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焦慮癥 > 焦慮癥
當我們談論死亡焦慮時,到底在談什么?
謝老師2021-11-18 14:12【 焦慮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死亡焦慮結構圖是我在臨床中——包括督導別人的案例以及自己被督導——獲得的一些結構性經驗。圖的最中間是一個腦圖,我畫得不是很專業,核心是死亡焦慮。死
死亡焦慮結構圖是我在臨床中——包括督導別人的案例以及自己被督導——獲得的一些結構性經驗。圖的最中間是一個腦圖,我畫得不是很專業,核心是死亡焦慮。
死亡焦慮的外圍第一圈有五個核心:第一個叫死亡提醒,在心理學里叫做控制和失控;第二個叫臨終決策權,在心理學里叫意志;第三個叫死亡憂慮,核心是情緒,這里指的是心理學的情緒;第四個叫人生遺憾,這里指向心理學里的整合;第五個叫死亡態度,這個是認知。
本圖片版權歸李侖所有
死亡提醒里面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來自自身經歷的提醒:疾病、衰老、分離、告別等,比如學校里面的老師不斷地去帶畢業班,比如我們不斷地去完成各種角色,當太太,當丈夫,當媽當爸,當姥姥當姥爺,當爺爺當奶奶等。這些來自自身經歷的提醒,跟我們的人生階段高度一致。
另一部分是來自他人經歷的提醒:比如目擊者創傷,看見有人跳樓,看到車禍,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瞬間在你眼前消失;參加追悼會,耳聞你很熟悉的、和你關系很近的人得了絕癥。再比如喪失,爸爸媽媽去世了,爺爺奶奶去世了,自己的小學班主任、初中班主任、和你關系很好的同學去世了。
臨終決策權里面也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期望獲得臨終決策權,比如安樂死,有的人到最后會變成輕度植物人,時而清醒時而迷糊,于是就渴望安樂死。渴望安樂死的本質不是要去減少痛苦,而是要獲得一個決策權:我來決定我死亡的時間地點,我來決定在我精神世界里死亡和生存的邊界在哪里。
再比如遺囑。我是山東人,山東有那么幾年,孩子們為爭奪老人的房子、遺產打架的很多。山東衛視有金牌調解、法律調解等節目都在演孩子搶父母的遺產的事,別的省里的電視臺就沒有這么多。這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文化現象,就是在有孔孟文化的地方,大家對臨終決策權其實是非常恐懼、模糊的。
再比如遺體處理權。武漢疫情期間有很多因為新冠死掉的人,在死者生前的授權下,家屬就把死者的遺體獻出來進行新冠研究,這是非常利國利民的一件事,實際上也是死者通過獲得臨終決策權來獲得人民群眾的尊重焦慮癥吃什么藥好。
另一部分是未考慮。未考慮就是自主性被剝奪,就像我說的山東子女搶奪父母遺產的事,感情全部消耗掉,還要打官司,尊嚴、羞恥感好像都沒有辦法管理了。
死亡憂慮也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未知性,這就是應激,隨時都在死亡的籠罩或者恐嚇之下,尤其是在地震之后。武漢有半個月下雨下得非常厲害,朋友圈里在傳武漢變成巴厘島了,想去巴厘島不用去,來武漢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通過黑色幽默表現應激性。
另一部分是對死后的擔憂,這個屬于悲傷性反應。人本心理學里有一個游戲,讓來訪者寫自己的墓志銘。我也做過這個游戲,寫完自己的墓志銘之后非常有穿透性,有很多莫名的悲傷。這種莫名的悲傷來自寫了自己的墓志銘之后,我死后與我有關的活著的人看到墓志銘怎么想自己,對自己有什么樣的感覺,會不會被我的墓志銘感動,或者通過墓志銘可以真正了解我這個人的核心真諦。這是一件超級不確定的事,所以很多不被理解的、孤獨的悲傷性反應被死亡激發了。
人生遺憾同樣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將來的遺憾,這就是焦慮,所有的焦慮都是面向未來的;另一部分是對過去的遺憾。從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來講,防御未來的遺憾就是焦慮,防御過去的遺憾就是抑郁。
人的兩大核心情緒就是焦慮和抑郁,這兩個部分整合的好、流動的好、過渡的好、轉換的好,人的情緒管理能力就高。
死亡態度也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積極順其自然,擁有這種態度的人就會籌備死亡,隨時準備好去死。喬布斯有句話,我把自己的每一天都當最后一天去活,不留任何遺憾,這實際上就是每一天都在籌備死亡。
另一部分是消極回避。消極回避有三種典型表現:第一種叫全能,無所不能,士兵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時候就是這樣。
第二種叫退化,就是炮彈綜合癥。創傷治療里有一個詞叫炮彈綜合癥,一發炮彈落在戰士身邊,這發炮彈沒有傷到他,但是他瞬間就僵住了,像死尸一樣倒下去。他的身體絲毫沒受傷,但是他的精神被轟炸了。精神被轟炸這個詞是弗蘭克說的,他說到“二戰”時在集中營里,猶太人的感覺就是精神每天被轟炸,這實際上就是退化。
第三種叫共生,就是找一個人為死亡負責。比如,家屬被醫院下死亡通知書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求大夫:大夫救救他吧,求你了,多少錢都行。這是希望自己擁有大夫的能力來挽救家屬,實際上是和大夫共生,融為一體,哪怕獻出一切,花多少錢都行。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焦慮癥的隱性癥狀不要忽視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