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22歲姐姐拒養弟弟遭父母起訴: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謝老師2023-05-10 04:2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作者:小璇原創:智慧行學院(ID:wisdom-bank)22歲的女孩拒養2歲的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最近看到一則,普法節目講述的故事。雖然是編撰,但因為對故事有太多
作者:小璇
原創:智慧行學院(ID:wisdom-bank)
22歲的女孩拒養2歲的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
最近看到一則,普法節目講述的故事。
雖然是編撰,但因為對故事有太多的共鳴,還是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有一對父母,把22歲的女兒麗麗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拒養2歲的弟弟。
但竟然勝訴了!
據悉麗麗剛大學畢業。
因為父母都是靠低保生活,生了二胎之后經濟更拮據。所以在上學期間的費用,都是靠麗麗自己勤工儉學賺錢,還有努力學習申請獎學金維持的。
本以為畢業了,可以找份工作好好過日子。
沒想到,爸媽卻把養育孩子的重擔扔給麗麗,要求她撫養2歲的弟弟。
麗麗無法接受,就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憑什么讓我養弟弟,你們就是告我我也不養"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
而父母真的就將女兒麗麗告上了法庭。
這讓麗麗感到很心寒,也很不解:父母明明沒有能力養育孩子,為什么還要把孩子生下來?
這件事很快就上了微博熱搜,網友都很同情麗麗的遭遇。
雖然法理上,成年兄姐有扶養未成年弟妹的義務。(對,就是扶養,不是撫養。)
但一想到才剛剛22歲的女孩,本是該自由奔跑追逐夢想、創造無限可能的年紀,就要一直背負原生家庭帶來的重重大山,真是讓人心疼。
不得不說,擁有不負責任的父母,對于孩子來說,這不僅僅是物質的吸血,更是精神的重壓。
她打工6年存下20萬被父母拿去給弟弟買房
前陣子,在網上看到一個熱傳的視頻。
一個25歲的女孩,在街頭失聲痛哭。
因為她打工6年,辛辛苦苦存下的20萬。在沒有被提前告知的情況下,全部被父母拿去幫弟弟買房。
據了解,女孩高中畢業后,家人就讓她去打工,月薪不過五千。因為比較節儉和獨立,才好不容易存下20萬,本打算自己開店,卻被父母另做他用。
且不論這個視頻的真實度,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所以很快視頻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有的人譴責女孩的父母,有的人認為錢可以再賺,就當報答父母的恩情。
但筆者認為,不管怎么說,女兒從來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拿來貼補兒子的不作為。
誰也不知道,一次在街頭痛哭的背后,女孩到底隱藏了多少的委屈。
但可以說,不被父母重視的痛,是對孩子最大的刺傷!
上個月,在廣東茂名,就有個引發熱議的事件。
17歲的女孩小閑在婚禮前一天,到當地婦聯舉報了父母。
原因是:逼婚。
小閑說,父母不讓她繼續上學,非要她嫁給同村22歲的男人。
但兩個人,僅僅只見過6次。
據悉,在當地也沒有早婚的習慣。但小閑的父母,為什么要逼婚17歲的女兒呢?
從依依的采訪中,我們似乎聽出了媽媽急于嫁出女兒的真相——
“從小我就是被打罵長大的,很羨慕弟弟”。“因為我的出生,媽媽一直被指指點點”。……
答案就是,因為不是兒子,作為女孩就是原罪。
17歲的小閑初中畢業后,就到工廠打工了。
因為嘗過沒有文化的苦,她想回家繼續上學。但落下太多功課,只考上一所職業技術學校。
但父母卻不愿意,在女兒身上投資太多。于是就忙活著給她尋一門親事,結果引出了這一場鬧劇。
故事到最后,慶幸的是,小閑還能繼續讀書。
但沒有被報道出來的大多數,又有多少女孩,能擁有這樣的幸運呢?
正如網上一句熱評所寫的:
窮,從來不是生孩子的原罪。但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就是父母最大的惡。
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做盡職的父母,那就不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受苦。
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因為無論男孩女孩,遇到不負責任的父母,都同樣是一場災難。
之前有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何以為家》。
生活在黎巴嫩難民區的小男孩贊恩,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家里沒有一張床,所以一家十口人,只能橫七豎八的睡在地板上。
對于父母來說,生活就是不斷的生孩子:
因為生男孩,稍微能跑能跳,就可以出去打工貼補家用。
生女孩等到來了例假,就可以找人嫁了,換來錢。
贊恩12歲的時候,就開始做童工,瘦小的身材,需要去送貨、拉煤氣罐。
還要帶著弟弟妹妹一起賣果汁、毒品來補貼家用。
慢慢的,受到附近難民孩子的影響,他學會了偷竊、抽煙、喝酒、打架。
但讓贊恩走入犯罪深淵的是——
父母為減輕家里負擔,把年僅11歲的妹妹薩哈,嫁給房東做妻子,聘禮是幾只母雞。幾個月后,他就聽到可憐的妹妹流產而死的消息。
憤怒之下,他拿起刀就刺向蹂躪妹妹的房東。
因為故意傷害罪,被判5年。
在監獄的日子,偶然機會,贊恩從電視節目中看到,有關青少年的求助熱線。
于是贊恩撥打了電話求助媒體和律師,他告訴法官:“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在場的大人,聽到他的訟詞,都沉默了:
我希望大人們能聽一聽我的話,我希望那些無力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生下來也不過是另一個我。
我的記憶中只有皮鞭,鐵鏈,水管的毆打,謾罵。
人生就像狗屎,比我的鞋還臟。
想到作家晚情說過一句話:“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系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
中國父母,總是念叨著“養兒防老”。
殊不知,恩養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只有你用心照顧我長大,我才會認真陪伴你到老。
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記得在《有毒的父母》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很多人即使數十年不和自己父母聯系,甚至自己的父母早已離世,他們的行為依然會被原生家庭影響。
贊恩的遭遇,就是一個最殘酷的例子。
如果我們不幸深陷于原生家庭的泥潭,又該如何跳出桎梏呢?
心理學家布萊恩·利托索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有三個自我:
第一個,是父母基因決定的自我;第二個,是環境文化影響下的自我;第三個,是由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自我價值定位的自我。
最后一個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為此,我們能做的是——
一、自我覺察,重塑自我
遇事,多做反思總結。覺察負面情緒和不良信念背后的真相,通過一些心理技巧如走“時間線”、“自我環”等,做一個梳理,重塑自己的性格和心態。;二、內化父母形象,以新姿態經營家庭關系
試著用“共情”,挖掘“內在冰山”等心理工具,去看到最真實的父母,看到父母的童年。
在接納中,和父母和解,和自己和解。
三、理性分辨對錯,勇敢把握人生的主動權
清晰父母也是不完美的。
所以在面對選擇的時候,保持理性。可以借助一些心理學工具如“理解層次”、“平衡輪圈”等,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就像上述故事中17歲的小閑,她就是勇敢的對“不合理的父母”說不,牢牢的捉住人生的主動權。
唯有如此,我們才未來可期。
最后,愿你得遇一場深度且有品質的愛。
因為愛,是一切的治愈,最好的治愈。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怎么和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