妹妹關系很近,卻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看著妹妹偷情;她很愛大女兒,卻跟大女兒勢不兩立,因為大女兒太過于認同自己,以至于兩個人都一樣強勢,互相爭奪權力。女主很像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特點:一、彌漫性焦慮,整天惶惶不可終日,每時每刻處于焦慮中,晚上睡不著覺,需要依賴大量鎮定類藥物,白天也無法專注地做一件事情;二、多項神經質,包括強迫癥、恐怖癥、歇斯底里發作等;三、可能出現某種幻覺;四、有自殘、自傷史;五、特別能鬧事,公共場合跟人發生爭執,在家里摔東西、摔盤子,內心中的惡揮之不去;六、一種分裂的心理機制。
邊緣型人格障礙跟患者早期所受的創傷有關,他們小時候沒有被父母很好地對待過,但又無法離開父母獨立生存,所以他們必須把心中壞的父母分離出去,并投射給周圍的人。他們認為,不是父母不好,是我做得不夠,我是壞孩子。在有了孩子以后,他們會把內心壞的那部分投射給孩子,因為孩子太容易被投射了。所以維奧利特的三個女兒都被投射了壞的東西,導致大女兒經常不回家,二女兒留在家里不出嫁,三女兒逃得遠遠的。從小過得不好的母親會嫉妒自己的女兒,所以面對生活相對比較穩定的大女兒時,她當眾把大女兒的秘密說了出來。
以前我們通常會覺得孩子會嫉妒自己的父母,比如兒子因不能獨占母親而嫉妒父親,女兒因不能獨占父親而嫉妒母親。但我們越來越多地發現,母親嫉妒女兒的例子也不在少數,特別是有創傷的母親,她心里無法容忍女兒找到好丈夫。雖然在意識層面祝福女兒,希望女兒過得好,但我們不止一次看到,一旦女兒跟女婿生活得很好,母親就會橫加干涉,甚至千方百計地去挑撥夫妻間的關系,直到他們離婚才罷休。在電影中,女主當眾宣布大女兒與其丈夫分居了,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離婚。
家庭創傷會以什么方式傳遞呢?通常是代際傳遞。電影中的家庭里有三代人,看起來這個家庭創傷止于第二代。因為大女兒找了個老公,有了一個14歲的女兒,雖然婚姻有問題,但兩個人還可以正常交談。有一次,大女兒和她丈夫到庫房找東西,丈夫明確地說:“你很聰明,但是你太專制。” 夫妻吵架也能夠促使兩個人真正表達,如果不吵架,就會像女主的丈夫一樣,絕望地坐在輪椅中自殺。大女兒還能跟丈夫吵架,說不定他們的婚姻還有希望。大女兒非常認同母親,性情彪悍,這是創傷傳遞的一個特點,即前一代人有什么創傷,后一代人會對此進行認同。
二女兒平時不多說話,不社交,成了一個被母親控制的乖乖女。三女兒雖然逃得最遠,但她是最關心家里的一個,也是最軟弱的一個,她的老公是個花花公子,曾經離過三次婚,還調戲她大姐的女兒。
雖然大女兒認同母親彪悍的一面,卻算是過得最好的一個,二女兒和三女兒過得都不是那么好。創傷中有一個信念就是:我過得不好,都是我的錯。
創傷治療有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獲得掌控感,獲得的方式就是回到現實,因為兩個人吵架的時候,基本都是活在過去;第二個原則是免責,即這個錯誤并不是你的錯誤,而是他人的錯誤,同時找回自己的控制感。
電影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隱喻,就是印第安仆人。印第安仆人是一個外來人,隱喻著家庭要增加一個外來因素,甚至是外來文化。創傷文化就是這樣——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不好,我做的一切都是罪有應得;而外來文化完全不同于家庭的創傷文化。
雖然印第安仆人很少說話,但不管家里人怎樣鬧騰,她都很淡定。家里人要是吵架了,她就勸架;家里要是有猥褻行為,她就來處理;家里出現去世的人,她就幫忙打理;家庭成員要是需要就餐,她就做一桌好飯。外來的文化、母親般的照顧、關鍵時候承擔責任,這些都是創傷家庭需要的部分。這個隱喻意味著人在創傷中會形成固定的信念,這個信念導致創傷重復發生,永不褪去。
創傷文化中有幾個特點:一、都是我的錯;二、沒有人能夠幫我;三、倒霉的事情只會在我的身上發生,不會發生在別人身上,因為我太糟糕了;四、只要發生了這種事情,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救我,因為我不夠好,我不配有更好的生活。當有一個新人出現,告訴你“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這種事情不是你的錯,你值得更好的生活”,這樣的人就會給你帶來希望,這就是印第安仆人存在的意義。
電影一開始安排的死亡也有隱喻存在。死亡并不是死路一條,而是新的開始。中國有一個傳統,如果有人在死亡的時候,身邊有新生命誕生,人們往往會認為這是死者的再生。電影中的死亡,也有其意義所在,即一切的創傷治療和重生,都是從一個死去的創傷概念開始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想要內心強大,做好這10件事
下一篇:情緒成熟的表現有哪些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