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伴侶變成了我們不愿成為的人 | 一份空洞的咨詢報告
謝老師2021-06-25 06:27【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庚子年春,這一日,雨水。東風解凍,散而為雨。土里濕潤,莊稼苗仰頭喝水,周身春氣肥壯,疫情并不曾擾亂它們茁壯的愿望。UM的深耕,也在東湖邊持續發酵。來
庚子年春,這一日,雨水。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
土里濕潤,莊稼苗仰頭喝水,周身春氣肥壯,疫情并不曾擾亂它們茁壯的愿望。
UM的深耕,也在東湖邊持續發酵。
來自全國的18名咨詢師,聚集在ZOOM上,安靜聽個案細節。
工作室的咨詢師正在呈報一個長程且穩定的治療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
付老師著寶藍色上衣,靠在棗木色的軟椅上,桌邊落了茶杯和筆,她是這次小組的督導。
咨詢師正在講述自己和來訪者有關的一切。
時間一分一分過去。案例卻像一鍋清湯,滋味清淡,內容稀疏,小組里開始有人提問來訪者的模樣和更多想要知道的細節。
大家開始疑惑:照理說,在想象中,一個能夠持續這么長時間,而且相對還是蠻穩定的治療,應該會有非常豐富的素材。但在案例報告中,并沒有呈現出來。甚至,給大家的感覺是:有一點空白,甚至空洞。
這次的督導,便從這個空洞的感覺開始了。
付老師和大家一起,逐次拆解各中問題。
1.空洞
· 無論是從案例報告、個案本身、還是這段治療關系,都有這樣一個空洞的感覺。
· 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對咨詢師來說,首先需要識別自己的感受,讓它下沉,進而通過這個下沉的感受形成理解,再由理解形成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由此得出來的假設,才能貼近來訪者。
·;這個案例之所以讓人感到空洞,有幾個線索:
?;從描述的治療關系來看,來訪者和咨詢師的互動的素材呈現得很有限;
?;來訪者是一個母親,有一個孩子,但在素材中沒有看到她跟孩子的關系,沒有看到她作為母親的身份;
?;來訪者的成長史非常稀薄,也許是咨詢師在治療過程中也并沒有聽到過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缺乏畫面感。
?;來訪者和丈夫的關系也是點到為止。在她的婚姻關系里,她如何去感受關系,她的情感和親密需要是如何的?也不得而知。
?;除此以外,我們也無法在素材中找到她的其他人際關系。
·所以剛才有人在問,來訪者長什么樣子。這說明她讓我們困惑和模糊,我們想要看清楚些。
穿透
· 空洞的感受對應了個體身上很早期的真實的自我。這個空洞但卻真實的自我,外面被包裹上了假性自體,也是一個保護性的自體,我們只有穿透這個部分,才能去貼近她。
· 但對于個體來講,這是需要被自己保護的部分,不僅不能被他人看到,也不能被自己感知到。這是個體一直都盡力雪藏的自身的一部分。(這里暫且用真性自體和假性自體)
· 咨詢師要如何穿透假性自體,貼近真性自體?來訪者對丈夫的評價里,可以看到她把虛弱的自我分裂出來,投射到了丈夫身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呈現。
重要事情的切入口
