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常人疾病觀|為什么你總覺得醫生在害你?
謝老師2023-03-25 17: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想必在看到民航總醫院楊文大夫被襲擊的視頻時,大家的內心都充滿了憤怒:一個人怎么可以這么喪心病狂,如此殘忍地殺害救死扶傷的醫生呢?那些影像資料觸目驚
想必在看到民航總醫院楊文大夫被襲擊的視頻時,大家的內心都充滿了憤怒:一個人怎么可以這么喪心病狂,如此殘忍地殺害救死扶傷的醫生呢?
那些影像資料觸目驚心,讓人不忍直視。而像這樣的事件醫患糾紛屢有發生,我們看到只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縮影。
對于醫生和患者的關系,我們總覺得患者是弱勢的一方,而醫生被描繪成一副吃人的模樣,有著“收紅包”、“亂檢查亂開藥”等嫌疑。很多時候患者似乎有種“被害妄想癥”,想當然覺得受到了醫生的不公平對待。對于醫生,或者說醫療行業,也許我們都存在些誤解(以下討論的醫院,均是公立醫院,有說明除外)。
醫生和患者,誰是上帝?
答案是:醫生
很多患者會想:我在醫院交了錢,就是消費者,醫生理應像服務員一樣無微不至,我接受這種服務也是理所當然的。
錯!醫療行業不是服務性行業,醫生也不是服務員。
這就要從醫院的起源說起,醫院的前身是古希臘時期的神廟,基督教興起的時代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醫院。正因為其起源具有人文關懷和宗教意義,醫院并不是所謂的“賺大錢”的地方。那為什么有人會覺得醫院的目的是盈利呢?追溯到改革開放時期,公立醫院被允許通過藥品加成銷售和提高醫療服務收費等來籌措資金,來解決財政補助問題。這項措施的本意是解決醫療資金不足的問題,保障醫療服務的質量,但卻開啟了我國醫患關系的演化進程——藥品加成銷售涉及一個成長空間巨大的盈利地帶,建立起“生產企業—醫院—科室—醫生、其它醫護人員”的供應鏈和利益鏈;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則導致了一直為人詬病的“收費高、檢查多”等問題。
(北京朝陽醫院門診大廳價格對比公示欄)
但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醫院已經逐漸收費程序化、價格公開化;同時采取分級醫療,開展社區醫療。總的來看,如今的醫療行業已經走向公平公正公開,有錢人就醫并不比普通人更快捷。
而在醫患關系中,雖然醫院不斷被市場化,但是醫生仍然處于主導地位,而且是絕對主導地位。這是由醫學信息完全不對稱所決定的。成為醫生的門檻非常之高,需要接受極其嚴格的專業培訓。就算是信息流動極快的當今,患者也很難成為醫生。去醫院看病,依舊是醫生來主導治療進程,提供治療方案,患者最多只是參與便宜藥品還是昂貴藥品,保守治療還是激進治療的選擇等等,患者的參與只是量的變化。
事實上,可能會出現因為醫生失誤而導致的醫療事故,但這種“醫生是正確的”觀念是合乎目的性的——醫生治療的初衷是患者的康復;一旦出現醫療事故,固然有醫生的能力問題,但不能據此改變醫患關系中主導地位。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和醫生溝通,最終達成一致。無論如何,“患者是正確的”這一邏輯關系永遠不會出現心理咨詢師報名。
那為什么你總覺得醫生是在害你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定位不清、行為不合宜、常人疾病觀。
01、定位不清
如果患者把醫療行業看作像餐飲業一樣的服務業,把醫生看成上菜的服務員,那么就會產生認知上的錯誤:一方面覺得“顧客就是上帝”,想當然地指揮醫生對自己的治療;另一方面則使得醫患關系從一開始就出現了矛盾,認為醫生只是為了賺錢,所以從心里不信任醫生。
