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世界防自殺日《自殺干預手冊》
謝老師2021-08-29 20:1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每一個危機行為的背后,都是對生命的絕望。饑餓并不單指沒有食物,而是指愛心的渴求,赤身、寒冷并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并不
“每一個危機行為的背后,都是對生命的絕望。饑餓并不單指沒有食物,而是指愛心的渴求,赤身、寒冷并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并不單指要一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遺棄。”
——德蘭修女
據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調查分析:自殺已成為 15~34歲人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我國平均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150萬人因家人或親友自殺出現長期而嚴重的心理創傷,一個人自殺會對周圍至少6個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長期負面影響,其中有13.5萬小于17歲的孩子經歷過父親或母親死于自殺,同時有超過200萬人自殺未遂。
來源: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全球范圍內,據美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每1000人中就有4人自殺成功,7人計劃自殺,20人認真考慮自殺,自殺已成為全美排名第11位的死亡原因,每年自殺致死的人數要遠超謀殺或艾滋病致死的人數,但事實上實際自殺數據會比統計數據高2~3倍。
我們要有效地幫助到有自殺傾向的親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當Ta表達了想要自殺的想法時,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覺得Ta只是說說而已,而是需要嚴肅對待。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統計,大多數在臨床上被診斷有抑郁癥的人不會直接嘗試自殺,但超過90%的自殺死亡者患的確有抑郁癥或其他精神疾病。
但抑郁癥早期介入的情況好的話,高達80%有重性抑郁的患者可以通過早期識別、干預和支持得到成功治療,他們因患有抑郁癥帶來的自殺風險也會相應的降低。
Ta為什么要自殺?
根據Emile Durkheim教授的觀點,自殺的類型可分為四類。利他型自殺(altruistic suicide):一種受到社會肯定的“形式化”自殺,比如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殺。
自我型自殺(egoistic suicide):失去社會支持后的自殺行為,比如那些和朋友及家人失去聯系的老年人自殺。
紊亂型自殺(anomic suicide):因現有狀態遭到顯著破壞(例如突然失去一份很好的工作)而造成的失去和迷茫的感覺,讓人想到用自殺解決這種感覺帶來的失衡。
宿命型自殺(fatalistic suicide):源于對自身命運失去控制而產生的自殺行為。
May Klonsky教授曾提出,一個人想要自殺主要是因為:
1.需要逃避或者緩解無法控制的情緒和想法自殺者想要從難以忍受的情感痛苦中解脫,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情況是毫無希望的,并且感到自己一文不值,相信這個世界或者他人沒有自己會更好青少年心理咨詢。
2.渴求與其他人溝通或者能夠深刻的影響他人
自殺者通過決絕的方式跟其他人表明自己是怎么的想的怎么感受的,也期望他人可以改變看自己看法,同時尋求幫助。
神經生物學影響
很多證據顯示,低水平的5-羥色胺和自殺行為及暴力性的自殺嘗試有關。低水平的5-羥色胺會導致對沖動行為的易感性,從而影響了對自殺這種沖動行為的控制。
心理風險因素影響
80%以上的自殺者都存在心理障礙,尤其是情緒障礙、物質濫用或沖動控制障礙(Berman,2009)。
心境障礙常常和自殺聯系在一起,而且很可能是自殺的原因。多達60%的自殺(對于青少年則為75%)與已有的心境障礙有關(Berman,2009)。
在心境障礙與自殺的關系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絕望(抑郁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以單列出來,成為自殺的有力預測指標。而且,絕望感還可以預測患有除抑郁之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個體的自殺行為。(Beck,1986;David Klonsky et l.,2012)。
自殺的人際理論指出,感到自己是別人的負擔以及歸屬感減弱,可以作為絕望和隨之而來的自殺行為的有力預測指標(van Orden et al.,2010)。
應激生活事件影響
對自殺來說,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可能是帶來嚴重羞辱的應激事件,例如(現實或想象中)學業或工作的失敗,被所愛的人拒絕等。同時,霸凌和性侵等身心虐待也是重要的應激來源(Conwell et al.,2002;Wagner,1997)。
也有證據表明,自然災害造成的應激也會增加自殺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等。
自殺高危人群在自殺之前有哪些警示?
