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90%的人都有“錯失恐懼癥”
謝老師2022-03-21 11:4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你有聽說過“錯失恐懼癥”嗎?90%的人都有“錯失恐懼癥”,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者說沒有感覺到自己有這種病,但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你有聽說過“錯失恐懼癥”嗎?90%的人都有“錯失恐懼癥”,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者說沒有感覺到自己有這種病,但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嚴重的還會影響你的社交,至于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期使用手機引起的,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錯失恐懼癥(FearofMissingOut,簡稱FOMO),特指那種總在擔心失去或錯過什么的焦慮心情,也稱“局外人困境”。具體表現為無法拒絕任何邀約,擔心錯過任何與有助人際關系的活動。面對“錯失恐懼癥”,要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近兩成網民自認患有“錯失恐懼癥”
錯失恐懼癥最早由作家安妮?斯塔梅爾使用,后美國《商業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使用了它,廣為傳播。錯失恐懼癥像一種傳染病,染此病者不惜代價,無法拒絕任何邀約,擔心錯過任何與有助人際關系的活動。
如今在國內,隨著微博等各種社交網絡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鋪天蓋地到你無法逃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患上錯失恐懼癥。某媒體在新浪微博進行的微調查顯示,有15。2%的人認為自己擁有嚴重的錯失恐懼癥,不會拒絕牌局、飯局、K歌等各種邀約;有32。6%的人會頻繁刷新微博等社交網絡,以免錯過各種最新話題,還有過半的人嚴重依賴手機,忘帶或沒電時都會心煩意亂,因為擔心錯過什么重要聯絡。
患有嚴重的“錯失恐懼癥”15.2%
與“錯失恐懼癥”不沾邊兒21.7%
不會拒絕牌局、飯局、K歌等各種邀約17.4%
依賴手機,忘帶或沒電時都會心煩意亂58.7%。
QQ會一直保持在線狀態19.6%。
頻繁登陸郵箱查看郵件8.7%
頻繁刷新微博,以免錯過各種最新話題32.6%
過度依賴社交網絡是主因
在鋪天蓋地的社交網絡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情緒及情感極易受其影響,尤其是當瀏覽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時,那些不斷閃爍的信息提示,忠實地反饋著好友們的最新動向,潛伏于心底的惶恐與焦慮開始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惡性膨脹。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及心理學教授丹?阿雷利如此解釋誘發錯失恐懼癥的心理機制。
人們總是懷疑自己錯過了什么,害怕自己就時間安排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此刻,平靜的心很容易變為猶豫,既而轉變成恐懼、焦慮、刺激、茫然、患得患失、煩躁不安、不合時宜等諸多復雜情緒心理咨詢師哪家培訓機構好。
這就像是現實生活中一次令人扼腕的擦肩而過。“當你錯過一趟航班時,遲到兩小時和遲到兩分鐘,哪個更令你難過?”阿雷利認為,答案顯然是后者。這種失之毫厘的深切遺憾使得現代人的舉止開始發生奇怪的轉變。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圖爾克勒則表示,處于社交網絡中的人們,已經不習慣以現在進行時來注視這個世界,也忽略了一件事——作為人類,我們所能處理的數據是有限的,“隨著技術不斷滲入我們的生活,人與技術之間的聯系正變得越來越緊密,后者被賦予更多權利,從而得以影響我們的決策、情緒及情感。”
學會偶爾對手機說再見
“社交網絡既是引發錯失恐懼癥的根源,也是治愈錯失恐懼癥的藥方。”照片共享服務應用Flickr及推薦引擎Hunch的聯合創始人卡特里納?費科認為,錯失恐懼癥是一種“周期性”現象。
社交網絡總是致力于提高用戶的回頭率,根據其發布內容的新穎度、創造力或受歡迎程度予以獎勵,并允許其他用戶對照片等發表評論,因為“沒有人生活在真空中”。結果可想而知,成千上萬的用戶對社交網站上了癮,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覺自己正淪為他人幸福時光的旁觀者或者“總是遲到一步的局外人”。
不難理解,當龐大的數據流一股腦兒地涌進你的瀏覽器或手機時,當微博消息24小時全天候地滲透你的生活時,潛伏于心底的惶恐與焦慮開始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惡性膨脹。無可否認,互聯網提供的“24小時在線”服務使得人類的活動空間大為開闊,個體之間的距離似乎也在瞬間消弭于無形。然而,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的是,如何限制技術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避免出現反客為主的局面。
那么,怎樣才能走出所謂的“局外人困境”?其實,你應該也明白,答案其實很簡單:做自己的主人,至少,學會偶爾對手機說再見。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自卑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下一篇:中國式婚姻家庭中缺少的元素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