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反芻思維:為什么事情會變成這樣?
謝老師2022-04-13 20:1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一天晚上,韓梅(化名)和自己的父親因為瑣事吵了起來,韓梅吼了她的父親一句,然后去睡覺了。躺在床上,韓梅卻怎么也睡不著,她開始想:爸爸剛才好像很生氣
一天晚上,韓梅(化名)和自己的父親因為瑣事吵了起來,韓梅吼了她的父親一句,然后去睡覺了。躺在床上,韓梅卻怎么也睡不著,她開始想:
爸爸剛才好像很生氣的樣子,他還說我這個樣子哪像大學生,他是不是后悔讓我出去上學了?下學期的生活費會不會不給了?他是不是覺得白養我了?他現在肯定氣的睡不著,哎,我也覺得自己不該那樣。可我也很委屈呀,他憑什么不尊重我意見,這么多年都不把我當成有獨立思想的人,我不只是因為今天的事才發火,他上次出去旅游時候不問我意見就選景點,高中時候他沒問過我就給我報補習班,想生二胎也沒問我意見直接就生了……哇我好絕望好想哭……他是不是也在反思?他肯定還在生氣,我去找他談談,順便我是不是要道個歉?他對我失望了怎么辦……
韓梅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她走到自己父親的房門前,卻聽見房間里傳來震天的鼾聲……
——知乎用戶“引觴w”的回答[1]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令人難以釋懷的事情,可能是一次和愛人的爭吵,一次公共場合的尷尬,或是一次失敗的考試。這時我們就可能會反復地去想為什么事情會變成這樣,反復去想這些事情本身、它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就像上文中韓梅所做的那樣,而這樣的思維模式就被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2]。
今天我們針對反芻思維給大家講解一下。
反芻思維概念的提出
反芻思維這一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由耶魯大學教授Susan Nolen-Hoeksema博士提出的[3]。一開始,反芻思維是Nolen-Hoeksema提出的一系列“反應方式“其中的一種,當人們遭遇讓他們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傾向于反復地對這些事情進行思考,他們會認為,這種反復的思考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些事情,找到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的可能原因,并最終幫助他們在隨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應對日后可能會發生的類似情況。聽起來反芻思維是一種對人有益的思維模式,但是隨后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卻展現了這一思維模式的另一面……
Susan Nolen-Hoeksema (1959;–2013)
在1989年10月17日,舊金山灣區的洛馬普列塔地區發生了一次里氏7.1級地震。這是自1906年以來該地區發生的最嚴重的地震。地震共造成62人死亡,3757人受傷,12000人無家可歸。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壞,這次地震也為心理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絕無僅有的考察人們應對災難事件方式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的機會:就在這次地震發生的14天前,科學家們剛剛使用問卷測量了位于地震所及區域的斯坦福大學的一批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其中就包括了他們反芻思維的傾向性。在地震后,研究者們又找回了這些大學生,測量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結果表明,那些反芻思維傾向越強的人,他們在經歷過災難后的抑郁水平越高[4]。這樣的發現令人略感意外,因為如果去采訪這些當事人,讓他們自己去評價反芻思維的話,他們往往會認為這些思考對他們很有幫助。那么反芻思維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實際影響是怎樣的呢?
反芻思維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實際影響是怎樣的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又設計出了一套任務來在實驗室里引導被試進入可以控制的反芻思維狀態。這一任務由一系列的指導語組成,這些指導語是一些問題,要求被試針對自己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這些典型的問題包括:“想一想: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或者“想一想:為什么事情會變成這樣”,等等。被試還會被引導進入與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心理狀態,這被稱作“分心”,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研究者們會要求被試盡量生動具體地想象一些具體的事物,例如“想一想:一把大黑傘的樣子”或者“想一想:一間教室的典型布置”[5]。分心狀態和反芻思維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理狀態,因此研究者們使用分心狀態作為與反芻思維的對比。這樣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被引導進入反芻思維狀態以后,相比于分心狀態,被試的情緒水平更加低落,他們完成認知任務的能力也變差了。實際上,雖然被試報告他們覺得反芻思維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解決方案”,但是實際上他們在被引導進入反芻思維以后在面對問題時提出的解決辦法數量反而更少了。更糟的是,就算他們想出了解決辦法,在反芻思維狀態下他們往往并不采取行動,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自拔[3]。
反芻思維往往讓人難以擺脫
看來反芻思維并不像我們感覺到的那樣對我們有所幫助,相反地,這種思維形式還與抑郁情緒緊密關聯。盡管不是抑郁癥的核心癥狀之一,但是不論是橫向研究還是縱向追蹤研究的結果都穩定地發現,反芻思維不僅是人們在陷入抑郁情緒以后的常見思維形式,而且喜歡進行反芻思維的人有更高的風險罹患抑郁癥。反芻思維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特質,不同人身上的差別很大。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女性的反芻思維傾向一般要比男性更強[6]。在本文開頭的故事中,女兒和爸爸的爭吵發生后,女兒還在思前想后時,爸爸早已呼呼大睡去了,這也是生活中常常觀察到的現象。那么,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傾向于反芻思維呢?這一思維模式背后的機制是什么?
