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權衡與選擇心理,如何去權衡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
謝老師2021-11-03 18:3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你很餓,你想在10min以內去吃雞肉。你的室友不是那么餓,希望在半小時以后去吃鴨肉。一番溝通后,最終你們決定20min后去吃既有雞肉又有鴨肉的麻辣燙。選擇是
你很餓,你想在10min以內去吃雞肉。
你的室友不是那么餓,希望在半小時以后去吃鴨肉。
一番溝通后,最終你們決定20min后去吃既有雞肉又有鴨肉的麻辣燙。
選擇是個人的,但選擇的結果卻常常受到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影響。
01、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
正如 Tomasello( 2009) 在他關于合作的書中所說,任何能存活的生物都帶有自私( selfish) 的特征,他們必須考慮自身的生存和福利。西方經濟學之父 Adam Smith 最重要的著作《國富論》認為,人們“考慮的不是社會的利益,而是自身的利益,但對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會或毋寧說必然會引導他選定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 Smith,2000) 。個體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導致社會總利益的最大化成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信條。
然而,一些著名的博弈模型 ( e.g,Camerer,2003; Dixit & Skeath,2004),預測的結果卻是如果每個人都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社會總利益反而會下降或者出現不公平。
例如囚徒困境:
兩個小偷共同犯罪并被分開審訊,根據他們是否認罪被判不同刑罰。無論對方是否招供,自己招供獲益都較大,然而如果兩個小偷都招供,他們利益的總和卻最小。
在排隊問題中也有相似的情景,無論別人是否插隊,自己插隊都會節省一定的時間,但是如果人人都插隊,則會導致秩序混亂,耗費更多的總時間和精力心理咨詢工作室。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結果:兩人分一筆總量固定的錢,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決。如果表決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來分;如果不同意的話,兩人將一無所得。如果A只考慮自身的利益,很大可能的結果是兩人一無所獲。
如果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而可能導致社會總利益的下降,在經典博弈模型中的結果質疑了亞當斯密斯在國富論中的觀點。
因此,人們認為,單一的對自我利益的考慮不能解釋人類在社會行為中的復雜決策。Adam Smith、Paul Samualson 等就認為人們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還關心他人的福利( Fehr,2009) 。考慮他人偏好( other - regarding preference) 指的是對他人福利的關心 ( Fehr,2009; Fehr & Schmidt,2006; Silk etal. ,2005) 。
考慮他人偏好的測量范式由 Silk 等( 2005) 設計并首先應用于黑猩猩的實驗中。該研究發現黑猩猩沒有表現出考慮他人的偏好。后來其他研究者將此范式延伸到兒童發展領域,可以確定年幼的人類兒童具有這種為他人考慮的偏好。綜合比較人類兒童和黑猩猩的研究,初步推斷考慮他人的偏好可能是人類一個顯著的社會性特征。
02、如何去權衡自我與他人?
人類不僅追求自我利益,同時又考慮他人利益。自我和他人有時候是具有共同利益的,而另一些時候則產生沖突。那么在做出社會決策時人們如何權衡這兩個方面呢? Lurie( 1987) 就試圖把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一起放進其理論框架中。最近一些神經成像研究也發現親社會型的個體在他人獲利時獎賞系統也會被激活( Rilling & Sanfey,2011) ,這提示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利己與策略性地考慮他人
競爭可以激發人們的利己傾向。在最后通牒任務中不止一個提議者,而人們只能接受一個提議者的提議時,最終的結果實際上是提議者之間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提議者提出的方案就更考慮自身的利益,即利己(proself) 。
而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人們也會策略性的考慮他人( strategic other-regarding)。研究使用選美競賽博弈測試成年個體在社會決策中的心理狀態遞歸推理能力。在這個博弈中,參與者要在0-100之間選一個數,誰選的數最接近所有人選的數平均值的2/3,誰就獲勝,并能獲得一定數額的獎金。如果參與者在進行社會決策時具有1級遞歸推理能力,那么他會考慮其他人怎么選擇。如果參與者具有2級遞歸推理能力,那么他能估計其他人也會考慮他人的選擇。
公平
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Walster,Walster,&Berscheid,1978) 認為人們更偏好公平的結果。這是一種縮小自己和他人的收益差距,平等考慮他人和自己收益的傾向。
社會決策的實證研究主要是使用最后通牒任務考察人們的平等分配傾向。正如之前提到的,大部分分配者會分配40-50%給對方( Camerer,2003;Güth & Tietz,1990) ,表現出平等分配的傾向。功利主義認為平等分配是使社會效用最大化的分配方式( Baron,2008) 。公平可能是一種合作互利的機制( 蘇彥捷,穆巖,2004) 。
親社會
親社會行為(prosocial)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或者促進與他人融洽關系的行為( Hay,1994,見 Jackson & Tisak,2001) 。具體來說大體分為合作,互惠,利他三個具體方面。
合作:指共同協作獲得利益。合作的達成通常需要三個方面,即共享一個聯合目標,聯合參與; 擔任互惠或互補的角色; 以及如果需要,愿意幫助對方完成該角色承擔的任務。
在實驗中,人類兒童和黑猩猩都可以選擇是否和同伴合作得到食物,黑猩猩的選擇與機遇水平沒有差異,而人類兒童不管同伴能否得到食物,都會顯著的選擇與其合作獲得,這表明人類有一種簡單的合作偏好,而黑猩猩則沒有這種合作的偏好,提示人類的合作是有其特異性的。并且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能表現出合作行為( Coleman,1995;Moll & Tomasello,2007)
利他:需要在增加他人利益的同時犧牲自我利益( Tomasello,2009) 。社會決策的研究使用獨裁者博弈來考察人類的利他行為,發現大部分獨裁者會分配20-30%給對方( Forsythe et al. ,1994) 。研究的結果表明,人類的利他是天生的而不是教養的( Spelke,2009,見 Tomasello,2009)
互惠( reciprocity): 通常涉及多回合的社會互動。從單次互動看,可能某一方先遭受即時損失而惠及他人,但后來這個損失會被抵消,這就是互惠性利他( reciprocal altruism,Trivers,1971) 。而如果從長遠的多次互動來看,則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天平可以短暫地傾向他人利益,但長期而言需要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共同增長。互惠連接了合作與利他。
人類的社會決策往往具有復雜性,即便無法預測對方的選擇,但也可以從其可能的立場對問題進行多層次的考慮~
不管怎樣,“為他人著想”似乎是區分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1]蘇彥捷,張慧,張康.社會決策: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的權衡
[J].心理科學,2012,35(06):1423-1428.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心理偏執的人性格特點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