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職場心理 > 職場心理
疫情下求職行動力提升和職場適應
謝老師2023-05-18 02:30【 職場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6月30日,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聯合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留學生辦公室,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心理講座,主題為“疫情下求職行動力提升和職場適應
6月30日,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聯合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留學生辦公室,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心理講座,主題為“疫情下求職行動力提升和職場適應”。在近一小時的講座中,主講人莊明科老師通過講座和問答,引導我們在疫情下學會適應新的生活學習方式,以及從內在激發求職動力,培養生涯的適應力。
莊老師首先總體介紹了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乃至人生中我們應具備的兩種元能力,它們分別是適應力和認同力。
I. 適應力:適應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能力
例如對留學生而言,來到中國留學需要一種跨文化的適應力。同樣的,進入職場、應對疫情下的新常態也需要我們具備這種適應能力。
莊老師表示,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與其坐等事情呈現出明確的方向,再去行動,不如使用“爬山算法”,在紛雜的變化中提高適應力,行動起來。
爬山算法
世界這么大,如何一下子找到自己的“最高峰”呢?做好人生規劃,一步一步去實現,比如畢業之后先結婚,再努力下去做好工作……這樣的模式可能使你這一生,就在你所在的小區附近“轉悠”。
“爬山算法”可以這么理解。當你隨機出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時候,先找到方圓5公里的最高山峰,然后不顧一切登上去,再去眺望,找到下一個方圓5公里的最高峰。以此類推,不斷尋找,最終就能找到世界最高峰。
它現實指導意義是,無論你的人生遭遇了怎樣的變化,不要糾結,要立刻在你周圍展開最大的努力、最強有力的行動。努力去找到一個最高峰。在疫情中,我們應適應各種變化,盡自己所能找到一個努力的目標,避免停滯不前。
II. 認同力:認識內在發展方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行動力
認同力帶領我們傾聽內在需求,明確發展方向,從而提高我們的行動力。我們應培養認同力,認識自我,找到人生航行中的羅盤。莊老師分別從認識自我、彰顯自我、發展自我、察覺自我和管理自我等五個方面幫助我們提高自我的認同力,從而提升工作和生活中的行動力。
1、;認識自我
l;臨界思維臨界思維是通過假設生命中只剩下特定的時間,為生命設置界限。這種思維模式能夠幫助我們察覺內在的真實需求。
l;例外思維例外思維指導我們通過回憶過去的經歷來認識自我。回憶過去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充實的事情,進一步明確內心。
l;奇跡思維奇跡思維幫助我們面向未來,通過展望未來的理想生活指引我們書寫自己的人生職場心理學忠誠。
l;實驗思維實驗思維鼓勵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比較和權衡的機會,探索出與周圍環境最和諧的生活方式。
圖1 認識自我的四種思維模式
2、;彰顯自我
在生命中,共有八個領域需要得到我們的平衡和照顧。它們分別是:
●;自然環境
●;事業
●;金錢
●;健康
●;朋友和家人
●;另一重要人物/戀愛
●;消遣和娛樂
●;個人成長
我們應當評估這八個方面的重要程度。盡管每個人的生活重心不同,導致這八個維度的重要程度有所差別,然而我們應將各部分之間的差別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從而活出豐富的人生,更好的彰顯自我。
3、;發展自我
莊老師向大家介紹了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概念,分別是關注圈和影響圈。
圖2 關注圈和影響圈
關注圈:例如天氣、工資、疫情等客觀存在的因素。影響圈:可以對關注圈因素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我們習慣將注意力放在關注圈中的因素上,而忽視影響圈,導致自身影響力的萎縮。一旦我們學會關注影響圈中的因素,讓自身的影響力得到提升,關注圈中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中國有句古話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便是做影響圈里的事,提高自身能力,那么“齊家、治國和平天下”這些“關注圈”的事情便會水到渠成。因此,莊老師建議我們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即“影響力”。這點放在疫情的背景下,我們應注重知識和素養積累,加強自我管理,取得長足的進步。
4、;覺察自我
l;覺察生命中的默認選項
