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什么說心理不成熟的人,總是認為自己不幸和悲慘
謝老師2022-02-14 19:4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后臺有心理學愛好者問:心理沖突和神經癥的關系。這個問題是一個精神分析學派的經典的問題,但是很難回答。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沖突理論。《精神分析引論》論
后臺有心理學愛好者問:心理沖突和神經癥的關系。
這個問題是一個精神分析學派的經典的問題,但是很難回答。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沖突理論。《精神分析引論》論述到心理沖突的概念,是指患者的一部分人格認可某種愿望,另一部分則對此表示反對。自此不斷有后人在心理沖突和神經癥的關系有新的研究成果。一個發展中的學說,一定會對這個經典的問題有著發展的答案了。這里我推薦兩本書供大家學習。一本是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沖突》。
卡倫·霍妮是新精神分析學說主要代表人物。這本書給出的答案非常的經典,也是每一個精神分析學者必須學習的理論基礎。另一本書是日本學者加藤諦三所著的《與內心的沖突和解》。這本書綜合了卡倫·霍妮、弗蘭克爾、馬斯洛、阿德勒等精神分析先哲們觀點,讓你觸摸到精神分析學說發展的脈絡。而且行文流暢、段落短小、文字精煉,可讀性強。以下摘選書中的兩個章節。希望你能有所啟發。
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沖突》:
任何決定都有錯誤的風險,所以一個人做決定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愿意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愿意承受錯誤的決定所帶來的所有后果,不怨天尤人,還有就是要有能力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他可能會想:“這個決定是我自己做的,和別人沒有任何關系。”他必須要具有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的內在的力量和獨立性。
主動去體驗沖突,確實有可能會讓人覺得很難過,但這卻是一種才能,而且非常珍貴。想要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強大的力量,就必須要在遭遇沖突時,拿出勇氣去面對它,同時盡量去尋找解決辦法。勇氣越大,自由和力量來得越快。只有當我們愿意承受打擊時,我們才能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于內心的愚鈍,絕不是值得羨慕的,它只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
如果生活中充滿了沖突,那不要說解決,就算是去面對都很困難,但是我們卻不能選擇回避,因為我們還要活下去。對我們認清自己和建立自信幫助最大的就是教育。生活,需要有一個奮斗的目標,也需要有一條正確的道路,想要找到它們,就必須首先去理解和選擇有關的所有要素的意義。
神經癥患者很難認識和解決沖突。這里要說明一下,我所說的“神經癥患者”是指那些“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有病的人”,畢竟每個神經癥患者的程度都是不一樣的,這種人基本上感覺不到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不過當自身的弱點被他人擊中時,他們會很明顯地產生害怕和憤怒的感覺,只不過他們很可能會壓制這種感覺。確實有這種類型的神經癥患者,他們自己找不到方向,更沒有決定方向的能力,這都是因為他們受強制性標準的影響過深。患者因為受到強制性傾向的支配而不敢放棄任何東西,也不敢對任何東西負責。
所有的神經癥沖突,都不是患者能自己解決的,這是因為,所有的神經癥沖突的沖突驅力的本質有無意識性、強迫性和不兼容性心理咨詢的書。
我們能感覺到正常范圍內的沖突,對于神經癥沖突的主要因素卻沒有任何感覺。神經癥沖突患者想要感覺到沖突的存在,就必須要征服巨大的阻力,這是因為神經癥沖突的主要傾向被壓制得死死的,但正常人可能只需要一點點的啟發,就能感覺到沖突的存在,哪怕在此之前根本就沒發現沖突的影子。
最后,對他來說,正常的沖突可能是在兩種都想要得到的可能性之間做出選擇,也可能是在兩種都不想放棄的想法之間做出選擇,雖然做一個選擇很不容易,甚至還要放棄一些東西,但要讓他做出一個合理的選擇,還是沒有問題的。而重度神經癥患者則受到兩種相反方向的強迫力所支配,可這兩個方向卻都不是他想的,所以想讓他自由做選擇是不可能的。他像是被束縛在那里一樣,只能停下自己的腳步。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只能將自己與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進行改變,并對神經癥傾向做很好的處理。
為什么神經癥沖突會這么激烈?上面這些因素已經把答案告訴了我們。它們在人們心中產生的那股破壞性力量,既讓人感到害怕,又讓人感到絕望。想要了解神經癥患者為緩解沖突所做的努力和嘗試,就必須要認識并記住上面的因素。事實上,神經癥沖突的主要內容,就是患者為緩解沖突所做的努力和嘗試。
加藤諦三所著的《與內心的沖突和解》
心理不成熟的人,總是認為自己“不幸”“悲慘”
人們喜歡緊緊抓住不幸的情緒不放,很難從這種情緒中抽離出來。
人們不會主動從不愉快的情緒中脫身。這是因為沉湎于不幸的情緒中,恰好滿足退行欲求。
但是,長大以后,退行欲求則很難得到滿足。這種未得到滿足的欲求會產生怒氣,轉化成敵意,轉化成攻擊性。
只要人的心理不成長,攻擊性就不可避免。
有句話叫“忌妒會殺人”,的確如此。
攻擊性以被動形式表現出來,就成了忌妒和妒忌。用英語單詞 passive-aggressiveness 形容忌妒更為貼近。
苦難是表現責難的手段。
只有擁有苦惱能力的人,才能理解阿德勒這句話——“苦難通往解放與救贖。”
阿德勒指出,攻擊性會巧妙地喬裝為“軟弱”。正如有一個說法叫悲慘依賴癥,攻擊性會喬裝為夸大的悲慘。
夸大自己的悲慘時,滿足了退行欲求,所以對自己悲慘的夸大永遠停不下來。
神經癥患者的“過度被害者意識”,是攻擊性偽裝而成的意識。
所以,盡管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人類歷史仍然是一部戰爭史。人類不停地發動全世界人民都反對的戰爭,是因為攻擊性存在于無意識領域。
伯朗·沃爾夫說,解決苦難時總是選擇容易的途徑,就是神經癥。任何人都希望選擇容易的途徑去解決困難,然而這是退行欲求的表現。
這是弗洛姆的觀點:
非常清楚的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擁有矛盾傾向的強度,尤其是這些傾向的無意識部分擁有的強度。在選擇好的行為,而不選擇壞的行為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意識。意識到目標中的哪一個更理想,發現外在愿望背后的無意識欲望,意識到現實可能性,意識到結局。
暴怒情緒驅使下對孩子大打出手,卻說“為了他好”,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明明是由于自己缺乏安全感才不離婚,卻說“為了孩子才不離婚”。
明明是因為丈夫不工作而離婚,卻說是因為丈夫嗜酒才離婚的,這種行為其實很令人討厭。
逃避接受真相,就是在逃避成長。所以苦惱不堪。
腦海被煩惱占據,指大腦被那種荷爾蒙填滿的狀況。
大腦研究表明,苦惱的人大腦中的扣帶回皮質cingu-late cortex,部分處于過度活躍的狀態。
這叫作“中毒導致的恍惚狀態”。能戰勝這種“中毒導致的恍惚狀態”,就是成長。
所以成長很痛苦,絕非那么容易的事,就好比戰勝藥物的魅力。
治療藥物依賴癥有多么困難,連非醫藥專家的普通人都知道。
但是成長就是如此艱難。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究竟是什么,讓我們一臉愁容?
下一篇:早戀不可怕沒有愛的能力才可怕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