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偷看喜歡的人如何不被發現?其實被發現也沒關系
謝老師2022-10-01 03: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01越長大越孤獨,你孤獨的原因變了嗎?近幾年大家流行討論“成年人的崩潰”。仿佛在經歷許多人生境遇后,我們的孤獨感也越來越沉重。但BMCPublicHealth最
01 越長大越孤獨,你孤獨的原因變了嗎?
近幾年大家流行討論“成年人的崩潰”。仿佛在經歷許多人生境遇后,我們的孤獨感也越來越沉重。
但BMC Public Health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稱,成年人的孤獨感確實會隨著年齡發生變化,但變化的并非一定是孤獨程度,而是孤獨的原因。
這項研究使用了2016年9月-12月在荷蘭收集的數據,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信息,社會行為和健康相關信息以及孤獨感等,涉及不同年齡段的近3萬名參與者。
數據顯示:有10,309(44.3%)人認為自己是孤獨的。在19-34歲的人群中,有2,042(39.7%)人感到孤獨感,而35-49歲年齡段為3,108(43.3%),50-65歲年齡段為5,159(48.2%)——年齡越大,孤獨的人真的越多。
研究者還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孤獨的原因也不太一樣:
與朋友交往的頻率會影響孤獨感,而這種影響在成年早期(19-34歲)的參與者中最深刻;
受教育程度對孤獨感的影響,僅發生在成年早期(19-34歲),而就業狀況對孤獨感的影響僅發生在成年中期(35-29歲);
與家庭接觸的頻率,僅發生在成年中期(35-49歲)和成年后期(50-65歲)群體中;
健康對孤獨感的影響僅發生于成年后期(50-65歲)群體。
02 UCLA與蘋果的合作:抑郁癥還能用app檢測?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宣布將與蘋果公司合作一項為期三年的、有關抑郁癥的新研究。
研究旨在設計一款app來獲得參與者的客觀指標(諸如睡眠,身體數據,心率和日常活動),并闡明這些因素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
研究人員計劃利用包括iPhone,Apple Watch和Beddit睡眠監控設備在內的Apple技術,將可量化的數據與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癥狀聯系起來,讓醫護人員可以提前注意到危險信號(比如嚴重的睡眠問題與心律不齊等),防止抑郁發作。
因為在目前的抑郁癥臨床確診中,醫生的詢問、或是抑郁測量量表(SDS抑郁量表/scl-90量表)中的信息都有賴于患者本人的回憶,信息不夠精確和全面大學心理咨詢室。
主要研究者、UCLA的精神病學教授Nelson Freimer博士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徹底改變抑郁癥的檢測和治療方法”,助力抑郁癥的跟蹤治療。
03 FDA批準首個用來預防自殺的速效鼻噴霧劑
本周二,美國FDA批準強生公司的“Spravato”為首個針對自殺者的速效抗抑郁鼻噴霧劑。
這種鼻噴劑的主要成分是esketamine(“派對毒品”氯胺酮的近親)。
跟傳統抑郁癥藥物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是起效速度(24h內緩解抑郁癥狀)。而一般的抗抑郁藥往往幾個星期才能使病人情緒好轉。
不同于一般抗抑郁藥所作用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該鼻噴劑直接作用于大腦中的谷氨酸系統,它已被約6000人用于治療難治性抑郁,是自1987年以來抑郁癥治療的首次重大突破。
研究數據顯示,服用該藥的患者的思維嚴重程度迅速降低。與安慰劑組相比,“Spravato”沒有減少自殺念頭,但通過幫助緩解與自殺相關的抑郁癥狀(比如絕望),它有望減少自殺行為。
Spravato可能有嚴重副作用。最麻煩的是它可能會帶來“解離”體驗(發生率約41%),其他包括惡心、頭暈、血壓升高等等。雖然是鼻噴劑,但絕對是不可以帶回家的,必須在醫學監測下使用。
科學家還不清楚這藥為什么見效這么快。但他們認為,它“可能為臨床醫生提供一種新的方法,在緊急抑郁發作期間迅速為患者提供支持”。
04 自閉癥患者如何發郵件,與常人有什么不同?
巴斯大學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如何在網上交流,包括怎么寫郵件、怎么發朋友圈,都揭示了我們的性格和性格類型。
8月5日,在《分子自閉癥》雜志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巴斯和卡迪夫的研究人員強調了自閉癥患者和非自閉癥患者在電子交流方式上的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注意到:
自閉癥患者的電子郵件明顯缺乏一些“說正事前的寒暄”(比如你最近過得好嗎?),但他們會遵守禮貌和正式的書寫格式(比如以“親愛的醫生”開頭)。
自閉癥患者體現了對細節的極大關注(強調語法錯誤、超鏈接失效來糾正研究者),但相對非自閉癥患者,自閉癥患者也更愿意自我糾正(甚至糾正上一封郵件中自己寫的錯字)。
許多自閉癥患者的溝通方式是精確的,但在社交上不典型(例如,他們會將開會時間定為14:08,或者用地圖坐標描述一個集合點,準確預估自己可能還有24分半到達)。
巴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Punit Shah認為,自閉癥風格的郵件并不一定是不好的。他們的精確、直接都做得比非自閉癥者好。
但是,自閉癥學生通常比非自閉癥學生反應遲鈍。他們經常報告誤解信息或被他人誤解,而導致交流中斷,并經歷了更多害怕“電子失禮”帶來的負面后果(比如焦慮)。
05 “好尷尬,所以不看你”——對方是如何讀懂這一點的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偷偷看某人,然后發現ta也在看你……然后你尷尬地避開看向別處。
這種現象被稱作是“目光偏轉(gaze deflection)”——而你偏轉的“別處”,通常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東西,在那個時刻,你只是感到尷尬、不想看ta。
其實,人們本能地會跟隨別人的目光,看向他們所看的東西。但這種本能會在“目光偏轉”的情境下失效:ta會感覺到你的尷尬,然后也不看你。
心理學家感興趣的是,為什么?我們的大腦中一定發生了某些特別的瞬間。
耶魯大學的Scholl等人做了一系列的實驗,探究人們是如何捕捉、理解他人的視線的。結果表明,大腦并不總是把眼睛轉向別人凝視的焦點,而是只有在評估到凝視具有“社會意義”時才會這樣做。
也就是說,大腦可以分辨出“目光偏轉”者的表情,然后告訴主人,尷尬一方轉移注意力的地點沒有意義。
這說明,“大腦不僅僅感知他人的眼睛,還感知眼睛背后的心靈。”
因為,當你望著另一個人的眼睛的時候,是真的可以讀到很多信息的。
本期weekly就到這里了,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技能。
我們下周再見!
羅小虎、江湖邊;?;;撰文
Reference:
Lucy Anne Livingston et al,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Molecular Autism (2020). DOI: 10.1186/s13229-020-00329-2
Ag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social and health-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eliness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 (19-65 yea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BMC Public Health (2020). DOI: 10.1186/s12889-020-09208-0
Volumetric brain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depress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DOI: 10.1503/jpn.190156
Clara Colombatto el al., "Gaze deflection reveals how gaze cueing is tuned to extract the mind behind the eyes," PNAS (2020). DOI: 10.1073/pnas.2010841117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童年有陰影的的人會有哪些表現?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