覺察自我可以通過覺察生命中的默認選項達成。所謂“生命中的默認選項”是指我們下意識選擇去做的事情。比如當人們閑下來時,有人會選擇玩手機,有人則會選擇看書。一些活動能夠給我們帶來即時的快感,我們因此將它們設置成了默認選項。但是這些默認選項有時并不會給我們帶來持續的積極感受。例如玩游戲贏了很開心,和讀書相比,我們的即時快感得到了滿足。然而游戲輸了會帶來負面情緒,使我們的情緒經歷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覺察默認選項,判斷它的利弊,并且有意識的進行調整,做出讓自己最舒服的選擇。
l;關注思維模式
莊老師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模式V.S. 以解決為導向的思維模式。我們應注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關注未來,聚焦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行動力。
5、;管理自我
莊老師從三面方面闡述了自我管理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健康管理、積極心態與持續學習(具體可參見“留學北大”6月30日的雙語推送)。本期推送中再次為大家梳理內容框架。同時,對這部分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在“嗶哩嗶哩動畫”網站上搜索莊老師的相關講解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6188781/
接下來,莊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生涯發展的理論之一的“自我效能”與心理學中的“蔡格尼克效應”,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行動帶來大改變”。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與成就行為是相互促進的。通過下述三種方式可以增強自我效能。
1、行為的成敗經驗這是學習者的親身經驗,對效能影響是最大的。成功的經驗會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敗的經驗會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定的自我效能感,這種效能感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情境中去。
2、替代性經驗這是學習者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它對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響。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會增強自我效能,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看到與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敗,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也不會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3、言語說服這是試圖憑借說服性的建議、勸告。解釋和自我引導,來改變人們自我效能感的一種方法,由于使用簡便它成為一種極為常用的方法。然而,人們對說服者的意見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說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為轉移。此外,如果言語說服與個人的直接經驗不一致,也不大可能產生說服效果。
莊老師表示,我們可以通過做成一些“小事”,并且通過在社會中獲取必要的支持,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我們的行動力。
蔡格尼克效應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扣人心弦之處結束的電視劇,會讓觀眾們更期待下一集。這個效應指通過后續吸引力,令人完成驅動力的記憶效應。一旦任務開始,我們就會產生內在的緊張感,從而產生內在的動力驅使,完成所有的事情。
同樣,莊老師指出在找工作時,應勇敢邁出第一步,從小行動開始,利用蔡格尼克效應幫助我們完成剩下的事項,提高我們的行動力。
最后,莊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些找工作中用來實際操練的干貨。
1、;關注我們的動力和能力
圖3;關注我們的動力和能力
在找工作中有兩方面的因素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一是能力的匹配度,即我們的專業技能是否能夠滿足雇主的要求。二是動力的滿足,即雇主為我們提供的薪酬、福利等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因此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自身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且對雇主給出的條件有所評判,從而幫助我們進行職業選擇。
2、;提高我們的求職行動力
圖4 提高我們的求職行動力
面試前:關注自身的能力和動力,例如圍繞能力進行清晰的闡釋。
面試中:保持專注,把握問題的核心;回答真誠。
面試后:總結面試表現,吸取面試經驗。必要的話可以獲取面試官的聯系方式,繼續虛心請教。
莊老師接著為大家總結了面試的十大問題,這些問題從責任心、性格特點、價值觀等各個角度對面試人員進行考核,值得大家留心準備。建議大家準備不同版本、不同長度以及針對不同目的的自我介紹。
