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達克效應-杠精為什么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謝老師2023-05-04 17: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我們今天來講一講達克效應。我們在社交的過程當中,難免要同別人討論一些事情。有些朋友可能發現這么一個現象:在討論涉及某個話題時,對相關知識越不熟悉的

              我們今天來講一講達克效應。

              我們在社交的過程當中,難免要同別人討論一些事情。有些朋友可能發現這么一個現象:在討論涉及某個話題時,對相關知識越不熟悉的人,越覺得自己特別會。

              打個比方,我跟沒有養過貓的李三X討論貓這個話題我說:“貓在春天的時候換毛,掉一地,很難清理”李三X說:“貓,我知道,有四條腿,但是我覺得你說的問題不存在”我問:“你又沒養過貓,你怎么知道”李三X說:“我養過王八,我很確定是一樣的東西,你說的問題真的不存在”

              在這里,李三X其實不一定是故意跟我抬杠,而是因為他對于貓的了解實在太少,以至于他相信貓跟王八是差不多的東西。他在這個討論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就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對于貓所知甚少,也就是說他因為無法意識到自己不懂,而無法正確評估自己對這個話題的熟悉程度,深信憑借自己的學識可以在這番爭論中戰勝我。

              這個現象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常見:文科不就背背書,理科不就多做題,學生不就是聽聽課,上班不就是發發呆,量子力學看看科幻小說自學可以了,哎,這玩意就是永動機,科學研究差不多就這了,雖然我沒談過戀愛,但你們的感情問題還是得聽我的。

              在線心理咨詢師,學校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的問題:達克效應-杠精為什么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心理學家自然也沒有錯過這種現象。早在1999年Kruger跟Dunning就發表了相關研究,并且一直就這個話題做了各種各樣的實驗。

              順帶,這種現象的中文叫做達克效應,而英文叫做Dunning–Kruger

              Effect(也就是取了最開始發表相關現象論文的二位心理學家的姓氏),相關的英文文獻還挺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找。不過說實話,我有點找不到這些效應中文翻譯的規律三級級心理咨詢師報考條件

              1999年那篇文章非常有名,實驗包括了四個方向:幽默感(測試社交能力,但作者也提到可能結果會有爭議),邏輯(實驗使用了司考LSAT真題),英語語法(使用ASWE作為測試),以及邏輯。我們對比被試的實際成績以及他們對自己評估的成績來觀察是否存在差異。

              是不是寫了兩個邏輯

              對,寫了兩個邏輯,因為后面那個邏輯的用法跟前面那個不太一樣,我們一會詳細說。

              這個實驗不止一個實驗目的,有點容易搞混,我們來舉例子。

              首先我要為新關注的朋友們介紹我的一些朋友,他們經常作為例子出現在我的文章中,他們分別是:李三X,熏爺,Natalie。

              Rita,李三X,熏爺,Natalie四個人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要去酒吧社交。

              有一天,這四個人在酒吧社交,忽然,他們看到一張數學試卷。

              Rita說:“數學,我知道,我們來做一做這個數學”

              其他三個人很喜歡這種形式的社交,便都答應了,于是四個人開始做題。

              做完題之后,Natalie說:“我感覺我算術很快,至少比在坐的各位都要強,我覺得我至少90分”

              熏爺說:“我是精算師,我會數學,但是有一些題我不太懂,我覺得我能拿80分,跟你們比,我應該能排第一或者第二”

              Rita說:“這東西我以前好像見過,不過我覺得既然我不懂你們應該也都不懂,我靠直覺答卷,我答個80分反正能超過平均分”

              李三X說:“數學我懂,我拿100分,是因為這張卷子只有100分,你們一定都不如我”

              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會超過平均分,然而我們知道,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們上網找答案來算每個人的得分。

              對完答案之后我們發現,熏爺80分排第一,Natalie70分第二,李三X60分第三,Rita40分第四。

              而后四人結束社交,回家。

              這一次社交包含了1999年Dunning跟Kruger研究中的幾個結論:

              在所有人做完題后,每個人都被要求估計自己的成績。結果幾乎所有人都高估了自己的成績,而實際成績最低的人,也就是Rita跟李三X,更大程度地高估了自己的成績,在我們的例子中,二人的實際成績與估計的成績相差了40分之多。而在實際的研究中,實際成績越低,越會高估自己的分數:成績最低的一部分人將自己的成績估高了46分之多。

              所有人都覺得自己高于平均分,也就是說,人們不光覺得自己得分不錯,還覺得別人都不怎么樣,覺得自己比一般人要強。

              沒有明顯性別差異;在男性和女性都會出現這種現象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高估自己的排名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其他人的背景,如果我看了跟我一起答題的其他人的卷子,發現別人數學其實挺好,那我就不會高估自己的排名了。

              然而實驗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排名墊底的人其實根本意識不到別人比他強:在Dunning和Kruger

              1999年在實驗中給一部分的被試看了隨機抽取的5份其他被試的答卷,然后讓他們重新評估自己的排名:那些實際得分高的人,在了解了其他人的水平之后,會把自己的排名估算的更準確;而那些實際墊底的人,即使在看了別人的答案,依然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強。

              也就是說,這些不懂的人,因為不懂,所以無法判斷對錯,當然也沒法意識到別人是對的而自己是錯的。這種能力叫做metacognitive:元認知,也就是“對于自己認知的思考”,在這里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的能力。

