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焦慮癥 > 焦慮癥
家長的焦慮真的會成就孩子嗎?
謝老師2022-10-11 18:32【 焦慮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其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中,把當前的教育稱為“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下,家長被“害怕
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其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中,把當前的教育稱為“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下,家長被“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所左右,形成了一種“攀比”之風:
別人家孩子學的,自己家孩子也要學,而且要學得更多,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戰神”,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結果是孩子的時間被各種培訓考級班占據,自由支配和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隨之而來是當下社會得焦慮癥、抑郁癥、拒學甚至自殺的孩子越來越多,這又引發了家長新的焦慮。
這種“軍備競賽”的教育模式其實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惡性競爭模式,但如果你勸一個家長放下焦慮,他們會有各種擔心:“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怎么辦?”“考不上大學,將來就業怎么辦?”……
那么,家長的焦慮該如何破解呢?
一、家長的焦慮真的會成就孩子嗎?
在希臘神話中,也有一位因為恐懼和焦慮而把孩子當“戰神”培養的“虎媽”,她就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在她的兒子阿克琉斯出生的時候,忒提斯得到預言:阿克琉斯將來會參加特洛伊戰爭而戰死沙場。
忒提斯愛子心切,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阿克琉斯成為刀槍不入,永遠不死的人,在忒提斯剛出生的時候她就每天將其倒提著浸入冥河,使其擁有不死身的體質。但因為被忒提斯握著阿克琉斯腳踝的部分沒有進入河中,所以就留下了一個“死穴”,最終阿克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因為被射中腳踝而死。
忒提斯將阿克琉斯倒提著浸入冥河
每日被浸入冥河的阿克琉斯所承受的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作為母親的忒提斯并不是不心疼,但她之所以能如此“狠心”,是被孩子“將來會戰死沙場”預言所激發的焦慮所驅使,但這種焦慮的轉移最終卻被證明是無效的,阿克琉斯還是承受了預言中的命運。
表面看來,預言似乎是不可破的,但反過來想,如果不是忒提斯在“預言”的驅使下如此焦慮,把孩子硬生生培養成了一個鐵甲戰士,他可能就不會被選中去參加特洛伊戰爭,那么阿克琉斯起碼就不會戰死。也許正是怕孩子會戰死的擔心導致了阿克琉斯戰死的命運。
心理學上有一個墨菲定律,就是“你越擔心什么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現實中,焦慮的家長們,也是被各種擔心綁架,“學習不好,成績不好,將來就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就會沒有出路……
在這些災難性想法的驅使下,不斷給孩子加壓,反而把孩子推向了精神崩潰,或產生了心理問題,結果,害怕孩子被社會淘汰的擔心真的應驗了。
即便是那些在競爭中勝出、考上大學的孩子,也會留下一個“阿克琉斯之踵”,比如,現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虛、沒有目標感、價值感的“空心病”現象,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在踏入社會后被一擊而敗。
所以父母的焦慮只會摧毀孩子,并不會成就孩子。
二、家長為什么會被卷入“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模式?
如果焦慮是于事無補的,那么家長為什么會那么容易被卷入“軍備競賽”模式,甚至連海洋女神都無法避免呢?
我們可以從榮格分析心理學角度做一下解讀,在榮格心理學中有“大母神/父神”的原型意象,正如每個原型都有兩面性一樣,“大母神/父神”除了具有養育性的一面,也具有吞噬性的一面,這種“吞噬性”往往起因于過度保護焦慮癥的表現。
如果一個家長過于焦慮,就會激發“大母神/父神”原型吞噬性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孩子的內在欲望占了上風,恨不得把孩子含在嘴里,握在手里,或者重新放回子宮,吞到肚子里,這樣的家長會對孩子嚴加管束、控制,不允許孩子違抗;或者像忒提斯一樣,“無情”地把孩子訓練成“鐵甲戰士”。
被負性“大母神/父神”占據的父母,是看不到孩子的,也不會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意志;否則,就會因為焦慮引發暴怒的情緒,這也是“大母神/父神”無情和毀滅性的一面。
比如,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讓人扼腕痛心的報道: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被老師請去談話,之后情緒失控,對孩子大打出手,結果導致孩子跳樓自殺。
我們不能指責這位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其深層次的出發點仍是為了孩子,但如果被負性大母神所占據,孩子不如意的表現就會引發內在的焦慮而產生暴怒的情緒,這時,愛成為了一種“傷害”。
當負性的一面顯現,“大母神/父神”養育、滋養、支持的一面就被壓抑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在感受,孩子的情感,父母都看不到了,孩子的個體性也被忽視了,孩子的內在活力、創造力得不到發展,孩子成為“父母的孩子”,而不是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意識的他/她自己。
這也是為什么父母的焦慮最終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本質原因,而“阿克琉斯之踵”代表的正是這樣一種與大地失鏈的創傷。
這個時候,孩子不得不通過焦慮癥、抑郁癥、拒學甚至自殺來喚起父母的重視,表達這種需要,這也是孩子內在想活出自己的一種抗爭。
三、如何成為具有滋養性、支持性的父母?