事實上,服務性行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顧客滿意了就萬事大吉。相反,醫生的治療是從利于患者康復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患者的主觀滿意度,這也導致了處理醫患矛盾的困難程度遠遠超出于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固然,讓患者滿意是必要的,但并不是第一性的。畢竟患者的醫學知識水平有限,不了解什么是最好的治療方案。甚至有時,患者不理解醫生,醫生也要承受諸多誤解;加上某些醫生把自己定位成服務人員,用自己的醫學知識,騙取患者的錢財,導致醫生在社會的形象一度不佳。這些錯誤的觀念和定位,在特定場合下就激化了醫患矛盾。
02、行為不合宜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從“同情”這一情感出發,將個人行為決策角色分為當事人和旁觀者,用以闡明個人在不同的境遇之下是如何讓自己的行為得到他人的認可、符合大眾行為并為社會所接受的。
根據這一理論,患者是醫患關系中的當事人,醫生是旁觀者之一。
在任何事情中,當事人都會因為旁觀者的同情而感到欣慰,也會因旁觀者的“無情”而痛心。因此,在醫患關系中,作為當事人的患者迫切得到旁觀者醫生的同情。患者對于醫生好壞的判斷,并不來自于條條框框的規定,而是來自于患者心中相應的情感。但事實上,醫生比患者更了解其病癥,只不過總是面對眾多病人,再加上工作強度高、晉升壓力大、睡眠質量差、認可程度低等各種問題,表達的同情和患者的期待值不匹配,就會給患者一種醫生態度不好的印象,加劇醫患矛盾。這就是為什么患者總覺得醫生“冷血無情”。
當患者和醫生行為不合宜時,特別是當患者的負面感受被其他旁觀者(如家人朋友)附和并強化時,更容易產生一些過激行為。更可怕的是,參與附和過程的旁觀者,會覺得這些過激行為是合情合理的。
03、常人疾病觀
所謂常人,指的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 人們總是以自己對事物的觀念來指導其行為, 即使這些行為可能需要專業的知識和經驗。在就醫過程中,常人通常指沒有醫學背景的患方, 包括就診的患者本人及其親屬或代理人。常人疾病觀就是患方對疾病的病因、療法、病情發展等問題的認知、解釋和態度。一般來說,患者根據生活經驗和過往病史,對接下來的治療有著自己的判斷和認識。“多喝熱水”某種意義也是基于“常人疾病觀”給出的一種治療方法。
“常人疾病觀”本身不是問題的所在,但是它直接影響著患者對治療方式的選擇。研究表明,常人在對疾病歸因時更關注心理、社會和家庭等因素,而專業醫學理論則以生物和遺傳解釋為主。所以,很多患者會覺得“檢查多余”、“醫生小題大做”、“治療太草率”……“自以為是”的患者們在擔心醫生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病情的同時,也會提出自以為正確的療法。
因為患方的常人疾病觀與科學醫學觀存在偏差, 這種不一致很容易影響醫患溝通的滿意度, 降低患方對醫生的信任。
結語
近年來,有關醫患矛盾的新聞數見不鮮,總能讓我們出離憤怒。雖然醫生處于醫患關系的主導地位,雖然也偶有黑心醫生,但不可否認的是,醫院里更多的是舍己為人的醫生們,醫學院校里面還有很多憧憬著白大褂的醫學生們,高考之后也有很多毅然在志愿欄填下“醫學”的學子們。在某種意義上,醫生似乎才是那個弱勢群體;對于醫生、對于醫療行業我們真的有很多誤解。
盡管國家立法機關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以防下一場醫鬧發生。但老太太一家的猖狂無人性、其他病號家屬的冷漠,卻已經把社會民眾的心殺了更多遍;我們可以解釋這種“無動于衷”,卻不能寬容這種“理所當然”。
媒體獵狗求食一般的狂歡,打爆了醫院本該用來救人的電話,如同綠頭蒼蠅一樣聞臭而來。
如馮唐所言:"你這病灶已經轉移了,浸潤不淺,這刀估計隔壁鐵匠開不下來,得去南門找那個賣風箏的才行。
他師傅在青城山前山門賣羊肉串,實在不行只能去趟青城山請他出山了。誠意要足,記得多帶上好的孜然。還有,記得請十六鋪賣麻袋的光頭做麻醉。還有,手術恢復期看看《不二》,氣血恢復得快些。”天下無醫,醫隱于世。
故,我們還須保持一點理性,切莫讓醫生寒了心。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