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如何與雖然痛苦和失望仍要留在婚姻里的夫妻工作
謝老師2021-07-01 06:27【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有一對夫妻,丈夫在年輕的時候有很多理想,但是各種原因導致理想沒有實現。慢慢地,他對工作的要求越來越低,也沒有太多想法,在交流中,他常常談到自己曾經
有一對夫妻,丈夫在年輕的時候有很多理想,但是各種原因導致理想沒有實現。慢慢地,他對工作的要求越來越低,也沒有太多想法,在交流中,他常常談到自己曾經有過的遠大志向。在過了20年的婚姻生活后,再回頭看這個男人,發現他只是好高騖遠,幾乎沒有為家庭做過什么貢獻。妻子一個人承擔撫養兒女的責任,丈夫事業沒有成功,有的時候妻子也要承擔起養丈夫的責任,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妻子。
現在兒女都長大成人離家了,這對兒女從小到大一直看著母親很努力地為家庭奮斗,還要容忍一個不成器的丈夫,子女明確地向母親表示這樣的生活該結束了,如果母親愿意,兒女可以輪流奉養她,希望母親離開父親,重新開始自己的美好生活。讓兒女不解的是,母親并不領情,反而責怪兒女為什么會出這樣的主意。子女很感慨,不知道母親到底圖什么。在兒女的眼中,婚姻對母親百害而無一利。
母親說:“你們的爸爸雖然各種不好,但他起碼是個男人啊,家里有個男人很重要。”20多歲的子女無法理解母親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為什么在經歷那么多的失望和痛苦后,還要留在婚姻里,僅僅因為家里需要有個男人,這樣的說法實在太讓人無法理解。
如果要跟這樣的夫妻或家庭工作,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去討論的呢?
(1)了解生活是有慣性的
這就好比讓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停下來需要滑行很長一段時間一樣,這對夫妻一起生活了二三十年,他們的生活模式是:男人曾經有很多理想,但在現實中沒有那么多作為,他是依賴妻子生存的,只會在家里高談闊論,沒有貢獻,這樣的生活維持了很久。
長期的生活模式會塑造人的慣性,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有慣性,想要一下子改變生活的慣性只是理想的想法。這對夫妻共同生活了那么多年,他們在方方面面形成了巨大的慣性,無論這樣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多少煩惱,他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是非常穩固和難以改變的。
因此,無論是兒女希望母親能夠過不同的生活,還是咨詢師面對這個對丈夫不滿的女性,都要理解她每邁出一步,走向不同的生活道路都是非常艱難的。因此在咨詢中,咨詢師不能理想化地設定人可以一下子改變。
(2)了解生命的長度和人生的長度
對于母親來講,當兒女長大成人之后,她在生理和精神上進入生命晚期,這是一個無意識的狀態。其實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面臨的處境是不同的。有的人到45歲,孩子離家后依舊很年輕,假設這個人有85歲的壽命,她還可以活40年,像在北、上、廣健康活到90歲也是常見的,因此當她45歲左右,她的孩子離開家的時候,她的人生才走完一半,她的體力、智力、社會能力還很好。如果能看到生命的長度和時間線的話,人的想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我曾經請一對夫妻站在時間線上看一下當他們47歲且他們的孩子離開家的時候,自己還可以活多久?妻子想一想說:“我父母現在70多歲,我祖父母那一輩活到90多歲,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我估計自己能活到90歲,因為雙方家族都沒有遺傳疾病。”當妻子將90歲作為人生可能的終點時,她突然說:“天吶,我還可以活那么久,好像人生還有一半的時間。”她安靜下來,想了想說:“那我還是要好好想一想應該怎么度過后半生。”
咨詢師通過這個視角切入個案的咨詢工作,并不意味著咨詢師要建議她過什么樣的生活,而是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背景,陪著她一起去看看她的未來會是怎么樣的。原來她覺得孩子長大后,自己只能幫忙照顧孫輩,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了,那是因為她沒有從全景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新的想法產生。當站在時間線上進行全景掃描時,她會有許多不同的想法,也會有改變目前生活的強烈動力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
(3)看清變化、關注變化、聚焦變化
我們往往是生活在慣性里,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我請這對夫妻站在時間線上想象10年后孩子都結婚生子了,那時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時候,她陷入了沉思。
“10年后,想到自己,我覺得很不樂觀,因為孩子在國外讀書、工作,很可能不需要我的照顧,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像西方人那樣獨立,所以我不會像我父母那樣生活,也許我需要為自己重新安排。”這代表她看到了一些變化、想到了一些變化,或者有的時候她想不到,但我們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她思考。
我們可以說:“你的孩子現在有新工作,你將來打算怎樣去應對這種變化?”有的家長會說:“我等她結婚生孩子后就過去幫著照顧她。”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思考,接下來我會問她:“那你這個想法有沒有跟孩子交流過?”有一些家長說:“我和孩子交流過,可是孩子叫我最好別這樣打算,因為她不一定會生孩子。”還有的家長說:“女兒跟我說,她生了孩子可以自己帶,老人帶孩子有弊端,我擔心她帶孩子辛苦,女兒說沒關系,她可以申請每天只工作半天,等孩子大了再全職工作。”
