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在可能的死亡面前,有時候只能選擇沉默
謝老師2021-10-25 05: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疫情當前,冒著最大風險的是身處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以及在城市中往來穿梭的服務者。在這些人里,有瞞著父母家人上前線的醫生、護士,有告訴家人外出釣魚,
疫情當前,冒著最大風險的是身處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以及在城市中往來穿梭的服務者。
在這些人里,有瞞著父母家人上前線的醫生、護士,有告訴家人外出釣魚,實則成為車隊志愿者的普通市民,同樣有堅守崗位不敢跟家人視頻的外賣員、清潔工。
在可能的死亡危機面前,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一部分人選擇了隱瞞,或者至少將苦水放在自己這里,只對家人“報平安”。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對愛意隱忍的表達方式。
而在不久前的金球獎上,一部大放異彩的中國電影《別告訴她》,探討了相似的取舍問題——當你的至親身患癌癥、時日無多,你會選擇據實相告嗎?
這是一個黑色的春節。有人家破人亡。有救人者舍生取義。這個春節,死亡離我們特別近。
或許,我們的確應該花一些時間,與死亡面對。今天,我們借這部影片和大家聊一聊“如何面對所愛之人的死亡”這個問題。因為終有一天,無人能夠逃避面對它。
故事是從billi的奶奶得了癌癥,晚期,開始的。
得知消息后,居住在美國的Billi想要馬上聯系奶奶,告知她病情真相,卻被父母阻止。
原來,家人已經決定隱瞞奶奶的病情。理由是,讓奶奶在最后的時間里繼續開心生活哪里的心理咨詢好。
奶奶的生命進入倒計時,所有人決定馬上回家。但事實上,這一家人已經二十幾年未團聚過。
Billi大伯一家移居日本多年,堂弟浩浩中文極不流利;Billi 6歲之前住在爺爺奶奶家,但之后便隨父母扎根美國;留在國內長春的只有姑姑一家、姨奶奶,以及爺爺去世后,奶奶續弦的老伴。
一家人突然“整整齊齊”地回去,勢必會引起奶奶的懷疑。為了讓返鄉之行名正言順,也為了給奶奶制造最后時光里的快樂,大家決定讓日本的堂弟與女朋友“假結婚”。
借婚禮的名義,一場睽違已久的團聚即將發生,而這也可能是一家人與奶奶相見的最后一次機會。
然而,全家人都反對Billi回國參加“婚禮”。因為Billi會把所有的心事都寫在臉上,很難隱藏自己的情緒。為了防止Billi說漏嘴,大家不希望這個“危險因子”出現。
但Billi與奶奶感情深厚。雖然父母拒絕帶她回國,Billi還是私下買了機票,直接叩響了奶奶的家門。
沖突一直都在。
回到奶奶家后,Billi盡管選擇了配合隱瞞奶奶的病情,但始終無法認同家人的觀點。她抓住一切機會試圖說服父親,把真相說出來,因為她認為,奶奶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知情權,隱瞞無異于“謀殺”。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美國生活多年、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父親,內心同樣十分掙扎。雖然不斷告誡Billi要三緘其口,但他自己也很難裝作無事發生,只能勉強自己將“戲”演下去。
而在長春生活的姑姑則要自洽得多。她直接問Billi:不跟奶奶講,她還能快樂生活,這樣不好嗎?
顯然,在生與死的命題之外,Billi面臨的困擾,還來自文化差異和自我身份的歸屬問題。
在酒店里,服務員操著東北口音,毫無邊界地打探Billi的美國生活、家庭情況,并拋出終極問題,美國好還是中國好。而實際上,他根本不在意Billi的回答是什么,只是想從她的回答里印證自己的想法。在Billi說“不一樣”后,他仍然反復強調“肯定還是美國好吧”。
在餐桌上,一家人談笑間也矛盾暗涌。姑姑一方面向往美國,想把孩子送去留學,一方面卻又“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對Billi說,你在美國掙不了一百萬,還不如回中國來。
夾在兩種文化中間,Billi體會到的是掙扎和錯位。她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入鄉隨俗,也開始逐漸不確定應不應該把真相告訴奶奶。
奶奶因為咳嗽不斷,私自去醫院檢查。一家人知道后急忙趕到醫院,既怕奶奶癥狀加重,又怕奶奶得知真相。
在醫院,Billi進一步尋找自己的同盟。給奶奶做檢查的醫生曾在英國留學,Billi用英語詢問醫生的建議,“我們不應該告訴她嗎?”
醫生卻回答她:it's a good lie.
