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拖延背后的心理機制,為什么改不掉拖延的習慣?
謝老師2021-04-10 11:4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大家好!最近很多地方都下雪了,大家激不激動、開不開心,呃,就在雪花飄飄的這段日子,我們也迎來了考試周,大學最最悲慘的日子。身處考試周,相信大家都正
大家好!最近很多地方都下雪了,大家激不激動、開不開心,呃,就在雪花飄飄的這段日子,我們也迎來了考試周,大學最最悲慘的日子。
身處考試周,相信大家都正在經歷“想打死之前的自己”的狀態,確實,明明可以提前完成的作業、提前準備的考試,卻愣是被自己拖到最后一刻,眼睜睜看著論文的ddl燒到眉毛,然而打開的word還沒有一個字,這種絕望、煩躁、焦慮的感覺每每會讓我們發誓“以后再也不拖延了”“再拖延我就是一條狗”,可是,同樣的情況會在下一個ddl來臨前上演……
拖延,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開的話題,似乎我們總是逃不了它的詛咒。關于拖延,你以為只是你想的那樣簡單嗎?
拖延是怎樣形成的?
拖延帶給我們的只有壞處嗎?
為什么我們改不掉拖延的習慣?
我們在拖延的,真的只是任務嗎?
你真的了解拖延時的自己的心理活動嗎?
今天的巖讀就給大家揭秘“拖延背后的心理機制”~
01.;什么是拖延?
在字典中,動詞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義是“推遲、延后,延緩,延長”,有兩個兩個拉丁詞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 crastinate 的意思是“屬于明天”,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拖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問題,埃及有兩個詞都可以翻譯成“拖延”,這兩個詞都跟生存有關。其中一個詞暗指拖延是一個有用的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沖突而犧牲的精力,從而達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個詞暗指拖延是一個有害的習慣,是在完成一件為了維持生存必須完成的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懶惰。本文中所指的拖延則是后一種負面意義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三個特征:
(1)拖延是個體的自主決定的不是受他人脅迫的不得已行為;
(2)拖延是不愿意開始或完成已經打算做的事情的回避行為;
(3)拖延是個體在沒有適當的理由、明知會造成不利的后果的一種非理性行為。
02.什么影響了拖延?
影響拖延的因素眾多,既與個人的主觀因素相關,又與無法抗拒的客觀條件有關系。
從客觀的任務性質看,厭惡的任務和獎懲的時間安排對個體的行為選擇有重要影響學校心理咨詢室。
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是人格對于拖延的影響,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發現,嚴謹性與拖延有顯著的負相關,其次是動機的影響,有研究者認為拖延是一個動機問題,個體因為缺乏動機,因而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
再者是自尊和自我效能的影響,有學者認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導致的一種自我妨礙行為。自尊對拖延的影響類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個體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任務是對自己缺乏價值的進一步確認。因此低自尊的個體會回避困難的任務并避免一切可以對他們能力做出簡單推斷的活動。
最后是組織規劃的能力對于拖延的影響,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是按事件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做事的順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則,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結果造成對重要或緊急任務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組織規劃的能力還表現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們在拖延時常常將“有別的事情需要做”作為借口,來掩飾分心或行為控制的失調。
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對任務組織規劃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認為要完成的任務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產生了畏難心理,從而導致拖延。
03.是拖延還是恐懼?