一個人無論何時具備以下4-5項危險因素,就可以認為這個人處于自殺的高危時期:
1.有自殺家族史
2.有自殺未遂史
3.已經形成一個特別的自殺計劃
4.最近經歷了心愛的人去世,離婚或分居
5.最近由于經濟損失或受虐待使得家庭不穩定
6.陷入特別的創傷而難以自拔
7.有精神疾病
8.有藥物或酒精濫用史
9.最近有軀體或心理創傷
10.有失敗的醫療史
11.獨居,而且與他人失去聯系
12.有抑郁癥,目前處于抑郁癥的恢復期或抑郁發作正在住院治療
13.在分配個人財產或安排后事
14.有特別的情緒和行為改變,如冷漠、退縮、隔離、易怒、恐慌、焦慮,或者社交、睡眠、飲食、學習、工作習慣發生改變
15.有嚴重的絕望或無助感
16.陷于曾經歷過的軀體、心理或性虐待的情結中不能自拔
17.有憤怒、攻擊性、孤獨、內疚、敵意、 悲傷或失望等情感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自殘并不是一直是自殺的征兆。雖然自殘和自殺有一些相同的原因,
比如:
逃避難易承受的痛苦;
改變他人對自己的行為;
緩解緊張、焦躁;
尋求幫助的一種表現形式;
自殺是青少年中第三位的死因
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自殺是十幾歲青少年中排在第三位的死因,僅次于意外傷害和他殺。在青少年時期,想到自殺和嘗試自殺的人數比例在3:1到6:1之間。換句話說,在想到過自殺的青少年中,約有16%~30%付諸了行動。
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的自殺率也在近幾年出現了急劇的增長。這和老年人軀體疾病的增加和社會支持的減少,以及由此導致的抑郁障礙有關。
男性實施自殺的比例比女性高4倍
性別差異上,從全年齡段看,世界范圍內除了中國,男性實施自殺的比例都要比女性高出4倍(CDC,2010b;Nock et al.,2011;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2010)。
男性通常選擇非常暴力的方式,例如開槍和上吊;女性則選擇相對溫和的方式,如過量服藥等(Callanan & Davis,2012;Nock et al.,2011)。
數據顯示,男性大多在老年階段實施自殺,而女性大多則在中年階段實施自殺。(Berman,2009;Kuo,Gallo,& Tien,2001)。
但在中國,女性實施自殺的比例高于男性,尤其在農村。(Sun,2011;Wu,2009;Nock,Borges,Bromley,Cha,et al.,2008;Phillips,Li,& Zhan,2002)。
一方面由于自殺在中國并未被污名化,相反的女性自殺在很多文化作品中被描述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另一方面,劇毒的農藥在農村隨處可見。
這種高頻率的自殺行為可能是更多女性比男性受到抑郁影響的表現,是抑郁使得她們相對頻繁的嘗試自殺(Berman,2009)。
自殺會傳染嗎?
大多數人聽到自殺消息的反應是悲傷和好奇,而有些人的反應則是去嘗試自殺,而且往往使用的就是他們聽到的自殺事件里的方式。201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自殺行為和暴露于自殺有關的媒體信息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Sisask & Varnik,2012)。
自殺的群體發作(若干人模仿某個人的自殺行為)在青少年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大約有5%的青少年自殺案例源于模仿(Gould,Greenberg,Velting,& Schaffer,2003)。
對于自殺傳染的解釋,自殺在媒體的宣傳中往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同時媒體經常過分渲染死者自殺所用的方法,從而為一些潛在的自殺行為提供了指導。
北京市衛計委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個別媒體對自殺事件不負責任的報道,會加劇這種“傳染性”行為的散播速度和影響范圍。
我該怎么做才能幫助Ta?