圖5 提高我們的求職行動力
3、用STAR法進行模擬面試
下圖反映了STAR面試法的內容。在講述一個事件時,先從環境開始,描述你身處的環境: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以及什么背景。第二點是描述你需要完成的任務:這是一項什么任務、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以及完成任務的其它要求。第三點是闡釋完成任務的路徑:具體做了什么、使用了什么工具以及克服了什么困難。最后一點是描述你取得的最終結果:獲得了什么成就、得到了什么認知以及量化你所取得的成果。
圖6 STAR面試法則
莊老師指出,STAR面試法作為一種講好故事的方法,同樣適用于我們職業生涯發展的方方面面。它幫助我們用生動和準確的語言講好自己的人生故事,從而呈現和凸顯我們的能力。莊老師建議大家整理出三大人生事件,用STAR方法進行講述,這可以幫助我們明晰自身特長,加強自我認識。
4、走出我們的舒適區
莊老師認為一個人應走出舒適區,學會調整心態,在挑戰中學習,把逆境當作磨刀石,在將來遇到類似情況時做到淡然處之。走出舒適區的時候,我們需要循序漸進地開展工作,逐漸加大難度,避免落入“恐慌區”。如果上級交代的工作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應加強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
圖7 走出舒適區
5、提高我們的自控力
莊老師指出自我控制的背后是我們如何理解自己。例如,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就是缺乏條理的人,那么反映在行為上,我們的做事就會相應的沒有章法。因此,莊老師建議大家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在,加強自我控制力。
6、;刻意練習和生涯發展
圖8 刻意練習和生涯發展
刻意練習和生涯發展告訴我們,在某個領域要想取得成就,需要經歷“有反饋且自身不斷提升”的一萬個小時。這個時候有一個好的導師尤為重要。在職業發展中,應遵循三F原則——專注于某個領域、接受外部的反饋以及不斷糾正提高。要成為一個領域的杰出人物,要經歷如下階段:首先要對該領域產生興趣——保持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
講座的最后,莊老師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為大家明晰職業生涯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1、如何通過一個人喜歡的運動去判斷這個人的性格特點?
莊老師:這個問題沒有特別確定的答案。但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喜歡的運動進行適當的推論,例如喜歡競技類運動的人可能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在面試中,面試官也有可能會通過我們的運動喜好對我們的性格特點做出聯想。
2、在北大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導師?
莊老師:首先導師應該具備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閱歷,其次應有幫助他人的意愿。公司中的老員工也可以成為我們的人生導師。
3、如何確定未來的職業?
莊老師:應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你是什么樣的人,你的興趣、價值觀和能力。例如,你是以職業為重還是家庭為重的人,是研究型、藝術型還是助人型的人(可參見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和“學職平臺”上的測評工具)。二是通過實習了解外部的職業動態,或求助職業平臺,請教相關領域的有經驗人士。
4、如何調整求職過程中被拒絕或者沒有回音導致的負面情緒?
莊老師:首先,被拒絕很正常的現象,產生負面情緒也是正常的事情。建議大家加強與求職團隊之間的交流,排解情緒。另外,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求職過程中,放在能力提升上,而不是一味地關注結果。
5、如何在職場中判斷反饋的價值,獲得客觀明確的反饋?
莊老師:進行多角度評估。問領導和同事,積累足夠的反饋,自己再進行對比斟酌。除了從他人那里得到口頭反饋,也可以通過觀察周圍的人,判斷哪些行為在職場中可取,哪些則相反。最后,多詢問積極的反饋,增強職業生涯的信心。
6、如何利用好大學四年?
莊老師:一方面要記住享受過程,另一方面要思考畢業后的理想生活。對留學生同學來說,應在北大培養自己作為在華留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學習中國文化中最具底蘊的精華,將來為促進文化互鑒、服務自己的祖國做出貢獻。
7、如何在無所事事、或者懶散的時候說服自己做有意義的事情?
莊老師:人很難被意義驅使,而是被有意義的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感受驅動。因此建議大家著手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多加嘗試,慢慢體驗和摸索。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職場心理學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學生到職場的轉變心得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