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過度談論孩子,是父母消耗孩子的自私行為
謝老師2023-08-30 07:28【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前幾天,一個阿姨帶自己的小女兒來我家玩。小姑娘比較內向,到了我家,扭捏了好一陣子才喊了我爸媽叔叔阿姨,喊了我姐姐。然后她媽媽就立馬表達了一句,我家
前幾天,一個阿姨帶自己的小女兒來我家玩。
小姑娘比較內向,到了我家,扭捏了好一陣子才喊了我爸媽叔叔阿姨,喊了我姐姐。
然后她媽媽就立馬表達了一句,我家孩子就是不太愛說話。
當時在飯點上,就在我家吃的午飯,飯桌上她媽媽又表達了一句,我家孩子吃東西就是挑,不好好吃飯。
吃完飯后,我媽招呼我帶小妹妹去看看電視,作為主人家,我媽就給小姑娘拿了些小零食,小水果什么的。
孩子媽媽又立馬表達了,不用不用,太麻煩了,她不喜歡這些東西。
我家孩子就是不愛說話,吃東西就是挑,她不喜歡這些。
這些無心的話,我相信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聽到過。當我們的父母帶著我們出現在群體面前的時候,他們總是習慣性的就給我們介紹出去了,咔咔咔一通貼標簽。
關鍵問題在于,我后來和小姑娘一起看電視,我吃薯片,問她吃不吃,她不敢拿,是不敢拿,不是不想要,不是不想吃心理咨詢師報名時間。
于是我故意開始和她聊天,夸她,表達了和她相似的經歷,我說自己以前上學很調皮,也喜歡開小差等等,她開始親近我,然后開始吃薯片,她并不是她媽媽說的不喜歡。
其實我能理解她媽媽的心里,因為她害怕孩子吃多了,會顯得不好意思,傷了自己的面子,孩子這么貪吃。
因為我小時候很窮,我有一次跟著媽媽去朋友家,我把人家一桶酸奶都喝完了,我以前從來沒喝過。
后來我媽媽就開始表達我不喜歡,去拒絕別人遞來的零食,導致一直到我很大,我都不在朋友家吃什么零食。
其實孩子媽媽直接告訴孩子就好了,不要貪嘴,人要自律,對自己的喜好要有節制。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當自己的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環境,你一句話把她定死了,帶給她的感受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你家孩子不喜歡說話,每個人都會經歷口欲期,口欲期代表著什么,是表達,是展現自己,這是人的本性。沒有不想表達和展示自己的人。
你怎么知道她挑食,小孩子挑食的本質是什么?是味道令自己不滿意,是覺得不好吃,不好吃不代表她就吃不了。
你怎么知道她不喜歡,她可能現在不喜歡,不代表她長大了,她也不喜歡。
你可知道,你說出去的每一句話,對孩子都一種暗示,暗示著孩子你就是這樣一個人,你看大家都知道你是這樣一個人。
生活中,我們很多的父母特別喜歡這樣的事:就是向外界展示自己對孩子的評價,來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尊嚴。
比如:
“我家的孩子不行,不如你們家的孩子。”
“我們家的孩子挺好的,比誰誰誰家的孩子好,他們家孩子的有問題。”
這些父母們,你們知道嗎?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此刻你的孩子,已不再是擁有個體尊嚴的人,而是一個你拿來和外界環境捆綁關系的工具:
以此來證明你自己在社交圈子中的地位,或者是討好別人家的行為。
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日后給孩子留下陰影的刺刀。
過度談論孩子,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消耗。它會讓孩子更加關注外界的評價,更容易因此而陷入患得患失。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是把孩子當成一個人,而不是潛意識里,把它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或者所有物。不是每當孩子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就會反擊:
這孩子越大越不聽話;
這孩子越來越不懂事;
這孩子越來越不孝順;
這孩子上學白上了;
這孩子都不讓人說了;
我是你爸,我都不能說你了是嗎?
正如求助者跟我們溝通時說的那樣:“這種說辭真的太惡心了。”
這個世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過得好,但沒有人希望自己能成為提線木偶,而被別人消耗;
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別人道德捆綁,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維護社交圈子,或者是發泄私欲的工具和對象。
正如同很多身患重度抑郁的求助者,經常會問到我的一個問題:她是我親媽啊,她怎么能這樣對我?
很多父母跟我說:他們怎樣怎樣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我要跟你們說的是:如果你能認認真真去溝通,去理解,去發自內心地體諒、對孩子好,那么孩子心里是能夠分清是非的。
他是可以感知到你是為他好的。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過不好,沒有人不希望能夠有個指導自己,讓自己依賴的人。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喜歡以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捆綁。
——你不聽話,你就不是好孩子,你就沒有未來,你就是逆子,你就不值得被愛,說你不聽就是活該。
很多父母,把平等交流的機會帶給了外界,卻沒有把這個平等溝通的機會,帶給孩子。
身為父母,你對待孩子,你不把溝通和陪伴的機會留給孩子,而是把孩子當成話題,去反復跟外界平等地談論。
這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患得患失,更加敏感自卑。
而這種行為,本質是一種剝削——剝削孩子的存在為你的存在,剝削孩子的個體價值感為你的個體價值感。
我們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極容易產生一種卑微感。這種感受直接來源于外界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來源于向社會尋求對我們的認同。
所以我們所有人正以某種共同的相似性,活在這個世界上,去盡量符合大眾的要求,換取認可,抵擋卑微感。
而在我們抵擋卑微的時候,更準確地說,當我們產生卑微的念頭的時候,我們其實無形中就產生了偏見與偏愛,而確定這份偏見與偏愛,恰恰是環境帶給我們的。
所以如果孩子變得更加敏感、特殊化,那么我們應該反思:
我們對待孩子的內心健康成長,該怎樣約束和教育自己?當這個現象變成群體現象,那么連帶社會都應該反思對待孩子的健康,我們要怎么去做。
如果你對孩子都帶著偏見,那孩子的人生旅途,又如何不產生偏見呢?
那個孩子,她喜歡吃薯片,你知道嗎?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屹立不倒的心理咨詢師證書販賣機構
下一篇:RNG止步八強與IG進S8總決賽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