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什么一吃到好吃的就停不下來?
謝老師2021-11-07 03: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為什么面對喜歡的食物,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為什么肥胖人群看起來更熱愛美食?貪吃是一種病嗎?你真的了解情緒性進食嗎?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今天的
為什么面對喜歡的食物,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為什么肥胖人群看起來更熱愛美食?
貪吃是一種病嗎?
你真的了解情緒性進食嗎?
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內容。
01、不可控制進食
不可控制進食(Uncontrolled eating)是指個體在面對美味食物時,失去進食控制的過度進食傾向,是由對于食物敏感性提高和控制能力下降等原因而引發的過度進食行為(Karlsson, Persson, Sj?str?m, & Sullivan, 2000)。
以往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往往會報告更多的不可控制進食行為(Vogels & Westerterp -Plantenga, 2007),而對于正常體重人群來說,其不可控制進食水平可以較好的預測其在日后的肥胖風險和過度能量攝入(Anschutz, Van, Mo, & Engels, 2009)。
為了更好理解不可控制進食行為,研究者們提出了外部進食理論用于解釋進食行為的心理機制:
外部進食理論(Theory of Externality)強調由于進食引起的享樂機制在肥胖和超重人群進食行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該理論認為,肥胖和超重個體常常忽略機體內部的生理信號,而更加傾向于加工外部食物信號,他們對于由生理需求所產生的饑餓信號并不敏感,其進食行為更多由外部食物線索所引發的進食渴望所決定(Schachter & Gross, 1968)。
Bruch(1961)在觀察肥胖人群的進食行為時,最早發現肥胖個體難以區分生理上的進食需求和心理上的進食渴望,但他并沒有提供足夠的實驗證據為這一現象提供支撐。Schachter 和 Gross(1968)接受了這一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超重和肥胖人群對于食物信號的感知特點。
研究發現,和正常體重人群相比,超重和肥胖人群對機體內部產生的饑餓或飽腹信號并不敏感,他們的進食行為往往會更多的受到包括嗅覺、味覺、視覺等外部食物信號的影響,強調了外部信號對超重和肥胖者進食行為的重要作用。
02、不可控制進食行為的神經機制相關研究
不可控制進食人群更容易忽略自身內部饑餓信號,過于注重外部食物線索,更難以抑制自身的進食沖動,在加工食物線索過程中大腦會表現出內感受性、獎賞和抑制相關腦區的活動變化。
針對不可控制進食的神經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基于任務反應的大腦活動,首先,在不可控制進食人群中,由眶額葉,腦島和腹內側前額葉等構成的大腦獎賞系統在加工食物線索時會表現出更高程度的激活水平(Del Parigi, Chen, Salbe, Reiman, & Tataranni, 2005;Eiler et al.,2012; Lee et al 2013)。
Del Parigi 等人的研究發現,在飽腹狀態時,肥胖者會比正常體重人群在食物刺激下表現出更高的腦島局部血液活動,并且腦島的局部血液活動水平與個體的不可控制進食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與正常體重人群相比,肥胖人群表現出更多不可控制進食的原因與其在飽腹狀態下依然表現出對于食物獎賞更高的敏感性有關。
腦島作為大腦獎賞系統的一部分也與個體的內感受性密切相關。Mata 等人(2015)通過可以有效激活腦島活動的風險決策任務,考察了腦島激活強度與個體內感受性和不可控制進食行為的關系,結果表明風險決策任務會比安全決策任務引發更多的腦島激活,而個體腦島激活程度越高,對于自身的內感受性就會越低并且會表現出更多不可控制進食行為。由此,研究者認為腦島激活程度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個體的內感受性輸入,導致其出現更多的不可控制進食行為,進而導致肥胖的產生。以上結果表明對于食物獎賞評估的提高和個體內感受性的混亂可能會影響個體對于外部食物線索的進食欲望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
不可控進食人群在表現出大腦獎賞系統相關腦區激活程度增加的同時,也會表現出抑制控制相關腦區的活動變化。已往研究發現在饑餓狀態下,肥胖個體在加工食物圖片刺激時會出現比非食物圖片更多的前扣帶回和腹內側前額葉的激活,并且前扣帶回的激活水平與個體日常不可控制進食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說明個體在面對食物線索過程中,抑制控制相關腦區的有效激活會影響個體對日常食物誘惑的抵御; (Martin et al,. 2009)。
Boyd(2015)從個體差異角度出發,直接比較不可控制進食水平對于個體加工食物過程中大腦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可控制進食水平高的個體對于外部食物線索更為敏感,抑制控制腦區活動的下降可能會使他們更加難以抑制自己的進食欲望。
總之,不可控制進食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窈窕淑女”,君子尚且好逑,何況是面對我們喜歡的食物呢?
不過,也要注意,“貪吃”嚴重了也可能是病,比如:神經性貪食癥( BulimiaNervosa , BN )是指難以克制的進食以及進食之后以后悔為特征的一種進食障礙,其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和不可抗拒的攝食欲望及暴食行為,病人有擔心發胖的恐懼心理,常采取引吐、導瀉、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發胖。
03、情緒性進食
心情不好去吃吃喝喝仿佛成了共識,情緒性進食是心理性進食的典型,然而你知道背后的心理學機制嗎?
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是指個體在體驗消極情緒狀態,包括低落、傷心、焦慮等時,會表現出的過度進食傾向(Karlsson et al., 2000)。情緒會影響人們對于食物的攝入,當個體面臨短時間段內的嚴重壓力時,會出現食欲下降從而減少自身的日常進食量,而當人們處于長期的壓力狀態時,身體會通過提升皮質醇,增加個體的進食量,進而導致肥胖(Torres & Nowson, 2007)。而持有情緒性進食傾向的人群更可能運用不良的進食方式(食用高脂肪,高糖或高卡路里的食物)排遣負性情緒(Elfhag & Rossner, 2005)。
Kaplan 夫婦(1957)最先提出身心理論用于解釋情緒性進食行為,他們的研究表明肥胖者比正常體重人群更容易在焦慮情緒狀態下產生過度進食行為,產生過度進食的原因在于進食可以幫助他們緩解消極情緒。
過度進食行為對消極情緒的緩解作用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生理角度而言,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會影響大腦神經遞質的合成,從而影響情緒狀態。另一方面,從心理角度而言,通過食物來安撫情緒困擾是一種習得性行為。換言之,當個體發現可以通過進食來有效緩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后,當其再次面臨不良情緒時,會更傾向于選擇通過進食解決當前情緒困擾。
行為上的不斷重復使這種情緒-食物反應連接越發穩固,這種連接的建立使得個體無法有效區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即饑餓感和消極情緒,導致其成為情緒性進食者。
Bruch(1961)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情緒狀態對過度進食行為的影響,其研究指出,由于情緒狀態引發的過度進食行為可能與錯誤的饑餓意識有關。個體對于饑餓的體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學習中獲得的,這種識別饑餓感的能力與早期童年經歷有關。當個體處于幼兒期時,其需求的滿足主要通過依靠母親向其提供食物來獲得,而母親對幼兒需求的敏感性決定著需求是否能夠被及時滿足。從本質上來說,幼年時對于食物需求滿足的經驗會影響個體區分饑餓(吃的欲望)和與食物匱乏無關的其他不適應信號(各種沖突和問題引發的情緒狀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一簫. 心理性進食行為的神經機制[D].西南大學,2018.
[2]尹倩蘭,劉偉志.神經性貪食癥的認知機制及認知行為治療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3):457-460,461. DOI:10.13342/j.cnki.cjhp.2017.03.038.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不敢拒絕他人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