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抑郁癥 > 抑郁癥
抑郁癥孩子的背后,往往有個“無辜”的大人
謝老師2021-07-09 11:49【 抑郁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今天熱搜上有一個問題:孩子被確診為抑郁癥后我很生氣罵了她一句有錯嗎?大概意思就是一位爸爸在談自己那看起來“不可理喻”的女兒,學習成績雖然好,但不愛
今天熱搜上有一個問題:
孩子被確診為抑郁癥后我很生氣罵了她一句有錯嗎?
大概意思就是一位爸爸在談自己那看起來“不可理喻”的女兒,學習成績雖然好,但不愛運動,照顧妹妹也不達標,稍微被批評兩句就發脾氣,后來被醫院查出了抑郁癥后,他覺得得病是因為女兒意志力太薄弱,而自己才是受害者,因為付出的都打了水漂。最后爸爸提出自己的期望,女兒要多體諒父親,早點好起來。
這位爸爸的疑問,字里行間透著一股“無辜”,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了,所有的筆墨都用來描述女兒的“不體諒”和父親的想法,而對女兒的病情和真實想法一帶而過。真的很想吐糟,要是我是他女兒,我早抑郁了!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先例,就在一個月前,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因為父母期待過高而患抑郁癥。
根據醫生的介紹,抑郁癥中的兒童患者和青少年患者的數量,在近年來呈現高發趨勢。而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們,并沒有重視起來。
也許是因為自身對抑郁癥的了解不多所以對孩子缺乏感同身受,覺得孩子小題大作,比如這位“無辜”的爸爸,也許是因為太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無形中給了孩子太多壓力,漠視了其他維度的成長,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兒童抑郁癥這個話題,都值得重視起來。
關于抑郁癥的“有色”眼鏡
在網絡上,隨便一搜抑郁癥,都不難發現各種論調,某心理研究機構總結了人們對于抑郁癥的幾種偏見如下:
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 “心理疾病不存在的,人家患癌癥的都沒你這么能bibi。”社會及外界對心理疾病偏見- “抑郁什么的,其實就是不夠堅強,忍忍不就好了?”外界的歧視- “別靠近ta,那人一言不合就輕生!”
大都無一例外的像這位父親一樣,對抑郁癥還沒有去深入了解,就先入為主有了自己的主觀判斷。
所以首先要搞明白,抑郁癥確實是小題大作嗎?真的不值得我們去同情嗎?
抑郁癥,簡單來講,就是心境的持續低落,感覺生命的活力被抽走,干什么都提不起勁頭兒來。可能在平常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抑郁癥患者好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好,因為他們全部的心理能量,都用來和自己做斗爭了。
根據心理學家表述,抑郁癥就好似體內產生了黑洞,能量都憑空消失了,新的能量產生又會在一瞬間消失殆盡抑郁癥重度。
聽起來匪夷所思是不是?這究竟有多痛苦?
