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完美主義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謝老師2022-10-29 11:4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當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接受不了任何瑕疵的時候,會稱之為完美主義者,但是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因此擁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往往會陷入糾
當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接受不了任何瑕疵的時候,會稱之為完美主義者,但是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因此擁有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往往會陷入糾結和矛盾當中,想對完美主義人格有更多的了解,那就來看看完美主義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吧。
完美主義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在看電影的時候,總會問爸爸、媽媽這個人是好人或是壞人。(許多電影里,常常用好看的人來扮演好人,丑的人扮演壞人。)在小孩子的眼里,這個世界只有好人、壞人之分,在好人和壞人之間并沒有一個過度。他們不知道,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孩子們會慢慢發現這個真理,許多人我們很難用好或壞來形容,說他是好人吧,他卻干壞事;說他是壞人吧,他卻會干好事。好與壞,在許多時候或許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樣一個問題而已。
完美主義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學家皮亞杰做過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把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后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后、左右四個方位所拍攝的沙丘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
圖片
皮亞杰發現,差不多在6歲以后的孩子才具有正確指出哪張照片是娃娃那個位置能力。然而,我們大概要用好久才能學會從別人角度去看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可以從無數個角度去看,好的事情里面藏著壞的部分,壞的事情里面藏著好的部分。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然而,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有意或無意地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理念,這件事情是對的,你應該去做;那件事情是錯的,你絕對不能做。甚至,這些家長沒有告訴孩子理由,他們只是簡單地對或錯給孩子畫了一個框框。或許他們認為孩子們將來會知道,或許他們認為孩子們根本沒必要知道,因為他們是孩子,只需要聽大人的安排就可以了。
于是,孩子的知道,學習成績高是好孩子,聽話是好孩子;玩耍是壞的,淘氣是壞的。這些孩子不知道為什么學習,不知道為什么要聽話。當然這些家長或許也不知道,玩耍或許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交往,淘氣或許可以開發孩子的創造力。當他們成績不好的時候,他們會懲罰自己;當他們玩耍的時候,會認為自己很墮落。
在父母眼里,他們是很乖的孩子;他們也認為自己一直是個好孩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的成績出現問題,他們不能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不能容許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發生,不讓這種事情發生的辦法只有一個:生病,生病就不用上學,就不用考試,這樣就不會出現成績下降的問題。
完美主義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現在這樣的孩子,往往沉迷于網癮之中。因為,在網絡游戲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重來。在游戲世界里,即使死了也依然可以滿血復活,而在真實的世界里,某次考試成績失敗是一種無法容忍的罪惡。他們必須阻擋罪惡的發生心理咨詢平臺。
于是,在父母眼里,孩子患上了抑郁癥或是強迫癥。他們的孩子依然還是好孩子,只是因為有病無法上學而已。如果把病治好了,他們的孩子仍然是那個成績優秀的好孩子!
曾經有一個抑郁癥的孩子對我說,他希望把世界上所有壞的東西都消滅掉,比如蚊子,蒼蠅,壞人。一個有壞人的世界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完美主義人格,就是這樣形成了。他們本應該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就知道人是多樣的,復雜的,美麗是因為丑陋而存在,不完美恰恰是一種完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何克服自己浮躁的心態?
下一篇:給婆媳關系的10個忠告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