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焦慮癥 > 焦慮癥
焦慮情緒來襲,我該如何放過“想太多”的自己
謝老師2023-06-15 12:53【 焦慮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很多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件小事、一段形容,都會成為我們心中抹不去的小疙瘩,放在心里反復琢磨——“別人心中的我,就是這樣的嗎?”琢磨透了自然豁然開
很多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件小事、一段形容,都會成為我們心中抹不去的小疙瘩,放在心里反復琢磨——“別人心中的我,就是這樣的嗎?”琢磨透了自然豁然開朗,砂礫也磨成了珍珠;可如果一直想不通,就像走進“死胡同”,怎么也出不來,焦慮情緒可能也就隨之而來了。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和這樣的情緒共處呢?今天,巖心為你解憂。
突破臨界值的焦慮 | Pixabay
從你的來信當中,巖心能感覺得出來,你是一位思維很清晰,情感很敏銳也很有探究精神的人。對于別人的情緒、看法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感知,并在心里默想、反思自己是否有哪些不足。同時,你也愿意去獲得新的知識,并積極地思考。這樣的個性,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它讓你能感知到比別人更復雜、更多的情感,能更好地和別人共情;同樣,對文藝作品,你也總是能夠擁有獨屬于你自己的解讀,也往往能夠走進別人很難達到的境界,讀懂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但同樣是在你的來信中,巖心也發現,這樣的特點給你帶來了一些困擾。
首先,在與人交往方面,它可能會讓你感覺更加拘束,反復思考別人的一些話是不是有弦外之音,是不是對自己不滿的一種表達。如果這樣的時刻多了,我們可能就更不容易向別人敞開自己的內心,也更難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
其次,對于你自身而言,它可能會讓你對自己更加苛刻。總是思索“我這樣做到底是不是對的”,看到一個名詞總會想“我是不是書里說的這種人”……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是壞事,但苛待自己,會讓生活變成一個套子,然后越來越感覺喘不過氣。
所以,巖心想對你說,如果想要讓生活更加輕松的話,我們應該拒做“套中人”。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效應——“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它說的是人往往會對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是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普及,以至于“放之四海而皆準”。(巴納姆,一位很有名的馬戲團經理人,這個效應之所以以他命名,可能是因為他本人在經營馬戲團的時候就曾做過人們口中的“江湖騙子”)
想想看,我們以前做過的那些“星座性格測試”,是不是都非常符合我們自身?這就是巴納姆效應最貼切的例子。在研究當中,還可以發現,分析的權威性會讓人更相信這些“虛無縹緲”的描述。
誰不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呢?|; 新浪星座
當然,這里并不是說我們出品的心理學科普文章是“招搖撞騙”(事實上你所說的“有利比較(對比)”是道德脫離的其中一種機制,這方面的心理知識也確實很有意思),而是知識的獲取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總拿著心理學的“錘子”,進而看誰都像“釘子”。無論是在騙人的“馬戲團”;還是權威人士面前,我們都可以選擇不要做那個盲目跟從的觀眾。因為——你是自己,而不是理論中一個被標記為“subject”的代號,相信你才是最了解你自己的人朋友焦慮癥。
對每個人而言,剖析自己是我們都要用一生完成的重要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自己?巖心想要跟你分享三個小技巧。
01、關注生活本身
他人眼里的那個“我”很重要,但不會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我們每天都在和不同身份、不同關系的人交流,可以說每個“我”都是在交流當中慢慢建立的。因而,在別人眼中的那個“我”確實很重要。但是當思索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子已經讓生活變得苦澀的時候,或許更應該把重心放到當下,去關注每一天是不是過得愉快和輕松。至于別人的話——Let it go!
02、悅納自己
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讓生活變得更輕松的法寶。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其實都像硬幣,有著正反兩面。可是任何一個硬幣不能脫離其反面而獨自存在,正如沒有人能夠脫離所有的弱點只剩下優秀的部分。在這當中,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的那部分,其實是非常勇敢的行為!但無論是想要改正還是正視不足,我們都要更好地將“好的自己”和“壞的自己”融為一體。要知道,“我”永遠都不會是那個完美的“我”,那么即便現下我有一些“陰面”,又何必對自己那么嚴苛呢?
悅納自己的每一個面 | Pixabay
03、敢于傾訴
敢于說出自己的疑惑,或許是“破冰”的重要一步。
你的信中也提到,父母、他人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行為,你擔心會影響到你。在這里巖心想對你說的是,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和父母敞開心扉的機會。在相處的時候,偶爾談一談你們覺得對方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之后再慢慢地“優化”,說不定之后你會發現,你們都在越來越好。
主創們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無傷大雅,那就堅持你所認為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兒童分離性焦慮癥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