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那些失了心智的心理咨詢專家
謝老師2023-05-11 07:28【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在各路專家橫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心理咨詢師開始被邀請參與電視節目的錄制。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那些模樣看起來還算周正的專家人士。怎么一到了電視上仿佛都
在各路專家橫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心理咨詢師開始被邀請參與電視節目的錄制。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
那些模樣看起來還算周正的專家人士。
怎么一到了電視上仿佛都失了心智?!
所言所行令人匪夷所思。
前段時間,某醫院“心理醫生”在節目中利用沙盤對薛之謙進行“暴力分析”。
憑借其專業身份迫使當事人在鏡頭前暴露自己的隱私。
此番“專業”行徑讓一眾專業人士目瞪口呆心理咨詢考證。
差點讓多少從業者努力經營的專業形象毀于一旦。
更有甚者,直接在節目中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
2015年12月,央視《心理訪談》推出的兩期與“變性男孩”有關的節目。
面對自幼希望改變自身性別的當事人,幾位“心理專家”極盡嘲笑奚落之能勢。
義正言辭的指責當事人是在偽裝,故意吸引大家的注意。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某涉嫌身份造假的心理磚家竟將當事人作為自己“炫技”的工具。
循序善誘的引導當事人畫出內心自我的女性形象,然后竟不顧當事人的反對,當面將其撕毀。
并反問當事人:你不開心嗎?!
看著當事人臉上痛苦的表情和該磚家臉上洋溢的勝利的微笑。
不禁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節目一經播出,觀眾皆盡嘩然!
并引發業內人士的強烈抗議。
我們并不相信這些“磚家”真的如此冷血以致沒有絲毫的同情心。
必然存在某個重要原因,使得這些節目中的磚家不由自主的失了心智,開始對當事人輪番“施暴”!
在與電視媒體有限的交往經驗里,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電視節目中嘉賓所表達的言語,絕大多數都是有臺本的。
在節目錄制以前,編導即已將嘉賓所需表達的觀點擬定,并將嘉賓所需站的立場事先劃分。
以便引發沖突,制造噱頭。
在這種關系模式下,所謂的磚家更像是一個提線木偶。
所做的只是將節目組的意圖按照事先擬定的觀點通過自己的嘴巴加以復述。
當嘉賓的言語與節目組的意圖不甚一致,導演甚至會中斷錄制,讓磚家重新表達。
于是乎,在節目組對嘉賓的工具性要求下,磚家本身的職業角色幾乎蕩然無存。
唯一區別的是,有的人是被媒體利用,斷章取義其觀點。
有的則是為了一點“虛名”與媒體共謀,主動放棄了自己的位置,以滿足節目組的意圖。
而電視上那些失了心智的心理磚家,幾乎都是后面這種情況。
很多不明所以的咨詢師,在受邀參與節目錄制并被冠以專家稱號之時往往都會沾沾自喜。
卻在不知不覺間,已然丟掉了自己的專業身份,與虎謀皮,淪為幫兇。
這背后隱藏著的,其實是咨詢師對自身職業角色的認識不清。
對咨詢師而言,需做的是在尊重、保密、共情與包容等前提下獲得來訪者的信任,并在此基礎上幫助來訪者達成對問題的解決。
而電視媒體需要的,則是通過對當事人隱私的窺探,引發矛盾,制造噱頭,以吸引大眾的關注。
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沖突。
遺憾的是,很多咨詢師在面對這種沖突時往往立場不穩,經不起誘惑。
而央視《心理訪談》欄目的某些磚家,則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2004年12月28日,國內第一檔現場個案訪談欄目《心理訪談》在央視12頻道正式播出。
其初衷,是想為面臨種種社會生活壓力、處于心理危機、心理困境中的現代人提供心理服務,并為大眾建立一個心理互助交流的平臺。
彼時,心理學在國內仍屬新鮮事物,心理咨詢與大眾的距離則更加遙遠。
電視等傳統媒體依舊如日中天。
于是乎,眾多曾在《心理訪談》中露臉的咨詢師迅速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心理專家。
不可否認的,在心理咨詢行業的草創時期,此類節目在推動心理咨詢知識的普及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當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的專業化進程已然開始起步。
這類帶有探索性質的現場個案訪談欄目,不可避免的暴露了自身的歷史局限性。
由于專業倫理的缺失,導致此類曾經火爆的電視節目逐漸被大眾所拋棄。
某些磚家在節目中展現的種種不倫理行為,卻已然被各路神仙競相效仿。
對于此類依然活躍在電視節目中的磚家,正如北大臨床心理學副教授鐘杰所說的:都不算真正入流的咨詢師!
他們只不過是歷史發展的遺留產物。
在紙質媒體時代,心理專家存在于書本里。
在電視媒體時代,節目當中的專家形象成為大眾眼中的權威代表。
到了新媒體時代,知乎、微博和公眾號似乎又成了心理咨詢專家輩出的領域。
然而,大家不要忘記。
真正的咨詢專家。
永遠只存在于咨詢室里。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怎么和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