很多拖延者擔心被他人評判或者被自我評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發現,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做的不夠好,害怕達不到要求。這種害怕是一種恐懼心理,拖延是應付這種恐懼的一種心理策略。
1.恐懼失敗,追求完美
理查德·比瑞指出害怕失敗的人有自己的假設:
①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②我的能力水平決定了我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是說,我的能力越強,我的自我價值感越高;
③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個人價值。
上述假設可以用以下等式表示:自我價值感=能力=表現。
事實上,這個等式可以轉譯為以下聲明:“我表現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歡自己”。或者“我表現不好,表示我沒有能力,所以我對自己感覺很糟”。這已經不僅僅是某件事情你做的好或者不好的問題。你的表現好壞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價值的一個衡量標準。
然而拖延打斷了能力與表現之間的等號。表現不再等同于能力,因為其間缺少完整的努力。這意味著不管最終表現如何,自我價值感與能力之間的關系還能得以聯系。人們通過拖延來安慰自己,讓自己相信他們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現,他們甚至還維護著這樣一種信念:他們的潛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通過拖延,你永遠不會逼著自己去面對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往往對自己期待過高,不夠現實。他們鐘愛“平庸招致輕蔑、優秀不用努力”等信念,而這些信念甚至在你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操縱著你,而且它們看上去似乎頗為冠冕堂皇,但是它們可以讓你的生活極度失望,不但沒有對你的進步起到作用,反而為你的拖延鳴鑼開道。
拖延者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完美主義者。為了證明他們足夠優秀,他們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認為要達成他們的遠大目標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他們常對自己有不現實的要求,當無法實現這樣的要求時,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通過拖延讓自己從中退卻。
2.恐懼成功逃避成功的一般心理原因:首先,成功需要太多付出,這令我望而卻步。因為致力于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努力和專注,有些人認為他們達不到那樣的要求,還是站在原地會比較安全。拖延者通過拖延的方式顯得對競爭毫無興趣,對勝利的回報也頗為冷淡,給人留下“隨你便,無所謂”的印象,因為他們做事從不全力以赴。害怕成功的拖延者擔心如果他們不拖延,他們就注定成為強迫性工作的犧牲品,他們就會一直這么干下去,永遠也不會再有自己的自由了。
其次,成功是禁區,我覺得自己不對勁。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自己從根本上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認為自己不配成功,我命中注定不能獲得成功。總覺得不對勁,似乎就是這些問題深深的根植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在生活中無法獲得成功和滿足,然而這種想法不過是一個觀念,一個大腦的一個虛構,并非事實。
3.拖延是維護心理平衡的一種策略拖延不僅能夠保護一個人免于遭受他人評斷,免于陷入與人抗爭之外,還能夠調節跟其他人的親疏關系。夠維護一定的人際距離,無論親疏如何,對一個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離開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跟人太親近或者太疏遠,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會不遺余力的想要回到讓自己舒適的區域,拖延就成為維護他們心理平衡的一種策略。
當我們和他人一起時,我們感到有安全感,其實這是一種來自焦慮的內心需求。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也無法獨自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這樣的心態不僅僅是出于有人陪伴的需要,更是出于缺乏自我完整感。當我們對自己以及自己的想法不夠確信,甚至對能否擁有自己的想法表示心存疑慮,那么在不尋求他人幫助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是處于拖延狀態,面對問題無法采取行動。所以拖延是人們避免疏遠的一種方式。
害怕疏遠的人都是通過與人保持親近的關系來獲得巨大的安全感,而害怕親近的人則剛好相反,與人保持距離會讓他們更加自在,一旦有人可能會逼近他們,擠壓他們,拉扯他們,他們馬上就提高了警惕。拖延成為疏遠和親近關系的調節器,使人們處于安全的舒適區,所以拖延又是維護心理平衡的一種策略。
(心理舒適區: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的行為超出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舒適區是一種自我調節器,它對人有保護作用,能夠起到一種避風港的作用。它象征著人的自我形象,它也決定了人對外界信息的接納度。舒適區的突破意味著打破習慣,擴大行為范圍。)
本文到這里就結束了,關于拖延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心理機制,大家可以對號入座,深入分析一下自己拖延時的心態,看看是哪些點戳中了你。事實上,拖延就是這些“點”的積累,背后暴露的心理問題還需要我們逐個擊破、聯合摧毀。
關于拖延的其他問題,我們下期再見哦~
參考文獻
[1]王錫梅.基于心理學視角下的拖延行為[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11):16-18.
[2]許金聲.用現代音樂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J].中國音樂,2006(02):89-92.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改變消極心態有什么好方法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