我問家長:“當你聽到孩子有這樣的反饋時,你有什么想法?”家長表現出無奈說:“我本來打算得很好的,可是我很懷疑將來她是不是真的會讓我去幫她,也許我確實是沒有機會去幫她帶孩子的,雖然我很愿意這樣,看來我可能需要重新調整我未來的安排。”
回到剛剛提到的個案。在孩子長大離家后,妻子雖然不滿意這種生活,但是覺得家里有個男人就很好了。當請她想象未來10年可能會過什么樣的生活時,她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她說:“天啊,10年后,我們家里就沒有孩子需要照顧了,就只剩下我跟他爸爸兩個人生活了,我大概會忍受不了,我現在能夠忍受他是因為我一直忙于照顧孩子。”
剛剛說的就是看清變化,每個人都處在變化中,但我們常常是按慣性來行事,對變化卻缺乏思考意識。
(4)接受社會的變化
我們需要接受的最主要的一個社會變化就是社會化生活。以前家庭的大部分功能都是由家庭成員來承擔的,比如妻子在家做飯,丈夫在家換煤氣罐,老人去接孩子放學,這些內容都是由家庭成員分工協作完成的。但是現在的大中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社會化,很多家庭的生活任務外包給社會了,比如清潔工作、做飯工作、旅行設計、孩子教育等。這種趨勢帶給家庭很大的沖擊,也幫助家庭進入與以往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從而使家庭成員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但中年人對這種變化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旅行可以直接打電話或者在網上讓旅行助理幫忙設計、安排路線。家里請客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提前好幾天準備食材,花一整天時間做飯,請客后要吃一周剩飯,現在打一個電話就能請廚師來家里做飯,或者采取自助餐形式,讓親戚朋友每人帶一道菜過來,大家一起來合作完成這頓晚餐的制作,這都是社會化的不同體現形式。慢慢地,人們開始接受這種新生活,也會安排不同的生活內容。
(5)重新設計生活
孩子離家比傳統社會早,離家過程也比傳統社會長。孩子離家后,夫妻還有很漫長的生活需要重新設計,這個設計本身需要夫妻對生活有個清醒的認識。否則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離開家,妻子還是每天很認真地做飯,但是丈夫不回來吃飯了,因為他處在事業的上升階段,經常有社會應酬。孩子上大學之前還有借口說孩子要高考,孩子離家上大學或工作后,單位的同事、領導會要求他參加更多社交活動,因此丈夫可能一個星期才在家吃兩頓飯。妻子獨自做了很多飯菜,卻變成了孤獨面對、無人喝彩的狀況。如果以家庭為重心并按慣性來生活,人們可能會感到失落,這是空巢期的特點。如果人們沒有及早為家庭狀況的轉換做準備,就會有一段難以適應的時期。重新設計后半生的內容,要包括四個方面。
設計生活內容。做飯這件事就要重新安排,比如一周可以做兩頓豐富的飯菜,其他時間可以做些簡單的或去外面吃,總之要作出一些調整使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而充實,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用了很大的力氣卻沒得到回應。生活中別的方面也可以調整。
我有個朋友在孩子離家后,把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因為孩子在家的時候需要大的空間,孩子離開家后家里變得空曠,打掃起來很麻煩,所以換成比較小的房子。雖然房子變小了,可是居住的品質提高了,這也是生活上的一種安排和調整。
設計工作。以前,人們會在退休后享受兒孫繞膝的晚年生活,現在兒孫的數量減少了,有的兒孫遠在異國他鄉,想要看一眼都難,雖然網絡的發展能夠讓他們每天通過視頻通話、見面,但仍然無法享受兒孫繞膝的樂趣。面對生活的巨大變化,我們需要重新安排自己,也許在退休之后可以重新開始事業的第二次沖鋒。哪怕學一些新東西也是來得及的,甚至上大學讀個碩士都是有可能的。
設計愛好。北京秋天最美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中年婦女背著攝影器材拍攝變紅的樹葉和湛藍的天空。看到這個場景,我覺得很開心,我知道那些攝影裝備是很費錢的,她們拿著這些器材興致勃勃地拍照,然后互相分享。有些人還組織攝影展,可見她們的生活非常充實。這個既是愛好,也可以是工作,比如有些人在退休以后開始拿起相機,用拍照的方式開啟自己的第二份職業。有的人專門給別人拍戶外紀念照,幫小孩子拍生日照,這既可以作為謀生手段,也可以發展自己的能力。
當然很多人并不需要額外的謀生手段賺錢,卻很需要一些精神追求來彌補兒女離家之后的空虛。有一個老師年輕的時候很喜歡打扮,退休之后開始學習設計服裝,幫助自己年輕一輩的朋友開網店,幫助朋友設計一些服裝搭配以提高銷量,對他自己來講,這些都是自身能力的大大提升。
設計人際關系。在很多人的人生階段里,他們常常以孩子父母的角色出現,比如誰的父親、誰的母親,人們在一起交流的都是育兒方面的經驗。孩子離家之后,他們重新回歸自我,重新變成老張、老王、老李。他們的人際關系不再以孩子為焦點,可以重新找回自己,跟好朋友有共同的交流,或者建立新的圈子,比如因為愛好攝影,大家可以建立新的朋友圈。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從了解自己的慣性、縱觀人生的階段、看清變化、接受社會的變化、重新設計生活這幾個方面來應對人到中年面臨的挑戰。我們咨詢師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跟家庭一起探討,以幫助家庭更好地適應孩子離家到成家這一階段面臨的挑戰。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面對疫情恐慌該怎么做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