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抑郁癥 > 抑郁癥
她如此愛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孩子還是得了抑郁癥
謝老師2022-09-08 15:32【 抑郁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在心理療愈的過程中,催眠不是萬能的,但情感絕對是萬能的。可是,我們卻常常可以看到,許多非常愛自己孩子的家長,他們為孩子付出了近乎全部的感情之后,卻
在心理療愈的過程中,催眠不是萬能的,但情感絕對是萬能的。
可是,我們卻常常可以看到,許多非常愛自己孩子的家長,他們為孩子付出了近乎全部的感情之后,卻發現孩子依舊患上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疾病。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認為,一定是孩子哪里出了問題!
我就遇到過一個媽媽,帶著患有重度抑郁的女兒來向我求助。她是如此的愛自己的女兒,以致于她已經帶著孩子拜訪了全國不下十個有名的心理咨詢師。
她告訴我:“我一定要把女兒給治好,我不信我幫助不了我的孩子!”
無疑,她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她就買了各種育兒的書籍,自學了各種心理學知識。
當我在和她談論孩子心理疾病的成因的時候,她似乎比我懂得都多,經常用從書里看到的某個理論,來說明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這個媽媽的學歷很高,頭腦反應很敏捷。但是,我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卻總感覺到不舒服。總感覺她似乎想用自己從書本上學到的那些理論,來指揮我如何給女兒進行咨詢。
有一次,我被逼急了,對她講:“要不,這孩子您自己治吧!”
孩子在一邊聽到了,開始哭起來:“我媽從小對我就一直是這樣,只要是她認為是對的,她就會逼著我去做!從來不問我想不想做,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
我一旦反抗,她就很生氣地告訴我,這一切都是為我好。我只是一個孩子,她這樣說,我還能怎么辦?長這么大,我從來沒有過自己喜歡的東西,全都是她以我為應該做的,我應該喜歡的東西。有時候,我寧可她不愛我,不關心我!”
媽媽聽到后,非常地委屈說:“我還不是為你好?為了你,我放棄了升職,放棄了出國的機會。為了你,我又是學心理,又是學營養的。你怎么能這樣說我?”
她真的是好媽媽。小時候,對孩子照顧得無微無至,她在育兒書上看到孩子在某個階段需要喝多少奶,就給孩子定量喂奶更年期抑郁癥。
如果孩子不肯喝,就會一直逼著孩子喝。當孩子吐奶了,一定要根據定量,吐出多少奶就要給孩子補上多少奶。
孩子小時候,她害怕孩子被蚊子咬,又害怕蚊香中有化學物質會傷到孩子,就不肯睡覺,守在孩子身邊,直到把所有的蚊子都拍死才作罷。
到了孩子上學的年齡,她陪著孩子上各種培訓班。為了讓孩子不受老師欺負,她和每個老師的關系都非常好。為了怕孩子學壞,她會打聽清楚之后,告訴孩子可以和誰交朋友。
她安排孩子的事情,都是對、錯來評判。也經常告訴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在這個媽媽的眼里,天底下再也找不到像她這樣愛孩子的母親了。
可是,對于孩子來說,自己似乎被媽媽綁架了,如果不按照媽媽要求的去做,就是對不起媽媽。
在我看來,這個媽媽并不會愛自己的孩子,一切以對與錯去進行評判,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情感的交流。
母親看似無微不至的照顧,實則侵占了孩子的邊界,用所謂的愛去控制孩子。
孩子甚至無力抗拒自己的母親。因為,孩子知道母親為自己付出了這么多,自己如果不聽從母親的安排,會感到強烈的自責與內疚。
她潛意識里面的反抗意識被壓抑了下去,剩下的就是經常怕自我攻擊,自己這樣,令母親很失望。甚至會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做人,因為自己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母親希望的那個樣子。
所以,很多家長并不會愛孩子。他們喜歡控制,甚至獎懲并施。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阿爾菲·科恩認為:
懲罰的意義是,你這樣做,我不愛你。獎勵的意義是,你只有這樣做,我才愛你。所以這些都不是無條件的愛。
科恩提出的真正方式,是無條件養育:
我們愛孩子,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他們是誰”。愛和孩子的行為毫無關聯。
也只有這樣的愛,才能有真正健康的親子關系,才能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讓他們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那也應該是父母希望看到的樣子。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被忽視的童年會留下抑郁癥的隱患
下一篇:發現自己有抑郁傾向后該怎么辦?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