但Billi沒有就此死心,仍試圖在婚禮前做出最后的努力。她再次向大伯和父親爭取,想在假婚禮之前告訴奶奶真相。
這時,大伯對Billi說了一席話,直接點出了二人思維方式之間的根本差異:西方國家把生命看作個體的;但我們是把生命看作集體的。你想告訴奶奶實情,是因為害怕負擔這么大的責任,而我們之所以不告訴奶奶實情,就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
這些觀點給Billi帶來很大的沖擊。Billi或許從未想過,她所認為的剝奪當事人知情權相當于“謀殺”,換一個角度,還可以有這樣截然不同的注解。她長久以來無法接受的家人之間彼此默認的欺騙行為,很可能是出于心照不宣地互相理解,而這份理解背后,同樣是家人對奶奶深沉的愛。
原有的觀念受到多次挑戰,Billi似乎開始動搖。
婚禮如期舉行,但全家人都處于煎熬之中。
在婚禮上,大伯發言哽咽,忍不住顫抖著說“對不起媽媽”;新郎堂弟努力裝作開心的樣子,與新娘合唱,卻在游戲環節醉酒痛哭。
飯桌上,大家各懷心事。所有人都知道,當婚禮結束,謊言的閉環完成,一切就都應當謝幕了,他們無法為奶奶再做更多。這場盛大的婚禮,不僅是缺席多年的晚輩對親情的彌補,更是他們能為奶奶留下的最后一個高光時刻。
婚禮最后的合照拍完,知情者們再也沒有麻痹自己的借口。行將就木不僅僅是身患絕癥的奶奶,更是由奶奶所維系的紐帶的斷裂,是童年的真正遠去,是最具歸屬感的棲息之處的消失。
然而,眼看故事即將結束,事情突然出現令人心驚的轉折——拍完婚禮合照,奶奶差保姆去醫院拿檢查報告。
Billi一路跑去醫院攔截保姆,一家人手忙腳亂地擠在打印店里,篡改關鍵信息。
奶奶拿到檢查報告后,終于相信自己只是有“良性陰影”:“你看我說我沒事吧。”大家都長吁一口氣。
至此,故事進入尾聲。而Billi也終于理解,婚禮是全家人精心編織的一場夢。這場夢,不是對奶奶知情權的剝奪,也不是對奶奶在生命最后時刻自主安排人生遺愿的阻礙,而是飽含愛意的、酸澀的告別。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人又都離開。去機場之前,Billi和奶奶在樓下擁抱告別,兩個人紛紛落淚。奶奶說,我們很快會再見面的。但彼此都心知肚明,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
奶奶能夠完全無知無覺嗎?當年,Billi的親爺爺同樣是因為癌癥離世,而奶奶也選擇在爺爺彌留之際再將實情告之。
即便對癌癥毫無察覺,奶奶也深知自己年歲已高。上一次見Billi是二十年前,而她沒有下一個二十年了。
事情發展到這里,已經不再僅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認知差異問題。
受中、美、日文化不同程度浸染的家人不約而同選擇“善意的謊言”,就連原本最堅定的Billi在家人帶來的沖擊下,也最終選擇配合,笑著與奶奶說再見。此間種種,更反映了年輕一輩觀念和傳統觀念的對撞。
這兩種價值觀之間的沖突直接體現在愛的表達方式上。在社會學家帕森斯看來,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分別對應著“特殊主義”和“普遍主義”。
在普遍主義社會里,規則是無差別地、平等地約束每一個人。像Billi一樣的諸多年輕人奉行的便是這樣的思想,他們從小在城市里長大,更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他們來說,愛可以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而不論當事人面臨著怎樣的情況,他都享有知情權。
但在運行著特殊主義的傳統社會中,“標準”是因人而異的,他們會根據與對方的親疏關系,決定采用何種行為方式。面對奶奶的病情,Billi的其它家人出于大家族的責任觀念,出于對奶奶的關懷,選擇了更為隱忍含蓄的表達。
事實上,Billi的觀點在奶奶這里很可能是水土不服的。雖然都是出于對家人的愛,但很多情況下,表達愛,并不是以自己認為正當的方式把它傳達出去這么簡單。我們也需要考慮所愛之人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適合什么樣的表達方式。
雖然傳統觀念當中有不少糟粕,但在這片土地上,它所能帶來的親密的人之間的扶持與信靠,卻也無以倫比。像奶奶當初對待爺爺那樣,Billi的家人們同樣選擇在奶奶最后的歲月里,成為她的精神支柱,以一種更為輕松釋然的態度,告訴老人一切安好。
回到美國后,走在街上,Billi突然想起了奶奶教給她的“驅除濁氣的拳法”。她停下腳步,大喝一聲“哈”,鏡頭一轉,卻驚走了奶奶居住小區內,樹上的飛鳥。
Billi笑了,她用奶奶傳授的鍛煉方式,與自己達成了和解,她終于明白,重要的并不是告別方式,而是背后所蘊含的、奶奶能夠接收到的濃厚的愛意。
正如影片的導演王子逸所說,“我們最終將失去我們所愛的人。”
但在失去之前,我們還能表達愛。
如果你也像女主角Billi一樣,生活在海外,或是北上廣等大城市,過年回到家鄉,想必也會直面親戚間的“人情世故”——拜年、送禮、回禮……是否也曾讓你覺得反感、抗拒,難以適應?
過年“走親戚送禮”真的有必要嗎?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特殊主義的社會。而“送禮”與“回禮”,在特殊主義的社會中,不僅是祝福與情感的表達,更是確認彼此之間“關系”存在的途徑。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依賴心理癥與依賴型人格障礙
下一篇:靳東的老年粉有多瘋狂?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