              Dunning和Kruger在文章中提出,這些墊底的人,之所以不能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因為他們對這個領域實在太不了解,以至于“元認知”出現了問題。當這些人對于這個領域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接受了關于這個領域元認知的訓練之后,他們對自己的評估就會準確很多。

              那么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說,這個現象有可能是因為成績墊底的人就是笨,因為他們笨,所以他們成績墊底;因為笨,所以不會估計自己的成績,歸根結底是因為笨,而不是什么元認知,聰明的人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了。

              Dunning和Kruger也考慮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設計了第二項邏輯測試,測試的目的在于找到證據來支持“元認知”跟“估算自己的成績”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人聰明還是笨,一旦他接受了相關領域元認知的訓練,那么這個人對自己成績的估計將會更加準確。

              這也就是我們之前說到實驗設計當中有兩個“邏輯”中的第二個“邏輯”。

              當我們給被試做完邏輯題之后,我們給一半被試提供了一個關于邏輯元認知的訓練,比如說如何評估一個三段論邏輯的準確性,在接受這個訓練之后,被試要求評估自己剛才做過的邏輯題的準確性。

              結果顯示,那些邏輯題做得很爛的朋友,在接受元認知訓練之后,對自己的評估要準確的多,準確度高達9.3,而沒接受訓練又做題很爛的朋友對自己評估的準確度只有3.5。

              也就是說,不管做題做得多爛,一旦接受一些相關領域的訓練,并且能夠意識到這個東西沒自己想的那么簡單,那么我們對于自己的評估就能準確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元認知訓練并不等于提高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實際成績,只是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懂,從而刺激我們閉嘴并且學習。

              那么是不是如果我們對一個領域有一些了解之后,我們就不會高估自己在這個領域當中的能力了呢?也就是說,假如我曾經花很長時間接觸過這個東西,雖然我現在不干了,但我也懂,那么這個時候我對自己的評估就是準確的嗎?

              2015年Fisher跟Keil也做了相關的實驗,他們發現,那些曾經花時間學習某種技能的人,在一段時間不接觸這些技能之后,也會出現達克效應,也就是會高估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舉個例子,各位朋友是否還記得初中學的知識,認為中考的知識點自己還能記得多少呢?

              會嗎

              會嗎

              -Alice,

              could

              you

              tell

              me

              ____

              London?

              -Sure. Last Sunday

              會嗎

              會嗎下列物質能與NaOH反應的是

              Fisher&Keil提出,曾經花時間學習過某一知識的人,跟從沒學過的人相比,確實會對自己的能力評估的更準確,但是如果目前沒有正在使用這些知識,也就是說曾經學過,但現在不再接觸這個領域,那么這個時候,這些人也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我曾經學過初中物理,但是我已經很久沒有接觸物理,所以其實我已經完全不會算小球上浮了。

              我剛才在找中考題的時候還掙扎了一下,我以為我還記得一點小球上浮

              但是我看了題之后發現我不會

              我一點都不會

              然后我掙扎了一下,我覺得我好像記得小石潭記

              然后我看了題之后發現我就記得一句水尤清冽,還不知道應該接哪兒

              充滿愧疚,甚至發了個微信給初中語文老師問了個好。

              Fisher&Keil的實驗結果表示,那些目前正在從事相關領域或者正在應用相關技能的人,能夠最準確地自己評估自己的相關能力,而從未接觸,或者曾經接觸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的后果其實可輕可重,輕的,像我們最初舉的例子,我們會認為不懂貓卻非說懂的李三X愛抬杠或者是個SB,我們就不理他了,他就從此沒有朋友,只有王八;重的,會阻止我們學習某領域的知識,讓我們錯失很多成長的機會。同時,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也會讓我們難以面對一些結果:為什么我找不到工作,為什么沒人跟我社交,為什么我寫的公眾號就沒人看,我覺得我挺棒的啊,哎,氣死了。

              當然,要避免達克效應不是一味的低估自己,對自己能力正確的評估應該來源于對一個領域的了解,在不懂時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局限而自愿開始學習。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要求自己做一些訓練,比如在想說“我知道”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前,可以先問對方一些問題,這樣也能了解對方的水平,幸運的話,還可以從對方那里學到知識,就非常劃算,而且人也看起來也很好很聰明,就不會變得沒有朋友,只有王八。

              希望各位朋友都能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成長,成長會帶來快樂。

              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

              我們有一些讀者有心理學或者研究的背景,所以難免會覺得我的文章風格不夠專業,但我在整理后臺留言的時候發現我們更多讀者朋友可能沒有機會接觸這方面的訓練,所以我想把實驗寫的清楚一些,并且強調一下不同結論之間的細微差別,來幫助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不過我跟各位朋友保證我不會亂寫,每次寫之前我都會仔細看論文的細節并且盡量保證用詞的準確,所以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論文原文,如果我的文章存在錯誤,也歡迎各位朋友指出。

              很贊哦! (人閱讀)

              文章評論

              您對本文有什么想法?說點什么吧
              • 全部評論(0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站點信息

              • 網站名稱幸福心理網
              • 建站時間:2011-11-11
              • 文章統計:共15183 篇
              • 文章閱讀:共1539232次閱讀
              • 統計數據百度統計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www.gaoav.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