那么,父母如何避免被“負性大母神/父神”所占據,成為具有滋養性、支持性的父母呢?
01 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就像忒提斯是被“孩子未來會戰死疆場”這樣的預言魔咒所左右一樣,家長也要從“孩子現在不參加各種培訓,將來就會被社會淘汰”的災難性思維中跳脫出來,把教育目標從培養“鐵甲戰士”轉到“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上來。
就像片頭動畫片所示,孩子的眼睛只有被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點亮,讓孩子成為自己,才是教育的本質。
榮格心理學也把“成為完整的自己”,也就是“自性化”作為人格的發展目標,而孩子自性化的發展依賴于一個自由、愛和接納的環境。父母的功能更多的是提供一個養育的土壤,相信孩子自性的力量,讓孩子的自性在此扎根、成長,孩子的發展會從外驅變成內驅,這樣的發展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傳記電影《向極速出發》的男主角伯特·門羅生,就是這樣一個活出自我的例子。
他是摩托界的傳奇人物,從15歲接觸摩托車,他就將挑戰摩托車速度的世界記錄作為自己的追求,從此再未放棄夢想。
他一生屢破世界記錄,甚至在72歲高齡仍帶著他那輛已經四十多歲高齡、隨時會拋錨的破舊摩托,跨越半個地球從新西蘭到美國參加賽車比賽,并最終創造了陸地速度的世界記錄;而之后他又9次刷新陸地最快速度的世界記錄。
伯特之所以能夠堅持夢想,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就像他自己所言:“如果你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那你就只能過一種單調的生活。”而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霍普金斯說:“堅持自己的夢想,是我拍完此片后最大的感受。”
影片給我們的啟示,也正是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家長所要做的是保護孩子夢想的翅膀,而不是剪斷它。
02;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自我的成長依賴于對自己情緒和感受的確認,這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事情有對錯,但情緒沒有對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首先要落實到對孩子情緒的接納上,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是父母功能最重要的體現。一個看不到孩子的情緒,不接納孩子情緒的父母不是在真正地愛孩子。
滋養性的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會首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比如,孩子一不小心摔碎了一個杯子,焦慮的父母首先會責備孩子,而不是考慮孩子其實也受了驚嚇;而滋養性的父母會先安撫孩子的恐懼,之后會將之作為一次學習的機會,告訴他下次如何避免犯這樣的錯誤。
同樣,當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焦慮的父母會先責罵孩子一通,甚至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母親一樣,大打出手,而不會了解和傾聽孩子為什么會有這種表現,他遇到的困難是什么;而滋養性的父母會把孩子的不佳表現看成是孩子需要幫助的一種信號,會去主動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和他一起面對困難,度過難關。
在孩子經歷失敗的時候,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如意,焦慮的家長會對孩子批評教育、大發雷霆甚至打罵;而滋養性的父母會看到孩子本身就已經承受了很大的自責和壓力,他們會引導孩子看到考試是監測學習問題的方式,鼓勵孩子尋找原因,東山再起,這樣,孩子以后在人生中遇到挫折的時候就不會一蹶不振,驚慌失措,而會把失敗看成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必經過程。
更糟糕的情況是:一些家長不僅不會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還會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加到孩子身上,反過來讓孩子擔當起了“父母功能”。
比如,電影《春潮》中的母親,她會希望孩子處處理解她的不易,接納她的情緒,而當孩子稍微表達一下情緒的時候就會覺得孩子是“白眼狼”。這樣的孩子極其壓抑,因為她的情緒是沒有出口的,只能通過把煙頭摁到母親的餃子皮上表達自己的憤怒。
電影《春潮》海報|圖源:網絡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堅強后盾和情感的加油站,如果連家長都不理解他們,接納他們,幫助他們,他們還會相信誰呢?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孩子會自殺的原因,因為最親近的人甚至都沒有嘗試去給他們一個訴說的機會,他們只好用自殺做最后的抗爭。
03 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
焦慮的家長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用自己走過的路去設計孩子的人生。他們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安置到孩子身上,怕孩子走彎路;甚至有的全能家長恨不得把孩子一生的路都鋪好,只有這樣才覺得安心;還有一些“聰明”的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
他們的出發點是:我走過的路比孩子吃的“鹽”還多,我的想法比孩子更高明,他應該聽我的。
孩子在家長面前表達受挫后,往往不愿再和這樣“聰明”的家長交流,封鎖了自己的內心。而家長也很苦惱:我明明在幫孩子,孩子為什么不領情?
