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在關系中被愛的人,都做對了這件事
謝老師2022-09-24 12:5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曾聽一位有10多年從業經驗的咨詢師分享過:我發現許多人無法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在親密關系中不是找伴侶,而是找父母。怎么理解
曾聽一位有10多年從業經驗的咨詢師分享過:
我發現許多人無法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系,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在親密關系中不是找伴侶,而是找父母。
怎么理解呢?
有這樣一位來訪者,她叫小安。
早年,作為家中三兄妹中唯一的女孩,她受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
哥哥考60分也能得到夸獎,而她考到100分卻鮮有稱贊;
哥哥想要的玩具第二天就會在床頭,她想要的卻永遠得不到;桌上好吃的菜飄來飄去,怎么也落不到她的碗里;......
小安做了很多努力,努力聽話、努力不提要求、努力讓自己做到最好,但父母的目光,卻很少在她身上停留。
父母的偏心,漸漸讓她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原生家庭中的“愛的缺位”,導致小安成年后在親密關系中過得很狼狽。
她談了很多次戀愛,最后都無疾而終,而分手的理由都大致相同:伴侶覺得給不了她想要的愛。
比如說,
小安非常沒有安全感,只要超過半小時沒回消息,她就會瘋狂給對方打電話,變得異常抓狂;
伴侶只要稍微露出不開心的神情,小安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對方不愛自己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伴侶甚至說她:
“我感覺不是在跟一個成年人談戀愛,而是在帶一個5歲的小朋友,被你依賴到不能呼吸。”
直到咨詢師引導她覺察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情感需求和模式,她才發現:
自己在親密關系里,一直都在為童年那個5歲的自己,尋找理想中的完美父母,尋找缺失的愛公益心理咨詢。
30歲的她,就像一半25歲,一半5歲。
頂著成年人的外殼,用孩童的方式索取愛。
這導致她在親密關系中,成了「依賴者」,典型的特點就是:一邊索取愛,一邊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這就是小安在關系中患得患失、難以建立深度關系的真實原因。
幸好,她看見了自己。
接下來,咨詢師引導她通過「識別練習」,分清自己在關系中的依賴表現,洞見自己內心缺失的部分;
通過「冥想練習」,幫助她接近內心5歲的自己,給她抱持,給她安全感...
后來,她再進入到一段關系時,不再像以前一樣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愛。
“我如今在親密關系中,不但能愛對方,也能發自內心的愛自己。
我想,這才是真正圓滿的親密關系。”
如何擁有真正圓滿的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中,有依賴者,自然也有反依賴者。
依賴者
依賴者通常是在童年時,有很多被拋棄感,這導致他們對關系中的分離非常敏感。;比如有些人在愛情中患得患失,會瘋狂給愛人打電話、發微信,如果對方沒有回應,她們會陷入深深的抓狂、絕望。
反依賴者
反依賴者,經常是在缺乏界限的關系中長大,是父母關系問題的犧牲品。;對孩子而言,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很特別,一方面覺得自己被入侵了,因為他們從小就學到:做自己父母的父母,但自己的需要被忽略了。
長大后,他們擔心,如果他向一個人敞開,就必須照顧他。所以,親密的關系、濃烈的情感會讓他們本能地逃離。
依賴和反依賴,兩種看似水火不容的親密類型,實則水乳交融,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關系。
在不同的關系中,我們可能會扮演依賴者,也可能成為那個反依賴者。
看清自己在關系中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到親密關系的“地圖”,從而達到幸福的終點。
我們在后臺也經常收到這樣的困惑:
為什么我在關系里,總是沒有安全感?為什么我那么關心ta,卻被當成控制?為什么我在復制我父母的相處模式?為什么我總是反復遇到渣男/渣女,無法幸福?婚外情的成因是什么?怎樣才能保衛自己的愛情?為什么我們無法在對方身上得到期待的愛?為什么我們在關系中喜歡指責對方?
在尋找圓滿親密關系這趟旅途上,許多人時常被自卑、憤怒、悲傷...遮住了雙眼,導致很多我們走了很多彎路,甚至走向死胡同。
這時,你需要一個帶領我們穿越誤會、爭吵、傷痛,真正了解自己、也真正看見對方的人。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何戰勝恐懼心理
下一篇:調整沮喪的心情的方法有哪些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