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個人執業是唯一出路嗎?
謝老師2023-06-01 09:3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上篇文章中,某位高校心理咨詢師十分悲觀的說道:隨著社會心理學服務體系的發展,高校心理咨詢師將會處于更加邊緣的位置。事實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幾組數
上篇文章中,某位高校心理咨詢師十分悲觀的說道:隨著社會心理學服務體系的發展,高校心理咨詢師將會處于更加邊緣的位置。
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一起來看幾組數據。
在美國,從業者想要獲得執照通常需要具有臨床心理學、咨詢心理學或學校心理學博士學位,滿足督導、實踐時數要求并通過專業考試。
在獲證規模上。
美國心理學會(APA)勞動力中心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全美獲得從業執照的心理學家共有106500名。
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NASP)數據統計則顯示(2009年),全美大約有32300名學校心理學家,其中20%具有碩士學位,25%具有博士學位,96%的學校心理學家具備從業執照。
不考慮年份變化導致的數據變動。
意味著在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占獲證心理學家總體的30%左右。
在這32300名學校心理學家當中,86%就職于公立學校小孩心理咨詢。
包括幼兒園、中小學、高校和各類特殊學校。
而獨立執業的學校心理學家僅有7%。
與之類似的,截止2017年10月獲得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DCP)注冊認證的臨床心理學家共有500余名。
其中超過90%的臨床心理學家就職于醫院、學校等政府部門或NGO組織。
個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不足10%。
顯而易見。
在心理健康服務行業高度專業化的地區,絕大多數從業者都就職于醫院、學校等公立單位。
個人執業者只是極少數。
但在內地,劇情似乎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
所有心理咨詢師都盼望著能夠個人執業。
不管是醫療衛生系統內的心理治療師還是教育系統內的心理咨詢師,紛紛表達對體制內工作的憤怒和不滿。
言語中透露出一種只要個人執業就好了的理想化期待。
不可否認。
心理咨詢自身特有的專業屬性,使得國內咨詢師與“體制”之間總是存在諸多的矛盾和沖突。
這些矛盾和沖突一方面表現在對心理咨詢師的管理上。
在外行領導內行的體制內,一些不懂行的領導總是給心理咨詢師提諸多不合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收入上的不公平。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依舊執行著教育部十幾年前制定的生均10元的心理咨詢專項經費劃撥標準。
但就是這點可憐的經費,仍然落不到咨詢師的口袋里。
很多學校專職咨詢師給學生做心理咨詢沒有任何費用。
在管理者看來,心理咨詢是咨詢師的本職工作。
本職工作就不應該額外付費。
同樣的,大量醫院心理治療的收費依然停留在四五十元/次。
除去醫院的提留,真正分配到心理治療師手上的寥寥無幾。
這樣的收入分配制度導致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價值反饋。
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經濟的急劇催動下,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的市場化收費已遠超國際標準。
看著擁有自主定價權和自由工作時間的個人執業的同行,在體制遭受壓迫的心理咨詢師自然是滿滿的幽怨。
收入上的拮據所導致的生存焦慮,使得絕大多數體制內的心理治療/咨詢師都懷揣一顆下海遨游的心。
很多人也早已悄悄開始行動了。
從發達地區的經驗來看,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大多數從業者就職于醫院、學校等公立機構。
極少部分個人執業。
才符合心理咨詢行業的一般發展規律。
所以在國內出臺的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政策文件中。
我們也看到相關部門對醫療衛生系統和教育系統的社會心理服務內容、隊伍建設等做了專門部署。
指明了未來的行業發展方向。
其實,目前的各種亂象還是因為行業的專業化進程剛剛起步,職業化目標遠未完成所致。
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
待到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逐步提升,不懂行的和假裝自己懂行的領導們都駕鶴西去,大環境自然會好轉的。
只不過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大家只能咬牙忍耐。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你所不知道的一些高端心理學知識
下一篇:企業建立心理咨詢室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