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關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
謝老師2021-04-18 06:27【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曾經,我為一個躁郁雙相情感障礙的訪客做了咨詢。他今年大二,剛剛從杭州旅游回來,興高采烈地為我講述自己剛剛那趟旅途之中遇到各種有趣的朋友。他不斷興奮
曾經,我為一個躁郁雙相情感障礙的訪客做了咨詢。他今年大二,剛剛從杭州旅游回來,興高采烈地為我講述自己剛剛那趟旅途之中遇到各種有趣的朋友。
他不斷興奮地強調自己終于找到了與自己有共同語言的朋友,他們一起聊精致的美食、酒吧里的DJ,就好像他找了一個知音一般。
從初中開始,他就沒有朋友。他不會和人聊天,總是和人找不到共同的話語。別人喜歡講的,他認為太庸俗,所以不想聽;而他所喜歡談論的,比如炸醬面里面放什么牌子的榨菜好吃,則無人感興趣。
他極度孤獨,渴望交上朋友,他快速地和人認識,又快速地因為發現別人的缺點而與人斷交。
當他興高采烈地講自己這一趟旅程的經歷時,透過那種喜悅,我看到一種恐懼。那種害怕由于這種喜悅失去而重新回來的孤獨、恐懼感。
他極度的恐懼,在高興的時候擔心這種快樂轉瞬即逝,在抑郁的時候害怕自己永遠沒有朋友,害怕孤獨終老,害怕沒人理解自己,害怕死亡--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
他害怕死亡,因為死亡意味著永恒的孤獨與寂寞。當我提到死亡的時候,他的情緒瞬間從沸點降到了冰點。
他起初有些憤怒,問我為什么要打斷他的幸福。我告訴他,如果幸福能夠輕易被人打斷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幸福,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罷了,鏡子破了,水中落個石頭,所有的幸福都將消失得無影無蹤。
真正的幸福,是無條件的,無論外面環境是什么樣子,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問題,都不可能被人破壞掉。逃避不解決問題,而逃避痛苦則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我常常會和我的訪客談論生命與死亡。因為無論是抑郁癥或是焦慮癥,其實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源于恐懼。而在各種各樣恐懼心理與行為的背后,都潛藏著深深地對于死亡的恐懼心理咨詢培訓班。
一開始,會有人不適應和我談論死亡這個話題。他們很奇怪,難道患者的恐懼、煩惱還不夠多,為什么還要再去談論生命中最殘酷的問題呢?咨詢師不是應該喚醒患者的希望,用希望的陽光來驅散黑暗么?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談論殘酷的死亡,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死亡并不會因為我們刻意地回避而消失,我們拒絕談論死亡,恰恰是因為我們心智還不是足夠的成熟,從而可以坦然地面對死亡。
生命與死亡,是人生的兩面。它們同時存在,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死亡亦是。當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是死亡開始的時候。
當我們從嬰兒成長為少年的時候,那個嬰兒已經死去;當少年成長為青年的時候,曾經的少年則早已經悄悄死去。
我們不斷地生著,不斷地死去。就象毛毛蟲化繭成蝶的那一刻,美麗的蝴蝶從繭中飛出的時刻,就是曾經丑陋的毛毛蟲死去的時候。因此,莊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用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句話。
然而,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焦慮無比。正如當代著名心理大師歐文·亞隆所講:“死亡是焦慮的原始來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頭。”
我們不知道死亡之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就如同我們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事情一樣。我們無須刻意回避討論死亡的話題,因為討論它恰恰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活著!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