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焦慮癥 > 焦慮癥
中年人的焦慮與危機,從在朋友圈消失開始
謝老師2022-01-04 18:32【 焦慮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距離2021年的到來,只剩最后五十多天了。就像2020年進入下半場那樣,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也陸續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進入35歲之后,再也沒法像年輕時那樣灑
距離2021年的到來,只剩最后五十多天了。
就像2020年進入下半場那樣,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也陸續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
進入35歲之后,再也沒法像年輕時那樣灑脫了,事業、家庭、財務、健康,樣樣都有狀況,樣樣都要操心。不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家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夾縫中求生存。
最近,有個熱門話題特別火:#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消失在朋友圈#。網友們紛紛評論,到處背后的辛酸真相:“越來越覺得自己渺小和不重要”
因為根本沒人關心你朋友圈寫的是什么
尤其是人到中年后,“沉默”就成為了社交常態。
筆者有一個特別交好的朋友,許久沒有他的消息,打開他的朋友圈,最新的一條還停留在年初,是轉發的新聞鏈接。
他并沒有設置“僅三天可見”,就是單純的空白,什么也沒有。發信息問他近況,他很快回復,最近很好,只是沒發朋友圈而已,而且沒什么理由,就是不想發。
小孩子才到處叫喊,中年人只會克制治療焦慮癥癥醫院。
踏踏實實上班,老老實實上繳工資,穿著一百多元的襯衣,用著老婆淘汰下來的手機。不再像年輕人那樣咋咋呼呼,閱盡千帆之后,漸漸懂得了沉默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撐著他們度過中年人筋疲力盡的生活歲月,因為表達的再多,最后還是得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
看著朋友圈里那一片片的歌舞升平、歲月靜好,默默點贊就夠了。
少女情懷總是詩,中年心事濃如酒。
進入中年,漲不上去的工資、望不到頭的房貸車貸、嗷嗷待哺的孩子、逐漸老去的父母。中年危機下,不發朋友圈的“沉默”真的算不了什么。
隱藏在“沉默”背后的中年危機
什么是“中年危機”?
美國心理學家奧特·賈克斯1965年在《國際心理學雜志》指出,產生中年危機的年齡范圍多數在40~50歲,在男性個體中較為常見。
然而,在現代社會諸多壓力的侵襲下,很多人30多歲就迎來了中年危機。
人到中年,往往因面臨衰老、壓力、婚姻、事業、子女等各種問題,生理上軀體發生改變,心理上產生心力交瘁,難以應對的低潮情緒。
他們在這段時間通常會感受到“中年危機”,在心理上產生衰老感、虛無感、分裂感、無力感、停滯感等壓力感受和恐慌、焦慮、抑郁、自卑、迷茫等情緒體驗,降低自我認同。
在中年危機的漩渦中無限循環,讓眾多中年人苦不堪言。
今年1月,馬云一句“未來每年將向社會輸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登上熱搜,這不就是變相告訴那些“慫、油、懶”的中年人這是裁員計劃嗎?
《脫口秀大會》中,呼蘭形象地描述“中年危機”鬼屋中的情形:一走進去燈火通明,全是格子間,所有鬼都掐著人中在加班。鍵盤聲,QQ信息聲,釘釘會議聲……而這一句“中年人面對生活就像在鬼屋里看到鬼,完全不像年輕人一樣四處逃散,而是一臉生無可戀地直面生活,因為跑不動,也跑不掉。”更是戳中了無數中年人最脆弱敏感的神經。
《親愛的自己》中,陳一鳴沖動裸辭,閑得無聊在家做飯打發時間卻被女朋友誤會劈腿,去找工作面試還處處碰壁。就因為身為80后,被面試官嫌棄太老,自己引以為傲的方案也被否定得一文不值。
跳樓機般的危機感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中年人的日常情緒。
中年以后,即使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也活得如同籠子里的困獸。
喬納森·勞赫在《你的幸福曲線》中提出,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線模型,即青年到中年期間幸福感逐漸下降,四五十歲時處于最低谷,然后再次上升。
35歲-65歲是人們幸福度最低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很多人面對中年危機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其實,中年危機是一段新的旅程,盡管令人痛苦,但它卻是一個新的開始,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
克服“中年危機”,從給自己足夠的底氣開始
網上看過一個視頻:5歲到90歲的人生難題。
視頻中采訪了從5歲到90歲中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問他們覺得自己現階段人生的難題是什么,然后再由下一個階段的人來解答他的疑問。
5歲的孩子問題是:我能不能不去上學?10歲的孩子回答:我都這么大了還在上學,看來沒辦法,我們就要上一輩子學。
10歲孩子的難題是:我是要上清華還是北大?15歲的姐姐忍不住笑他:你先考上初中再說吧。
20+的年輕人犯愁找不到對象,30歲的人覺得對于人生太迷茫,40歲的人想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能退休…… 一直到90歲,老爺爺說想念自己去世的老伴兒,忍不住潸然淚下。
人生的每個難題,當我們真的扛過去,回首會發現當時以為無法翻越的山丘,其實只是一個小土坡。不用跑,不用逃,中年危機不是困境。平衡好自己的各種角色,是我們到了這個年齡應該完成的功課。
究竟怎樣才能給自己足夠的底氣,支撐自己度過中年危機,勇敢地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呢?
最關鍵是就是重新認識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首先,對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評價,不倚老賣老,認為自己在經歷社會打磨后內心依然強大而無需心理療愈。
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實時更新自己的交際圈,多接觸年輕血液,與時俱進,避免因固步自封而導致孤獨。此外,培養適度的幽默感也能有效抵抗生活工作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
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體力上的退化是一定的,我們不能要求自己40歲還能像20歲那樣日夜顛倒,奮不顧身地打拼,當身體發出休息的警告信號時,放下手中的工作,讓疲憊的身體得到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人到中年,是時候給自己的身體備一份保障了,多一份保障,多一份安心,也多一份打拼生活的底氣。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什么是職場保密焦慮癥
下一篇:怎樣控制焦慮情緒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