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不會拒絕,過于考慮別人感受什么心理?
謝老師2022-05-05 18:3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別人求助于你時,你總是會盡心盡力的去幫助對方,但有的時候真的想要拒絕,話到嘴邊卻有咽回去了,以至于最后做了一些違背自己內心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別人求助于你時,你總是會盡心盡力的去幫助對方,但有的時候真的想要拒絕,話到嘴邊卻有咽回去了,以至于最后做了一些違背自己內心意愿的事情,不會拒絕,過于考慮別人感受什么心理?是自身問題呢,還是社會問題,難道是自己太過于善良了嗎?
關于人性本能的研究一直是心理領域中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拒絕看似就一句話的事情,但往往又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仿佛內心有一場辯論賽一樣,作為正方的你想要拒絕,可是反方的自己卻不斷地找理由來說服自己。
心理學上將這些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太考慮別人感受的人稱之為討好型人格或者是圣母型人格,而這兩類人格均呈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討好(Flattering)型人格:每次拒絕別人的要求后會感覺自己犯下了彌天大錯,愧疚感強烈
圣母(Notre Dame)型人格:對別人的感受很敏感而忽視了自己,總是把行善作為唯一的準則
為什么怕說“不”?
拒絕別人需要勇氣和技巧,它是社會交往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這些始終不敢拒絕別人的人,在生活中普遍會有諸多的負面情緒,并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通常情況下,人在沒有完全熟悉對方之前不會拒絕別人,這是出于禮貌和尊重,但是有部分人,心里十分想要拒絕,但嘴上卻無法說“不”。
其實,害怕說“不”的心理,是潛意識中自己主觀上太過看重別人的評價,拒絕別人未必會傷害到他,根源上是自己內心接受不了被人拒絕,認為別人受不了拒絕而不敢說“不”。
害怕說“不”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幾點:
被拒傷害
害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的成長經歷中,一定也被人拒絕過,甚至是伴隨著“不許你做這樣的事情!”、“你不可以這樣!”的氛圍。長期下來,人的思維和思想受到制約,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你的所作所為無形之中都被一種力量操控著,總是會想起“你不能!”、“你不可以!”的指引,潛意識中會形成與拒絕相關的情況,為達到不被拒絕或避免說“不”導致的懲罰。
人的個性中會逐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使你不得不服從,但內心又非常厭惡,從而產生種種焦慮,這是害怕被拒絕的最初始創傷。
依賴和焦慮癥狀
每個人都有依賴心理,只是所依賴的對象和程度不同。人的依賴情況與焦慮息息相關,即,當你對某人產生過度依賴情結,就會產生害怕失去他的恐懼。
而害怕說“不”,也正是人的依賴性和焦慮造成的。這里的焦慮不僅僅是原生家庭體驗的原始焦慮,而是步入社會后對他人產生的依賴和焦慮青少年厭學心理咨詢。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重要人物給予他人格上的關注和肯定的,若是他沒有獲得這種認可,便會埋下自卑的種子,產生渴望被重視的需求。
脆弱的自尊
我國文化中的“面子”,造成了人們高度重視自己的“臉面”,這些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
過分看重“面子”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顧及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文化形成的人際行為準則,根源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羞恥文化也是束縛內心的枷鎖,部分人性格軟弱、敏感,在極講究面子文化的環境中長大,便容易倍受人際焦慮的折磨。
這是完全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的,對自我價值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他人的印象上,會過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包括對方的需求。
以“討好”為代價的幫助是壓抑自我,必然會逐漸感覺自己是為別人而活,也會產生拒絕別人的愿望,但欲求不能。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使他無力承擔被拒絕的后果,唯有在迎合中,才能感覺自己是善良的,才能避免人際交往中的焦慮。
過度善良
我們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在能力上超過常人,總是犧牲自我價值和利益。
也許他們因為自己的過度善良,會暫時性得到他人的贊美,而失去主觀意識能力的他們,還會為這不懷好意、別有用心的夸贊而暗地高興,更加堅定了他們持續性犧牲自我的觀念。
事實上,他們的付出遠遠超過他們獲得的肯定。
接受一個人不容易,拒絕一個人也同樣不容易。如果這件事情你極不情愿做,也請順應本心說“不”。違背內心的聲音,在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但會產生諸多負面情緒。
學會拒絕,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一種自我保護,一種順應本心的呼喚,更是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打工人梗為什么會爆火?
下一篇:如何改掉自以為是的心理?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