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憤世嫉俗是什么意思?
謝老師2022-01-17 12:5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奉勸年輕人千萬別憤世嫉俗,初入社會的我們或許還不了解這社會的殘酷,但我想和大家說的是即使自己還不夠成熟,也千萬別將自己的脆弱與不成熟的一面暴露給他
奉勸年輕人千萬別憤世嫉俗,初入社會的我們或許還不了解這社會的殘酷,但我想和大家說的是即使自己還不夠成熟,也千萬別將自己的脆弱與不成熟的一面暴露給他人,你一旦暴露,這就是你失敗的開始,朋友之間亦是如此,官場上就更不用多說了,自己可以不成熟,不成熟給家人看,親人看,愛人看,千萬別給領導看。那么憤世嫉俗者是一種怎樣的人呢?你又知道憤世嫉俗是什么意思嗎?
一、憤世嫉俗是什么意思
1、基本釋義
[ fèn shì jí sú ]
指對黑暗的 社會現實和不良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嫉:憎恨。
2、詳細釋義
2.1、解釋:憤:憎惡,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當時的社會狀況。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
2.2、出自:唐·韓愈《雜說》:“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2.3、示例: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里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是非過于分明。◎林語堂《蘇東坡傳》
4、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憎恨世俗出 處
唐·韓愈《雜說》:“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5、例句
杜甫的許多作品屬于~之作。
6、近反義詞
6.1、近義:忿世嫉俗 避世絕俗 眾醉獨醒 憤世妒俗 卓然自立 憤世疾俗 憤時嫉俗
6.2、反義:四重境界 隨俗浮沉 隨遇而安 安貧樂道 隨俗沉浮
為什么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成年后反而玩世不恭?
在生活中不難形成類似的經驗:身邊一些憤世嫉俗的年輕人,進入社會后數年后卻變得玩世不恭起來。而那些年輕時不如他激憤的人群,卻也不像他那樣的游戲人生。雖然從心理學專業研究的角度,尚缺乏對這種經驗的實證研究,但卻能夠對這種現象給予解釋。
首先,“憤世嫉俗”作為一種社會態度,帶有強烈的批評和不認同社會現實或現狀的意蘊;憤世嫉俗的人通常對社會現實或現狀感到不滿、失望,進而持強烈的批評立場。態度的強烈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失望,以及批評、杯葛對個體很重要。我們很難設想一個不關心社會現實的人會憤世嫉俗。
當一個年輕人懷著對社會激憤的態度進入職場,他將更可能對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潛規則”而感到憤懣。但當他杯葛和批判的那些社會陰暗面事實上已經成為普適的通行“規則”,他自己也不得不妥協以及遵循這些“潛規則”時,相比于其他不那么激憤,或不難么關心社會問題的人來說,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更容易感受到態度和行為不一致帶來的沖突和失調。
而根據社會心理學里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預測,當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不一致時,他會感受到沖突和失調,因此,他必須解釋或解決這種沖突。如果他能夠合理地解釋為什么行為和態度背道而馳,那么他就不必為此而感到糾結;而如果他不能合理地解釋自己的行為,他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態度以適應行為。
同時,相對那些對社會現實和現狀持溫和反對態度的人來說,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更可能在感受到行為和態度不一致時改變態度。因為產生認知失調的前提之一,當事人持有的態度必須要足夠強烈,或對自己相當重要。溫和的以及不重要的態度,不容易在行為和態度不一致時發生失調。憤世嫉俗的年輕人對社會的強烈批判態度對自己很重要,因此當他們面對社會現實的陰暗面而不得不妥協時,態度也就很容易發生改變,以減少或消弭行為態度不一致所帶來的不適感。
這種從態度的一端,轉變為相對另一端的現象在生活中并不鮮見。理想主義特質的人群,在理想破滅之后,也很可能蹈向理想的對立面;從“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到“滿眼都是沙子”。有時候,在愛情關系中,最激烈深情也很容易蛻變成最冷漠的無情。
在群體層面上,這種現象也很容易觀察到。例如,半個多世紀前最高調反對極權和腐敗政府的政黨,現時代蛻變成最深重的極權和腐敗集團;又或者,當初高調反傳統“批孔”的革命組織,如今蛻變成高調“擁孔”來為極權合法性辯護的利益集團。
概而言之,這種從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現象一般具備如下特征:
1、一開始是強烈的反對態度,充滿著理想主義色彩,對一粒沙子都不能容忍。無論這種態度是對社會現實的陰暗面,還是愛情中的功利主義,抑或是政治上的極端主義心理咨詢師取消。
2、接下來卻又不得不妥協、承受或遵循所強烈反對的那些因素,例如,不得不遵循社會現實中的某些“潛規則”;不得不面對愛人功利主義的一面;或者掌握權力后經不起權力的誘惑,等等。
3、無論是什么原因,實際的行為和激烈的反對態度之間會形成巨大的反差,導致個體或組織體驗到行為態度沖突帶來到強烈失調和不適。為了解釋和解決這種失調,個體或者組織都必須要把行為態度不一致“合理化”。
4、如果行為是自己“選擇”,而不是受著他人的脅迫,就不能將行為態度的沖突歸咎于外力的因素而保持態度的不變;剩下的唯一解決之道就是改變態度,并且合理化這種改變。因為之前的態度表現得很極端,所以改變后的態度以及為改變后的態度的辯護也傾向于用極端的方式來“對沖”。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你對朋友圈打卡學習怎么看
下一篇:克服對手機依賴的4個前提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