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抑郁癥 > 抑郁癥
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偏差有哪些,又該如何處理?
謝老師2021-03-10 21:59【 抑郁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負能量思維有這樣一個精典的故事,兩個人在沙漠中行進,他們每個人身上只有一瓶水了,一個人在想:“真好,我還有一瓶水,我還有希望。”而另一個人卻想的是
負能量思維
有這樣一個精典的故事,兩個人在沙漠中行進,他們每個人身上只有一瓶水了,一個人在想:“真好,我還有一瓶水,我還有希望。”而另一個人卻想的是:“太糟糕了,我只有一瓶水了,我完蛋了。”
同樣一件事,有的人想到的是希望,而有的人想到的是絕望。
抑郁癥人,習慣了想絕望的事情。
思維的認知偏向
對于心理健康的人來說,這可能與性格和思維習慣有關,并且是可以通過思考來轉變想法的,但是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這種朝著消極的方面的思考,確實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他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想到事物最客觀,最真實,最悲觀的方面。
這是因為抑郁癥人群發生了:一致性認知偏向
(mood-congruent bias)。
心境一致性認知偏向,指的是抑郁病人的自我負面情緒認知加工。簡稱認知偏向。
其實通俗的講,就是對負面信息的過度關注。
抑郁癥患者,這種總是選擇性的接受負面信息,和把接受到的各種信息都“認知加工”成負面信息的特點,是維持他們抑郁的心境狀態的重要原因。反過來說,正常人如果有類似的認知偏向,也會增加抑郁發作的易感性(vulnerability)。
科學家進行了大量行為學、電生理學以及腦成像學的研究,發現該認知偏向主要包括知覺偏向、注意偏向、記憶偏向以及解釋偏向。
下面就讓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這幾種認知偏向。
第一種,注意偏向產后抑郁癥有什么表現癥狀。
當抑郁癥病人在面對大量的信息,并且可以有自主選擇權的情況下,他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負性刺激上,而對正性刺激注意減少。他們會選擇與其心境一致的負性刺激進行互動,而過濾掉正性信息。
舉個例子,當醫生在幫他分析病情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總會集中在疾病的危害上面,而“只要你配合治療,我們一定會戰勝病魔”、“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和正常人一樣”這些話剛從左耳進,就已經從右耳溜出去了。
第二種,控制偏向。
抑郁癥患者,習慣了自我封閉、自我保護。
在每個人的思維中,大家的潛意識里,都會認為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我們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在意時,我們就會感到失落。但是正常人會接納這一點,而抑郁癥人,則完全不能接納別人不尊重、不在意自己。
其他人應該保持對自己的尊重。
潛意識里,其實充滿了對愛的渴望,而基于這種渴望,則形成了對別人給予自己愛的強烈控制欲。而當別人對自己不友好、不理解、不包容、不支持的時候,基于強烈的愛的需求,而形成的控制欲,就發揮了作用。
潛意識里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我想控制你、支配你。但是我控制不了你,我只能控制我自己、如何能體現我對自己的控制力、支配力呢?傷害自己就成了證明自己價值的完美手段。
第三種,知覺偏向。
抑郁癥人群的知覺偏向的表現是:對負性刺激尤其是悲傷刺激有更好、更準確的知覺加工。而對正性刺激則呈現相反的模式。
與第一種注意偏向不同,知覺偏向的意思是,當他們沒有選擇,必須接受各種信息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夠把接受到的信息,在自己的頭腦中加工處理成更加消極的樣子。
科學家們做過一個實驗,邀請一些抑郁癥患者,請他們看一些有各種面孔表情的圖片。實驗發現,他們更傾向于將中性面孔解讀為悲傷面孔,將愉快面孔解讀為中性面孔。他們還對憤怒的面孔有過度反應。
所以當人們對抑郁癥患者,表現出輕微的不耐煩,或者憤怒的時,這些表現已經在抑郁癥患者眼中被無限的放大了。
這就是郁郁癥患者們為什么總是敏感、抑郁的原因。
這種偏向悲傷情緒的面孔知覺,甚至會一直持續到病癥的恢復期,導致未來抑郁癥復發的風險大大增加。這無疑給抑郁癥的治療加大的難度。
參考來源:
Bourke,Douglas, & Porter,2010; Elliott, Zahn, Deakin, & Anderson, 2011;Gollan, Pane, McCloskey,& Coccaro, 2008。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與抑郁癥抗爭的BDSM小世界
下一篇:如何與抑郁癥朋友相處聊天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