· 來訪者好像不清楚自己是誰,她在怎樣的關系里,對她來說,丈夫是誰,孩子是誰,父母是誰,這些都很難去感知、認識和體驗,她對關于自己的體驗是非常匱乏的。我們很難對這些部分去工作,會被防御起來。咨詢師可能很難在情感上與來訪者連結上,來訪者也不會輕易允許自己與“誰”在情感上有聯結。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
· 來訪者會在某些重要的時刻帶來很多素材,這些素材漂浮著,素材和對應的體驗分離,來訪者只能言說那些情境,卻無法言說在情境中的自身。如果咨詢師可以穿透這些素材本身,進入來訪者的體驗,并且幫助來訪者定向這些體驗,對來訪者是很有幫助的。
2.督導現場的焦點
經過一些討論,現場忽然把話題轉向了來訪者的母親。有人談到比起父親帶給來訪者的創傷,可能糟糕的母親,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在這里,我們似乎在尋找一個“元兇”,同時也可以看到這個涉及父母的討論呈現了來訪者內在的關系配對,即一個糟糕的母親和一個被毀壞的孩子。而在逐字稿中,咨詢師以安慰的方式回應來訪者,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咨詢師會采取這種方式去回應?也許是咨詢師接收到了來訪者的脆弱和被傷害無意識信息,這是也一個無意識的自然的回應。
夢、記憶、現實
來訪者講述了一個似夢非夢狀態中發生的事,事情發生在睡著與醒來的中間階段。我們可能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做了一個非常驚恐的夢,在將醒未醒之際,還沒有完全進入到現實,但是夢中的場景,卻穿透了中間界地,延續到現實里。夢中恐怖的東西,就仿佛在我的床邊。但過了一兩分鐘,我們從這個夢里面完全醒過來,意識切換過來,我們會發現,哦,原來剛才是夢,并不是一個現實。
來訪者講述早期的“創傷事件”,有時候我們會要去辨別這是真實的,還是幻想,還是記憶?當咨詢師傾向把這樣的素材錨定為是一個現實時,要留心。來訪者一直有某些愿望,當愿望被抑制的時候,它便需要某個地方去代謝,去消化。夢和幻想是一個很好的容器。所以當來訪者在講述時,它可能是現實,也可能是幻想,要看來訪者在講述的時候,使用怎樣的語言和狀態。咨詢師需要把這個素材放在一個似是而非的位置上,保留原畫面,不要改動它,而是對它形成一些理解。
3.當我們對伴侶失望、批判,到底在表達什么
來訪者談到對伴侶的失望,實際上是在談她自己的一部分,是她分裂和扔出去的虛弱和無助的自己。這部分去哪兒了?被放在了她丈夫的身上,她丈夫在她眼中成為了虛弱的需要她幫助的人,她成為了強大的,可以給丈夫提供幫助的人。這樣的親密關系是有意義的。親密關系會承載我們與自己的關系,來訪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鮮活地體驗自己與自己的關系。這是被她送走的,但卻時時刻刻能在一起的自己,就像人鬼情未了。
缺失
來訪者對丈夫的批判,也是對虛弱和無助的自己的批判,這樣的批判、蔑視、嫌棄的態度,只會加強分裂,難以把扔出去的整合進來。我們看到,來訪者自身的這些部分,沒有獲得過理解、接受、呵護和愛,沒有擁有過可以提供這些部分生長的空間。這是缺失也是喪失。
對來訪者來講,她和伴侶的關系是兩個部分。一個是現實,我和你是夫妻關系,你是我的男人,這是現實關系;還有一個部分是內在關系,我把我自己虛弱和無助的部分投射到你身上,你承擔了這個部分的我自己。所以我在和你的關系里面,我可以很鮮活的體驗到我和我自己的感覺。
那么對這個來訪者來講,她還沒有可以進入到現實關系的人格水平,更多處在一個內在關系的感受和體驗中。當伴侶離開后,這個內在關系也動蕩了,她需要哀悼的并不完全是和丈夫現實關系的分離,更重要的是,她如何哀悼投注在對方身上的自己,這個部分以前是有歸屬的,現在卻沒有了。
4.治療中,來訪者會去到哪里?
