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在家庭治療中構建“系統”理念的初體驗
謝老師2022-12-15 20:1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前不久在一次心理培訓中,精神科醫生和醫院心理治療師,就“醫生和能不能做患者的心理治療師”的設置,意見有分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位在醫療機構工作的
前不久在一次心理培訓中,精神科醫生和醫院心理治療師,就“醫生和能不能做患者的心理治療師”的設置,意見有分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這位在醫療機構工作的心理治療師認為:精神科醫生如果為病人進行藥物治療,就不能夠做他的心理治療師,這是自己在教科書上學到的,奉如圭臬。
然而精神科醫生認為:當地心理治療資源匱乏,自己在開展藥物治療的同時,為患者提供心理治療服務,是為了患者能夠真正的獲益,早日康復,并無不妥。
我既往對這個原則也有所聽聞,也想按照曾經學到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然而……且慢!我們這一天學習的內容,就是要在心理服務中建立“系統”的觀點,何不用系統觀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就好像家庭,是一個經典的系統,媽媽讓孩子考文科,爸爸建議孩子學理科,在咨詢師面前,父母各執一詞,怎么辦呢?我會建議孩子學文科,僅僅是因為我討厭理科嗎?中立,要 “中立”!
因此,我沒有馬上在思想上站隊,而是繼續觀察雙方的表述。訴求,醫生和治療師的訴求是什么?都是為了患者更好的康復。爸爸和媽媽的訴求是什么?都是為了孩子幸福。澄清了訴求,下一步的工作就更明確了。
督導老師聽完以后,問在座的其他同學:班級系統里的其他同學有什么看法?
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其中一位同學的觀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她說:其實醫生并不是絕對的不能做治療,而是要和患者進行討論,把“科學權威”的醫生角色和“特殊親密”的治療師角色,進行合理的區分,避免雙重角色帶來的困擾,就可以既使用藥物,又開展心理療法。
督導老師說:很多事物,不是絕對的可以,也不是絕對的不可以,不要嫁給某個權威的觀點,要因時、因地、因事、之宜來分析。醫生所在的小城市,或許藥療和心療一肩挑,是更好的選擇;治療師所在的大城市,可能醫生和治療師,由兩個人來分別給予患者服務,互相配合,可能有更靈活的操作空間。
督導師在局外,而又把案例放到“不同的區域”這個背景中,擾動班級系統進行討論,這個系統在“自組織”的過程中,就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好像一切都順利解決了?慢一點,細一點,再想想遺漏了什么?
患者接受了藥療和心療后的感受到底如何?患者的真正訴求是什么?有沒有假設疾病會給他帶來獲益?家庭中孩子的訴求是什么?他想選哪個專業作為自己的職業之路?有沒有假設他選這個專業是為了討好爸爸或者媽媽其中一方,或者雙方?
絕對中立、了解訴求、建立假設、擾動系統……
這些技術理念滿足了讀者您的訴求嗎?
編輯:黃京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何克服自己的人際交往障礙
下一篇:心理測試:一秒測出你的心理年齡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