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謝老師2022-02-03 03: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你聽說過“受害者心態”嗎?其實,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的是“受害者心態”的人,你很可能就是呢!那么什么是“受害者心態”呢?這種心態是怎么形
你聽說過“受害者心態”嗎?其實,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的是“受害者心態”的人,你很可能就是呢!那么什么是“受害者心態”呢?這種心態是怎么形成的,并且對我們的生活以及工作又有什么影響嗎?
受害者心態是什么?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里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
在這個狀態之下,你會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你,每個人都對你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困境與被傷害的感覺里。
你無法也不能采取行動,只能悲傷與自憐。
而我所說的絕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的“受害者心態”其實指的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機制。
這種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暫的獲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顧。
實際上,這是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醫院心理咨詢師。
受害者們認為:因為不是我的責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無法做出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那么“受害者心態”是怎么形成的呢?
帶過小孩子的朋友們應該有經驗,就是很多小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有時候摔倒了,本來沒什么事,但是當家長在旁邊的時候會突然開始哭,并且哭的會很傷心很委屈,這時候家長會將孩子抱起,給予安慰和撫慰。但是,如果發現身邊沒有大人的時候可能轉頭就忘記了。
小的孩子也知道,受傷是獲得額外關愛的機會:我受傷了,你要關注我,你要做點什么來補償我。
小時候為什么那么多小孩子喜歡“告老師”?
因為別的同學傷害了你,老師也會讓那個人向你道歉。
遭受到痛苦或是不道德、不公平的待遇時,應該被糾正、被彌補——這是我們從小就根深蒂固的觀念。
我們在幼年時不自覺習得“處在受傷的位置,讓自身獲得好處”的這些觀念,它所帶來的行為模式也伴隨著我們成長。
但成年之后,我們不再需要他人來對我們的生活進行干預和幫助。
如果我們心態沒有成長到“為自己負責”的狀態下,受傷就想要找他人來“頂罪”,就會演變成受害者心態。
工作做不好,抱怨老板不賞識、不提拔自己;
和伴侶的關系一團糟,認為都是對方的錯,對方不理解不體諒自己;
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害的自己這么操心焦慮;
感覺周圍一切的事都不順心,老天總是跟自己作對;
自己遲到錯過了末班車,都能找到無數的理由是他人或者外界的錯......
受害者心態會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嗎?
關系里的過度依賴,會使他人想要逃離。
受害者心態的人,把自己的一切喜怒哀樂的緣由都依附在他人身上,會讓他人痛苦不已。
“當初你說你要管我一輩子,所以你要為我下半生的一切負責,你要愛我、排版我、對我好、保護我不受到任何傷害”....
許多善良的人會盡力幫助一個他們愛著的受害者。
但是這種幫助與關心,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心態會導致你所需要的關懷是一個無底洞,會消磨掉心底的愛,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離開。
受害者心態,是潛意識里對自己的放棄
受害意味著無需負責。受害者無須為自己的現狀負責,也無須為自己承擔責任。
一個帶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會相信他的人生已經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變,他會責怪任何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責難。
一個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
可能一輩子都會陷在
這種情緒的泥淖中:
不負責、不行動,
也因此錯失所有讓自己改變的機會,
這種看起來
能夠讓人獲得情感關注的心態,
實際上隱含著對人生的全盤放棄。
但是,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人可以為另一個人的生命負責,也沒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而活。
每個人都需要明白:不管你之前受了多少的苦、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都沒有人會替你的生命與痛苦負責。
唯一能為我們生命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
痛苦還是快樂,
都是自己的選擇,
和任何人無關。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下一篇:為什么被責怪時第一反應是辯解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