反芻思維模式背后的機制是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需要從反芻思維的腦機制著手。在這個問題上,功能磁共振成像近年來成為了科學家手中探究各種心理過程背后的腦機制的得力工具。借助這種技術,研究者們得以實時地觀察到當人們在進行某種心理活動時大腦的哪些區域更為活躍,也可以看到這些腦區之間是如何互相作用的。類似于我們之前提到的方法,科學家們也使用類似的問題來引導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掃描儀內一邊接受掃描一邊進行反芻思維,或者進行分心,隨后通過對比這兩種條件下腦活動的不同來探究與反芻思維密切相關的腦區。例如,在一項研究中[7],研究者們使用指導語分別引導健康人和抑郁癥患者在接受功能磁共振掃描時進行反芻思維或是分心,結果表明,無論是健康被試還是抑郁癥患者,他們在進行反芻思維時大腦中線的兩個腦區——內側前額葉和后側扣帶回的活動相較于分心狀態下的活動顯著升高。內側前額葉一般被認為負責與自我相關的心理活動,當人們對自己進行評價時,這個腦區就會更加活躍,而后側扣帶回則被認為和自傳體記憶的加工有關,也就是當人們回憶起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時,這個腦區的活動就會升高。這些研究結果提示,反芻思維背后的腦機制也許與負責自我以及自傳體記憶的腦區有關。
與反芻思維密切相關的腦區可以看到,該研究中當被試進行兩種類型的反芻思維(體驗型(Experiential)和分析型(Analytical)時,大腦中線的兩個腦區——內側前額葉和后側扣帶回的活動顯著比分心狀態更高[7]
前人的研究少有對不同腦區之間的交互與反芻思維之間關系的探討,這主要是受制于傳統的反芻思維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嚴超贛課題組使用介于傳統的任務態和靜息態之間的“反芻思維狀態”任務對反芻思維狀態下不同腦區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在反芻思維狀態下,被試相較于分心狀態時內側前額葉和后側扣帶回與內側顳葉之間的功能連接顯著上升,體現了這些腦區之間在反芻思維時更加緊密的相互聯系。如上文所說,內側前額葉和后側扣帶回分別是負責自我相關心理過程和自傳體記憶加工的腦區。內側顳葉腦區和對過去以及未來的場景構建有關,也是產生自發思維的地方。這些腦區之間更加緊密的交互也許反映了反芻思維的產生機制:內側前額葉和后側扣帶回對內側顳葉所產生的思維的過度抑制[8]。
反芻思維可能是由于內側前額葉以及后側扣帶回對內側顳葉腦區的過度抑制導致的[8]
為何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傾向于進行反芻思維?
這里可以順便回答為何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傾向于進行反芻思維。研究者們發現,在靜息狀態下女性后側扣帶回腦區的活動比男性更強,這在來自全世界的多個數據集和許多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指標上都有體現。也許女性在這個腦區更強的活動一方面使得她們更傾向于讓自己的思維指向內部,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們的思維內容更容易局限在一些狹小的主題內,產生更多的反芻思維[9]。
研究表明,女性在靜息狀態下后側扣帶回腦區活動比男性更高,注意圖中大腦中部后側的藍色區域[9]
可能對反芻思維進行干預嗎?
對反芻思維腦機制的探討使得對這種思維模式的干預成為了可能。盡管已有針對反芻思維的認知干預方法,但是這種干預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借助近年來興起的經顱電刺激、經顱磁刺激等方法,針對反芻思維的關鍵腦區進行調控,也許可以更好地幫助深陷這種思維的人更快更好地擺脫它的困擾。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說明對自我的反省在合適的范圍內是一種幫助人成長的有益的思考方式。然而,凡事都有一個度,這種思考一旦過度,也會成為破壞人心理健康的幫兇。就像佛教中說的“妄念”、“執念”一起,頓生無窮煩惱,道理雖然簡單,想要放下執念卻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解視角,對反芻思維的認知神經機制的揭示,結合新一代的認知調控技術,也許有一天能夠使得人們能夠更加容易地擺脫反芻思維的困擾,獲得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雙向情感障礙癥狀有哪些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