殊不知這種為孩子做規劃和否定孩子想法的做法,是在剝奪孩子成長和選擇的權力。
這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家長很有能力,孩子反而沒有作為。
這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性被剝奪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也通過這種讓自己失敗的方式在表達對父母控制的反抗。
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女配角齊明月和女主角李尖尖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齊明月的母親對齊明月從小就高壓管制,無論是穿衣、買東西、交朋友、甚至是填報高考志愿都要讓孩子聽自己的,這讓齊明月雖然從小成績優秀,但卻養成了自卑、懷疑自己、做事畏手畏腳的性格,而高考時故意填錯答題卡,是她想要宣誓自己的自主性向母親反抗的方式。
齊明月|《以家人之名》劇照
當然,這樣的方式在報復母親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相反,女主角李尖尖是在一個自由、寬松、接納的環境里長大,她的想法都會獲得家人的支持和肯定。因此,雖然她學習成績不好,但她從未因此感到自卑和否定自己,性格也開朗自信,敢愛敢恨,最終,無論是在事業還是個人感情上都有了一個很好的結局。
李尖尖|《以家人之名》劇照
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性,一方面又會對孩子有高期望值,當孩子無力實現他們的目標時,又會進一步貶低和否定孩子,這讓孩子極其無力,甚至抑郁。殊不知,剪掉孩子飛翔的翅膀的,恰恰是他們自己。
當父母的控制和孩子內在想成為自己的力量產生了沖突,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也就從相愛相生,變成了相恨相殺,特別是在青春期,這種沖突就更加激烈。
于是,現實中就會上演孩子與父母沖撞、逃家、拒學等叛逆行為,最極端的是孩子自殺或者產生弒父弒母的悲劇,2010年發生的華裔女孩雇兇殺害父母案,以及2019年北大學霸殺母案,背后都和父母的高控制和高期待有關。
真正“聰明”的家長在孩子面前懂得示弱,他們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即便覺得孩子的想法比較幼稚,有可能失敗,但仍會肯定其好的一面,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些參考,讓孩子在權衡后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會一棒子打死,一味否定。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的路最終要靠自己走出來,只有自己做出的選擇才能承擔真正的責任,孩子需要獲得的正是這樣一種自我選擇、自我承擔的能力。
04.和孩子一起成長
焦慮的背后是一種恐懼,而這種恐懼其實是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成為對孩子教育上的焦慮。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父母焦慮的“替罪羊”。
我們不能一味地譴責父母,父母和孩子常處于同一個困境中,他們也是需要被看到和需要幫助的人。
比如,一個內在情感沒有被接納的父母,是不可能去看到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需要的。電影《春潮》的主題也并不是要去譴責那個母親,而是要讓我們看到母女之間的感情羈絆,電影中母親和女兒以及外孫女都處于一種情感缺失的困境中,形成了愛恨交加的扭曲關系。
所以要真正跳出“軍備競賽”這個惡性循環,父母需要看到自己的內在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當父母能夠人格獨立,才會真正看到孩子,孩子也才有機會成為自己,也才能像劉瑜教授在演講的末尾所言:“只有每一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緩解焦慮情緒可以試試這6點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