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層面上工作的原因
謝老師2022-03-10 13:0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一句老話:咨詢師在心理層面上工作。我們當然會接收到很多很多來訪者關于現實層面上的描述,我們也會嘗試把自己帶入到來訪所描繪的現實場景中去,去體驗對方
一句老話:咨詢師在心理層面上工作。
我們當然會接收到很多很多來訪者關于現實層面上的描述,我們也會嘗試把自己帶入到來訪所描繪的現實場景中去,去體驗對方的體驗。
但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探尋來訪對這些現實中的人、物、事、關系的心理反應,它們包括想法、情緒、聯想、幻想、記憶、感悟、理解等等等等。
我們和來訪一起梳理這些心理過程。但是最近我發現不少新手咨詢師并沒有理解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做?為什么不直接針對事情給建議?為什么不指導來訪直接去行動?為什么哪怕連行為學派現如今,也要探討來訪者不可見的內在動機和傾向?
我在近來在越來越多的成功達成治療目標的,你可以說是成功療愈的cases中,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這樣做的現實,而不是理論效果:
一、 起到澄清來訪者自身好惡的作用
按照認知行為學派觀點:
(1)人接受外界刺激,
(2)然后外界刺激引發人內在的各種“中間變量”(如認知、情緒、記憶...),
(3)接著人再根據自己的內在反應對刺激做出行為反應。
而我們咨詢師的工作對象就是這些所謂的中間變量,有時候通過澄清來訪對外在現實刺激的想法、情緒,再結合他們自己當時的需要(動力學還會搜尋其潛意識需要)——
有些功能相對較好的來訪者能夠很快找到自己好惡,并根據自己的好惡和傾向,為下一次類似刺激再發生時,自己的反應奠定一個大致的反應方向。
比方說一位來訪頻繁抱怨中秋、新年等大家庭聚會過程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因為總是被問情感狀態,被催婚,被介紹對象,被評價....
我們的工作不是建議ta下次不去參加家庭聚會,而是跟ta一起探索:這些互動讓ta感覺怎樣?觸發了ta哪些記憶?和ta的哪些三觀不符合?.......
我們帶著共情的態度,進入對方的認知-感受-需要系統,結合來訪者過往的記憶和體驗,和ta一起找到其好惡,它們可能是:
我喜歡和同輩的家人交流,他們讓我感到放松;
和男性長輩交流也還好,談談事情,這一年過的怎樣;
但是和家里的女性長輩交流是極其痛苦的事情,她們讓我想起來小時候媽媽翻看我日記的那種被侵犯邊界和隱私的感覺......
來訪者會在和你一起的探索過程中中,逐漸明晰自己的主觀世界,這個他們平日光顧著在現實刺激叢中做自動反應,而忘記觀照的內在世界。
然后他們會自己形成某種傾向和好惡,來訪可能會告訴你:我知道了,下次我妹妹去我就去,我事先跟她打招呼,她不去我也不去。
ta也可能會說:那我下次就不去大家族聚會了,但是我擔心被媽媽念叨... 這個時候你作為咨詢師又可以跟進探索ta被媽媽念叨的記憶,抑或體驗,開始新的探索。
所以我們一般不給現實建議,
這不是因為我們摳門兒;
或者我們要守著自己的建議,讓來訪者多做幾次;
又或者我們不夠“社會”,不知道該怎么給建議(心理咨詢師,真的見證過很多聞所未聞的人、事、領域)......
而是因為我們知道:在來訪者身上,其實一直——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主觀世界,雖然他們平時聚焦于現實世界,很少觀照這個主觀世界。但是只要他們跟我們一起回到這兒來,他們是可以澄清自己的好惡,并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做出有自己風格的反應的。
我們當然可以直接告訴他們,我希望你不要去參加大家族聚會了,那樣對你打擊太大;如果你媽媽念你,你就左耳進右耳出....
這是一個閨蜜或者哥們朋友說的話。咨詢關系可以有閨蜜或者哥們的成分,尤其是咨詢后期的孿生移情(twinship transference)階段, 但我們咨詢師的核心價值卻不在這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培訓。
二、咨詢師越心理,我們的來訪者就可以越現實。
我有來訪者處在長程咨詢的結束階段,ta在評估咨詢效果的時候告訴我:ta感覺自己在現實人際關系,尤其是在同事關系中“立得住了”。
“立得住”的意思大致是:基本上在職場上可以對事兒不對人了,哪怕別人評價攻擊自己,自己也能就事情本身反駁回去,詢問人家對處理事情的看法:既然你不認可,那么你的方案是什么?
這種回應讓作為管理層的ta充滿了效能感和職業自信。
我們在session中一致認為,這就是我們長期在第1點中工作收獲到的成果:因為ta把所有對人的想法和情緒全部“安放”在了和我的咨詢中——以前別人攻擊ta,ta馬上會產生對方在貶損自己價值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深深響應著ta曾經被親人評價的傷痛記憶...
所以這讓我對“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層面上工作”的第二大效果產生了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們越可以在心理層面上工作,疏通了對方的情緒,修通了對方記憶中的傷痛——這就好像幫來訪“騰空”了半桶先前快要溢出來的情緒之水一樣。
于是他們靠著那多出來的半桶水的space, 構建了一個相對平靜的內在空間,于是便可以更加中性地,對事不對人地對外在刺激做出反應。
也就是說——他們反而更加“現實”了。他們反而可以更有效能地對刺激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反應了。因為他們把所有那些內在翻江倒海的情緒都“安放在”了和我們咨詢師的關系中,獲得了釋放;澄清了好惡;甚至通過修通和內在母親的關系,放下了之前放不下的某些委屈和憤怒。
這使得他們下次再遇到強度較大的外界刺激時,這種刺激量就不會再被曾經和媽媽之間的情結,給放大幾倍以上——
他們有了可以反擊的心理空間,
有了可以思考事情接下來怎么做的反思時間,
有了對事不對人的成人工作態度...
所以第2點效果就是: 我們咨詢師越心理,我們的來訪者就可以越現實。
所以我們不是玩深沉,這實則是一種授人以漁助人自助的職業態度,
和一種對人類的自由意志保持深度信任的人性觀。
最后:
在自體-主體間心理學的技術體系當中,以共情之態度沉浸于來訪者之主觀世界,是喚醒、夯實來訪者自體的不二法門;也是提高其基礎自信心的最有效方法。
這些效果太理論化,我在此不展開。
這篇文章寫給新手咨詢師,如果你們的來訪者下次問你們要現實建議,你可以考慮把這篇文章發給他們。
但在這之前,不要忘了共情于他們:想解決現實問題,想從一個心理學專業人士那里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急切之心。
方法有得選擇,但心情并沒錯。
It's maybe the wrong way, but never the wrong desire.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當代年輕人的壓力來源于哪兒?
下一篇:無法擁有親密關系的原因是什么?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