認清了這些導致自殺的原因,癥狀以及影響因素之后,作為旁觀者/同學/朋友/親屬,最合適的回答應該是:
如果你覺得身邊有人可能存在自殺的風險,你需要去接觸他們,并且表達你的憂慮。
詢問自殺的念頭:
任何人都可能有自殺的念頭。如果你認為某人有自殺傾向,你應該直接問那個人。
除非有人告訴你,否則別無他法知道他們是否在考慮自殺。例如可以問:
“你有自殺的想法嗎?”
“你想自殺嗎?”
在措辭上,不應該以高人一等或者命令式的口氣,或者有先入為主的傾向,比如:
“你是不是想做傻事呀?” 這樣的口氣比較平易近人,有自殺想法的人可能不會太過排斥。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么直接問,就相當于把自殺的想法重復加深了。但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是有自殺傾向的,這么去問他們不會增加他們實際上自殺的風險。另外,這么去問實際上是給他們一個機會來談論問題,并且通過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有人是關心他們的。
當有人告訴你他們想自殺的時候,可以理解,你覺得感到震驚而且焦慮,所以你需要避免一些消極的反應,你需要表現出冷靜、自信、富于同情心的樣子。
用適當的交談技巧:
說一些真正關心對方的話比說你應該怎么樣更有效。你需要理解、支持有自殺想法的人,還需要全神貫注的去聽他們說的話。
問一問他們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
你要讓他們安心,向他們表示你愿意聽他們說任何他們想說的東西,允許他們談論這些想法和感受,以及他們想死的原因。
讓他們知道,談論這些事情是可以的,即使過程可能是痛苦。
允許他們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盡情哭泣、發泄出積壓的憤怒,甚至咒罵。
你還需要謝謝他們分享了他們的感受,告訴他們說出這些是十分需要勇氣的。
傾聽的時候,全程保持耐心和冷靜;
不出現同意或者否定他們的態度、行為、三觀,讓他們自由表達自己;
問開放式問題,這樣才能問更多的問題,發現隱藏在自殺背后種種信息;
通過總結的方式表示你確實在聆聽他們,比如:所以你想表達的就是xxx嗎?
通過對話,確認出其中重要的信息;
無時無刻都展現同理心。
美國的抑郁和雙相障礙支持聯盟(Depression and Bipolar Support Alliance)在《自殺和抑郁疾病》中則給出了以下11條建議:
1.認真對待TA。
盡管絕大多數表達自殺想法的人都不會企圖自殺,但是大多數實施自殺的人都在自殺之前與朋友或家人交流過他們的自殺意圖。
2.獲取幫助。
打電話給這個人的治療師或TA信賴的人、防自殺熱線、危機干預熱線、110、網警或其他任何專業的心理健康組織。
3.表達關切。
具體地告訴這個人為什么你認為TA有自殺傾向。
4.給予關注。
仔細傾聽,保持目光接觸,用身體語言來表明你正在關注著這個人所說的一切。
5.直接詢問這個人是否有自殺的計劃。
如果有,這個計劃是什么?
6.認可這個人的感受而不加評判。
比如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現在真的很糟糕,但是我想陪你/幫你一起熬過去。”或者“雖然我還未能/沒有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但我想要幫助你。”
7.安慰這個人事情會好轉。
強調自殺是對暫時性問題的一個不可逆的解決方案。
8.不承諾保密。
我們需要自助聯系精神心理領域的專業人士,準確告訴他們即將或正在發生的事情。
9.確保TA無法獲取任何會傷害到自己的物品或途徑。
10.可能的話,不要讓TA獨處。
直到把TA交給專業人士。并且可以繼續跟進表示你對TA的關心。
11.請記得照顧好自己。
與有自殺傾向的人溝通無論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個很大的壓力與挑戰。與你信任的人談論這件事,可能是朋友、家人或專業的心理醫生。尤其是當你擔心不知道該怎么更好的處理這個情境或發現自己可能會再度處于這個情境時。
有哪些事絕對不能做?
有哪些話絕對不能說?