對每一個治療來講,來訪者都在逐漸暴露自己,并且是暴露創傷和痛苦,這不是快樂舒服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要把自己的傷暴露出來,越來越接近早期的痛苦體驗,去揭開曾經用防御保護起來的脆弱的部分,是否也很可怕?我們用這些防御保護痛苦,讓自己感覺自己很強大有力,但是進入治療,我需要慢慢脫下強大的外衣,這是逐漸的自我暴露,也是退行。這個過程很重要,但也很恐怖。
把分裂出去的自己整合回來
暴露傷痛的目的,是讓我走到那個傷痛的位置。能和它呆住,并把它整合進我自己。
在治療中,來訪者在某些時刻,需要成為那個虛弱的、無助的自己,成為自己一直逃避的樣子。這是很難的。需要在治療師的陪伴和關注,在穩定的治療關系中,緩慢地開放自己,進入到一直逃避的自我里面,睜開眼看自己、感受自己,與這個部分的自己對話,讓這個部分的自己重新獲得光。
當來訪者逐漸開始暴露原始傷痕的時候,就是阻抗最強的時候。也許會以遲到、忘記咨詢等等方式呈現阻抗。對這樣的阻抗,咨詢師需要對來訪者的擔憂、恐懼、忐忑、猶豫表達理解和做出解釋。但阻抗不僅僅是這些。
伴侶離開后,咨詢師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當承擔分裂部分的伴侶離開以后,來訪者自身被分裂的部分便暫時無處安放。但無意識已經潛入了治療關系,也就是這部分會被轉移到咨詢師身上。但在轉移中會有怎樣的變化呢?咨詢師會變成虛弱的客體,來訪者依然在強大的位置上,還是,咨詢師會變成強大的提供幫助的客體,或者是變成批判、嫌棄、疏離的客體,來訪者成為虛弱的無助的自己?
遇到好客體,反而會難受
當來訪者虛弱無助的自身沒有被好好對待過,沒有和好客體相處的經驗,那么在治療中,遇到好客體,會讓她處在沖突、矛盾、糾纏的狀態里,甚至會恐懼。因為早期的經驗里,沒有這個部分。這是一個陌生的,不曾被經驗的部分。
這個時候,咨詢師如果用一些類似健康的母性的行為去對待來訪者,比如主動增加頻率(更多的陪伴)、主動降低費用,對來訪者的爽約不收費費用,對來訪者遲到補償時間等等,都需要覺察。這些都代表了咨詢師接收到了來訪者需要一個好母親的無意識,咨詢師自發地這樣處理了。
但是當來訪者感到被照顧的時候,她的無意識先被激發的是——【我是虛弱無助的】這樣一個自我體驗。這個自我是需要被防御和逃避的。因為一旦來訪者體驗到自己是虛弱無助的,她的原始經驗就是被嫌棄、批判、否定、疏離、拋棄。她還暫時無法清楚分辨咨詢師這時候是好客體還是一個壞客體。
伴侶的離開,不僅僅是一個現實,更重要的,是內在關系配對沒有了。原本在她的感覺里,自己是強大的,伴侶是虛弱的,這是她想維持的一個配對。而現在,在治療中,咨詢師變成有能力照顧她的人,她需要去經驗自己的虛弱。在這個時候,來訪者一定不會乖乖順從,她的一部分可能會奮力抵抗。
5.新經驗需要做解釋
當然面對咨詢師穩定的關注和關心,來訪者一定也體驗到了一些積極的好客體的感受,獲得了溫暖和支持。這是她留在這個治療關系中這么長時間的重要原因,只是去更多的信任咨詢師還需要更大的冒險。這時候咨詢師對來訪者內在的無意識的理解和反應非常關鍵。
咨詢師如何做
一、咨詢師要把自己的無意識意識化
當咨詢師想要安慰來訪者的時候,這個無意識意識化后,咨詢師就理解了來訪者的無意識正在展現她的虛弱,對于這部分,看見和理解比安慰對來訪者更有意義。當來訪者談論她是如何批判和嫌棄丈夫的時候,治療師靠近來訪者的內在關系比靠近來訪者的現實關系更重要。
二、咨詢師對自己想要做個好客體要留心