今年年初,一位女孩在峨眉跳崖,在她的遺書里,第一句話就是“我得了一種病,叫抑郁癥”,她的老師曾經回憶到,說她經常“坐著發呆,一動不動,眼神空洞”。
雖然不至于所有的抑郁癥兒童都像這般極端,但是大多數的孩子每日感受到的都是精神的困倦,對人生的絕望和對外界的敵意。而且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曾經發布的報告稱,抑郁癥已經成為了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因為地區差異,抑郁癥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8%~12%。也就是說,大約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有可能患有抑郁癥。
那抑郁癥的成因是什么?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雖然抑郁癥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為成長于不良的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
這在大多數人看起來或許難以理解,但你要知道,所有的理解,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就像我們都知道,得了癌癥的患者要遭受化療,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會漸漸丟失自己的記憶,這究竟有多痛苦?我們沒法感同身受。
所以與其糾結于“理解”的層面,不如想想實際可行的辦法。
如何幫助抑郁癥的孩子
鑒于這位父親的表現是比較典型的應對方式,就以此為例,來談談如何幫助他的女兒。
首先,這位父親需要放下自己的過激行為。
這位父親對女兒做出的行為如下:
“罵女兒偷懶不運動”“女兒在屋里哭,把門砸了”“抱怨女兒不去照顧妹妹”通過這些行為,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受到的家庭支持是非常少的。什么是家庭支持?就是在自己家庭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足程度。顯然,這位父親并沒有給到,而且還非常過激。
根據調查研究,兒童生活中遭遇的負面事件是患抑郁癥的應激源。我們很難知道女兒遭遇了什么重大的負面事件,但孩子已經處于應激狀態了,就像一只受驚的小兔子,這時候又是“砸門”又是“謾罵”,對孩子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只會讓她遭受更大的驚嚇。
如果父親不知道自己具體能做些什么,但是至少,請先放下自己的過激行為。
其次,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抑郁癥,和成年人的抑郁癥有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兒童抑郁癥有較少的語言表達,更多的是一些隱匿的癥狀。其實也就告訴大人,千萬別太“自我”了,孩子們需要被“看見”。
而這位父親滿篇都在談自己的想法:
“讓女兒跑步,是為了她好”“向心理醫生告狀,害的自己被說教”“這個家遲早要被女兒拆散……我花了很多錢,為什么不能體諒我……”
相對應的,我大膽揣測一下女兒聽到這些話語時,心理的想法:
“每天精神疲憊,整個人都被耗干了,哪里還跑到動……”“跟爸媽是兩個世界的人,只有心理醫生可以理解我,傾訴一下好放松”“我壓抑了這么久,病情到今天才被發現,自己還沒來得及委屈就從天而降一口‘要拆家’的大鍋讓我背……”
唉,父不知女,女不知父,這莫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你希望孩子變好,難道不知道,這世界上能讓孩子前進的最大動力,莫過于愛?
孩子已經病成這樣了,這時候應該是父親向孩子前進,而不是反過來而行之。這位父親現在最迫切做的是放下“自我”,去和女兒聊一聊:
每一件在我看起來天經地義的事情,你是怎么想的?爸爸在這些事情上的處理方式,帶給了你怎么樣的感受?你希望接下來怎么做,需要爸爸的幫忙嗎?
事出反常必有妖。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曾經說過,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后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是在呼喚父母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泄。
通過和女兒的交流,可以幫助這位父親找到孩子表達背后隱藏的需求,需求清楚了,疾病的病因就找到了,才能有針對性的改善。
最后,就是接納女兒的內疚感和自己的羞恥感。
大多數抑郁癥兒童的現實是,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一提到抑郁癥都會有明顯的負面情緒。
大人會有“羞恥感”,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抑郁癥,這是一件多么丟臉的事情;相應地,孩子會有“內疚感”,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又給家人添麻煩了!
而“羞恥感”最容易讓人產生逃避傾向,因為這樣的情緒難以承受,所以他們會下意識的選擇相信是孩子意志力太薄弱了或者太矯情。從爸爸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女兒成績不錯,還承擔著一定的家務事,是個懂事的孩子。要知道,這種懂事的孩子一旦患上抑郁癥,可能內疚感會更嚴重。
所以父親可以告訴自己:抑郁癥就是心靈的“感冒”,很多人都會得,別人不說不代表不存在。女兒現在已經發現確診了,只需要配合醫生治療就行。
父親也最需要提點自己的女兒,適當的向“外”歸因:這是你沒法控制的事情,如同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保證一生順遂,我們的家庭環境也許或有不足,我們一起來改善。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這位父親立即就能去做的當下應對之策。也適用于所有家有抑郁癥兒童的不知所措的父母。
最后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旦發現孩子疑似抑郁癥,一定要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因為抑郁癥的診療與康復是很漫長的,甚至要服用精神類藥物,絕非這里三言兩語就能解決。只有專業受訓的心理醫生,可以幫助孩子實現最佳的療效。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孩子抑郁…
下一篇:如何擺脫抑郁癥思維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