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死亡是最孤獨的事情還好有愛的存在
謝老師2021-07-27 10:44【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死亡與孤獨,人生的真相是孤獨,生命的本質是死亡,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存在與死亡密不可分,所謂的有生就會有死,有愛就有失,有自由就會有恐懼,有成長就會
死亡與孤獨,人生的真相是孤獨,生命的本質是死亡,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存在與死亡密不可分,所謂的有生就會有死,有愛就有失,有自由就會有恐懼,有成長就會有分離,我們一體同命,死亡是最孤獨的事情還好有愛的存在,如果沒有愛的存在有會是怎樣的呢?
亞隆是存在主義大師,他的很多文章和著作都與死亡相關,這些著作一直在表達這個主題,但在中國在很多地方的真實情況來看,其實談論死亡并不是直接和輕松的,我們很多的傳統節日都和死亡相關,比如清明節,農歷10月1日等,這都是給逝去的親人上墳的日子,在我的記憶里,一些悼念的儀式是需要直系親屬們共同來完成的,記憶中親戚們總會在這樣的日子里得到團聚,然后相約去墳前燒紙,叩拜,簡單的儀式之后大家就相繼投入到忙碌中,或三五成群相約聊天。
之后就會恢復到原來一如既往的熱絡,在眾人的嬉笑談論或酒桌上的推杯助盞中,總感覺是少了些什么,顯然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親人們也是為此而來,但其實關于死亡以及與逝去親人有關的話題和情感是很難展開的,大家更多的往往同往常一樣,聊家常,談笑風生,順便關心一下國家大事,不是說不好,只是內心深處的思念,孤獨,悲傷甚至擔心只有等眾人散去,留給自己獨立面對了,如果這時候你有什么感慨,或表現出傷心,難過甚至哭泣,多半是會被安慰和阻止的,因為你會被告訴要往好處想,沒錯這就是這個地方的人們,大家在一起時,更習慣和熟悉那些表面的熱絡和寒暄,我們不是沒有傷心,孤獨,害怕,恐慌,只是更習慣一個人默默的去消化。
有人說這樣的日子只是形式,其實就是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的,做與不做并沒有什么分別,也有人說這是對自己的安慰,因為需要一個儀式告慰一下自己,是的這樣的日子,每個人的理解和看法自然是不同的,表現在處理方式上也是不一樣的,我也在思索著他們對于我們的意義,無疑的是,逝去的親人們和我們血脈相連,我們的處世關系模式,觀念還有很多印跡都和他們息息相關,他們每一個人都曾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重要的足跡,我們的成長歷程里含著他們的影子,我們的行為,言語里無不傳遞著他們當年的言傳身教,我們也曾在各種不同的他們那里讓自己矛盾和迷失,看到自己,其實就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的某一部分,這些部分可能與他們本身是相同,也可能是相反的,即便有些東西你不愿意接受,無法否認的是,你仍然被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都是無法抹去的,因為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來處。
其實我希望這樣的日子,能聽到更多關于他們的故事,能真正觸摸和了解的更全面,看到這其中對個人的影響是什么,我們身上承載了什么,又是怎樣不自覺的重復制造著輪回,卻并不自知,然后看清,釋然離開,留下該留下的,告別僵化的,用自己理解和想要的方式繼續生活,在家鄉不止一次聽到類似的事情,家里有人生了重病,特別是不治之癥,其它家庭成員是被明令禁止,不要告訴他本人的,以免病人只帶實情以后感到害怕,無法接受,雖然依舊不間斷的去醫院診治,但其實本人并不太清楚自己的病情和嚴重程度是怎樣的,這樣的做法我們都了解是出于善意,也或者,大部分人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與病人討論這個沉重的話題,
然后這樣的話題能避的開嗎,想必病人自己也會有所猜疑吧,怎么可能不懷疑些什么,比起即將面對的身體的疼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那些內心的焦灼,不確定對未知的猜疑同樣讓人難受和煎熬,因為總有一個地方被堵著,只能從別人躲躲閃閃,閃爍其詞中會捕捉到點信息,未來日子的安排,在生命最后一刻想說想做要實現的,也無從談起,當靠近終點時,都無法認真的準備死,這也是讓人感覺很遺憾的地方了吧。
病人尤其害怕的是被人避而遠之,遭人遺棄,所以對于不知情的病人來說,或許他只能默默的將這些恐懼與孤立留給自己了,另外從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如果對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享有知情權,總感覺沒有被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到,畢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屬于自己的,所以隱瞞這件事里面也折射出很多人在關系中,其實是不太有邊界和界限的,說到害怕死亡,真正害怕死亡的,真正不能接受的又何止是病人呢,很明顯也有自己的恐懼在了,因為假如對方知道了,害怕了,那么他走了,我該怎么辦呢,所以擔心別人無法接受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無法接受.,而病人要主動問出自己的病情,把握生命的主動權,顯然也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力量,畢竟不知道的話至少還保留著一絲希望,有時候也會出現一方在等待另一方的主動說出,而另一方搞不好也在等待著對方主動問出,彼此糾纏較量著,誰也不愿意去打破幻想,赤裸裸的看到真實,也因此消耗和浪費了生命最后時光里本該有的深度陪伴,相互理解生命的日子。
我知道這樣的事情一定沒有說起來那么的簡單,對誰都是一種考驗,因為我們真的害怕分離,這的確太需要力量了,從內在狀態上來說,這個分離也不僅僅是指與伴侶的分離,其實更多指的是,在內在還沒有完成的同父母的分離,還處于同父母相對融合和依賴的狀態中,沒有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為自己負責的個體來看待,同時也沒有吧別人當做是一個獨立與自身之外的人來對待,
之所以談及這些也是想多一個視角看待我們的文化,我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在對待死亡,對待分離上,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至少它真實地存在,看到并了解我們的狀態,同時看到它對我們自身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如果對起點并不清晰的話,也很難說要到一個什么地方去,更重要的是看我們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要去到哪里,從而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更多的主動權,為自己的生命而負責。
如果說死亡是生命中最寂寞,最孤獨的一件事,那么對他人的坦誠與理解,可以讓我們更加坦然的共同面對,希望更多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可以多一些深度的,有界限的,高質量的陪伴,但前提是我們自己需要有力量來面對分離,需要有自己,因為一個可以讓自己有終點的活著為自己而活著的人,才能實現和完成這樣的陪伴。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患得患失是種什么樣的感受
下一篇:感到特別尷尬原因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