女性咨詢師身上有母性的部分,會被來訪者激發想要去做一個關心人的好母親。這是女性咨詢師需要警覺的部分。有些自發反應,會過去積極和主動,這同樣是侵擾了來訪者的治療空間。在治療中,所有的“禁不住”都要再覺察和思考。精神分析性的治療中,做一個好媽媽不會成功治療來訪者。咨詢師的任務是,幫助來訪者獲得對自己的理解,完整自我的經驗。主動降低費用、主動增加頻率、主動延長咨詢時間等等,前提是需要考慮來訪者的無意識如何感知咨詢師對她的“行動”和決策。
三、在拉鋸戰中呆下來
治療是一個拉鋸戰。有的時候,比起咨詢師是一個好客體,來訪者更需要你能成為她需要的壞客體。咨詢師很有可能“被迫”扮演壞客體,我們有可能會在語言上“虐待”ta,或者不想繼續和ta工作。也會在一些不該澄清的時候去澄清,不該面質的時候面質,有時候會很吝嗇情感開放,變得很理性,要去分析ta,這都是認同了壞客體,然后見諸行動。這要特別注意。
咨詢師需要在好客體和壞客體中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巧妙的呆下來。我不能完全扮演好客體,也不能完全成為來訪者所需要的壞客體。成為那個不怎么壞,也不怎么好,有點壞,也有點好的這樣一個咨詢師,對來訪者來講會更安全。因為ta也需要一個好和壞的整合。
四、啟發式提問
在咨詢中,我們可能會對來訪者有一些啟發式的提問,比如問ta的期待,或者這樣做有什么好處。這個時候是在啟動來訪者去思考,在治療師的位置去撬動她,讓她去聯想。這樣做的前提是,兩個人是獨立的關系,是我和你的關系。
而如果來訪者的人格水平在更早期,那么她需要的可能不是啟發式的思考,而是鏡映。她需要你成為“我”,你把你的主體隱匿掉,你進入我的內部世界,替我去感受,你沉浸在我的內部世界里面,你成為我,然后你把你體驗到的我的感覺告訴給我。這樣才能豐富她自體的感受。
五、慢慢給
當我們對來訪者有了許多理解和假設,我們還是要慢下來,在每一次的50分鐘里,一點一點的給。不能一次性塞過去。還是要每一分鐘每一小節的慢慢推進。在這些過程中,治療師對治療劑量的覺察和直覺也很重要。
學習中的置換——給深耕學員的作業
當我們看一份逐字稿的時候,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感覺和語言去回應來訪者。我們需要去思考怎樣才能更好的貼近來訪者更核心的部分。學員可以想象如果自己是咨詢師,會給出如何不同的回應。
兩小時的督導很快接近尾聲,天色漸漸暗下來,地里的莊稼在雨水里吃的酣暢淋漓,需要好幾日才能消化妥當。
ZOMM視頻里,大家開始收拾紙筆,晃動一下督導中一塊又一塊扎實的肥料。
想來,這個時候,正是鄉野農家,干完一天的活兒,回家的時辰。也許此時,雨后濕潤,農夫,斗笠,布衣扁擔和兩只筐,在那阡陌田間,走得搖搖晃晃,筐中沉甸甸,在扁擔上來回擺蕩,安然自洽。而咨詢中的好壞客體,也會在大家逐漸的消化和吸收中,找到屬于它們的平衡。
UM的深耕計劃,一點也不炫酷。它是一份勞作,細細密密,勤勤懇懇。當熬過漫長又艱澀的努力,突然有一天,病人來看醫生,你輕輕搭上脈,便可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在什么時候獲得了這樣的內力,但它就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
如同曾掉入谷底,尋得一份寶典,閉關修煉,某日夢中醒來,你已自成一派。
時值春日,把自己種在哪里,選擇怎樣的方位和山水,將來在哪片山林,開怎樣的花,結如何的果,我們都可以問一問自己,有著怎樣的愿望。
UM的深耕,愿可以等你,扛著鋤頭來!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職場要懂得的人際溝通技巧
下一篇:樹立自身自信心的6種有效方法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