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謝老師2022-01-19 15:3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各種職業角色抱有不同的期待。或者說是刻板印象。在職業情景中這些期待或許是某些角色本應承擔的責任或義務。但是,一旦脫離了職業情景,
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各種職業角色抱有不同的期待。
或者說是刻板印象。
在職業情景中這些期待或許是某些角色本應承擔的責任或義務。
但是,一旦脫離了職業情景,這些期待或刻板印象就可能成為對他人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是道德綁架。
比如:
我們可以期待醫生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甚至犧牲吃飯時間為病人問診手術。
但是,我們并不能要求他們24小時在線義診隨時回復某些人的詢問。
再比如:
我們也可以期待教師在課堂上兢兢業業傾囊相授,為了學生的發展盡心盡力。
但是,我們并不能要求他們時時處處為人師表,在課堂外也燃燒自己點亮他人長沙心理咨詢機構。
同樣的,我們可以期待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接納包容,共情來訪者的所有喜怒哀樂。
但是,我們并不能要求他們在咨詢關系以外,也時刻保持咨詢師的姿態承接外界的所有。
可惜的是,現實中很多人并不清楚職業角色的邊界,而是習慣性的將人際關系與專業關系混為一談。
于是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尷尬而又無奈的局面。
就像前面論述的一樣,一些職業角色總是在人際關系中被施加專業關系的要求,比如心理咨詢師。
有些人總是期待咨詢師隨時隨保持一副“菩薩”的模樣,為其排憂解難。
甚至把咨詢師理想化為自己的爹娘,覺得他們應該時刻關懷自己,隨時保持對自己的共情與接納。
一旦咨詢師表露出拒絕,就會引發他們強烈的不滿和攻擊。
會反問說,“心理咨詢師不應該是以來訪者為中心的嗎”?
甚至質疑道,“你這樣的怎么配當咨詢師”?
可是這些人不曾想過,自己并不是來訪者。
他們與咨詢師之間,只是生活中的正常人際關系,而非咨訪關系。
對心理咨詢師而言,專業關系的建立始于來訪者的求助。
當來訪者因為心理問題求助于咨詢師,咨詢師需要經過初始訪談評估,才能確定雙方是否適合建立專業(咨訪)關系,還是不甚匹配轉介他人。
如果個體并不是因為心理問題求助于咨詢師,而只是正常的人際溝通或事務交流,則不應該用專業關系的原則對咨詢師提出要求。
除此之外,出于職業倫理的要求,心理咨詢師不能跟親朋好友建立咨詢(專業)關系。
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人似乎并不清楚這一原則,在面對自己的咨詢師朋友時,總是十分自覺的站到來訪者的位置上,在人際關系中對其報以專業關系的要求。
他們眼中的心理咨詢大概就像變魔術,咨詢師可以隨時隨地展現自己的專業技能。
在這種無盡的期待中,許多咨詢師也開始菩薩上身,產生投射性認同,結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職業倦怠。
所以,對于心理咨詢師,希望大家理解。
在專業關系之外,咨詢師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愁。
當他們感到疲憊時,也需要人安慰。
除去專業角色之外,他們也跟你是一樣的普通人。
如果,你身邊有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朋友。
求求你,先把他當個人吧!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人際交往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什么是組織中的深井效應?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