盡管交談是很重要的,但是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適合說/不適合做的:
與他們就自殺的想法進行辯論。
與他們討論自殺是對還是錯。
用愧疚感或威脅來阻止自殺(例如,不要告訴他們死后是會下地獄的,或者說你會毀掉你的家庭之類的話)。
盡量減輕自殺者的提出的問題,
給他們一些流于表面、敷衍的“安慰”,比如“別擔心”、“振作起來”、“你什么都有了”或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用你自己的故事來打斷他們。
通過你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你對某件事不感興趣或態度消極。
試圖給有自殺傾向的人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
此外,不要避免使用“自殺”這個詞(直接討論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
幫助Ta的同時,請照顧好自己
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范圍內發起的“預防自殺計劃SUPRE”發布研究表明:與因自然原因喪失親友的人相比,自殺身亡者的親友更多地報告說,感覺對死者的死負有責任、受到排斥和拋棄。
同時,自殺身亡者的親友有可能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琢磨自殺身亡者的自殺動機,“為什么”的問題不斷縈繞在他們心頭。
幫助了有自殺傾向的人之后,這件事或多或少的也會影響到你,也許你會覺得筋疲力盡,所以你需要一些適合自己的的自我關懷方式,比如:
適時的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而不是24小時都只關心這一件事;保持身體健康、注意鍛煉、均衡飲食;實時監控自己的情緒變化,當情緒快失控的時候,多做一些事務性活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這件事的效果超過了你承受的能力,去尋求幫助,不必一個人默默承擔。
那些最難熬的日子,是Ta幫我撐過來的
“每個人走出悲傷的歷程、方式和時間都不同,有的人需要半年,有的人會歷經好幾年的時間,有的可能會停滯在哀傷的某個階段。在走出悲傷的歷程中,痛苦的情緒體驗也會時常反復”,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自殺者親友開始尋求專業的援助。2002年12月,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成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免費服務于自殺者親友的互助團體。到2017年,先后有1000 多名自殺者親友和自殺未遂者來尋求幫助。
自殺絕對不是不可戰勝的,它不僅僅是一種病癥發作,《自殺干預救助指南》也不僅是10條守則,從“不開心”的情緒到最終的崩潰自殺,在這個過程中家人和朋友,包括自己,都能做很多,有時候,可能僅僅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擁抱,就足以拯救一條生命。
在抑郁研究所的社群里,很多病友都曾走在自殺的邊緣,是親屬和朋友的陪伴,幫Ta們渡過難關。正如病友所說,那些最難熬的日子,是Ta幫我撐過來的:
@牧飛雪我的好朋友郭郭,當我情緒崩潰的時候,她雖然坐在屏幕對面,但仍然默默的聽我傾訴,不反駁也不附和,我哭幾個小時,她就開著視頻聊天陪我幾個小時,郭郭,感謝你在那些日子里的陪伴,感謝你為我帶來快樂。盡管我們興趣不同,我有時候也很毒舌,但你仍然做我這個討厭的人的朋友,我不想開學,但我想見到你!
@吃飯同學深夜發微信給僅有的三個好友,有一個好友回復了我。她帶妝穿制服忙了整整一天剛下班,用充滿陽光的語氣關心我、問候我。我突然覺得其實我也可以過得跟她一樣好。謝謝你一直陪伴我。盡管我們走的路完全不同,但我們在思想上的路線是一直是一樣的。
@芒果我是風箏,家人是線,謝謝你們拉住了我。
@清清為了愛我的家人,我不能有事,因為我愛你們,讓你們擔心了。
@雅寶兒你的陪伴和支持,鼓勵我對理想未來的向往,你讓我知道,一切都會改變,絕望的黑暗心境是天不可持續的。
@花花我怎么能死呢?死了的世界沒有我的愛豆,加油!
@愛你的笑顏謝謝我的貓陪我扛過來,下一輩子我做貓,你做人,我陪著你!
@靈塵我想對自己說,有自己的陪伴關心愛護也很幸運,我們不會永遠一個人,一切都會變化,都會好起來的。
無論現在是開心或不開心,請為自己或那個你在乎的Ta,填寫求生錦囊,如果有一天真的很不開心,給自己留一個機會,也幫Ta留一個機會。
抑郁研究所的社群,會做你的最后一道防線。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你知道什么是入春六不洗嗎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