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抑郁癥 > 抑郁癥

              跨越抑郁的橋梁:從“我應該”到“我想要”

              謝老師2021-11-18 08:30【 抑郁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作為一個咨詢師,我也經常陷入抑郁狀態:躺在床上一整天,什么都不想做,抗拒回微信,又因為什么都沒做而超級自我否定。家人有時會說我懶,好朋友說是你太累

              作為一個咨詢師,我也經常陷入抑郁狀態:躺在床上一整天,什么都不想做,抗拒回微信,又因為什么都沒做而超級自我否定。家人有時會說我懶,好朋友說是你太累了,咨詢師同行問我,你躺著不動的時候,感覺自己像什么?

              我想了想,“就像一只瘌蛤蟆”,它覺得自己應該跳起來,但是身體實在不想起來了。我突然意識到,這個狀態里的我,是理性的自我要求和想放松的身心需求在劇烈地打架。

              如果把一個人看成一輛車,這輛車總是往“應該的”方向開,沒有想做、愛做的事給油箱加加油,油箱的油就會越來越少,即使猛踩油門,車也很難往前走了。你的生活被“應該做的事”填滿了嗎?電影《綠皮書》里的黑人音樂家唐,生活在種族歧視仍舊嚴重的60年代,每次用程式化的微笑來結束給上層白人觀眾的演奏,假笑笑得讓人心痛。他在聚光燈下掩飾著憤怒與悲傷,只有在大雨滂潑的黑夜里的在街邊怒吼出:”我到底是誰?”微笑抑郁癥跟這有類似的地方:在“應該”笑的時候笑,只讓脆弱躲在沒人會看見的角落。

              抑郁癥神經,抑郁癥癥測試題,復發性抑郁癥:跨越抑郁的橋梁:從“我應該”到“我想要”

              那些應該做的事:

              應該做的事常常和別人的期待有關,最難辦的是這個“別人”常常就住在我們自己心里。從小到大,我們會內化很多規則,比如出人頭地,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我們常常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為了滿足社會期待和主流眼光而做的妥協。

              我聽過有很多同學跟我說:我不敢不優秀,因為我父母做慣了“別人家的父母”,他們接受不了我不優秀;也有同學說:我現在混成這樣,沒有辦法跟過去的同學聯系,因為我不再是那個被大家仰慕的對象……

              這些自我設限的聲音、內化后的期待,形成一張“應該”之網,將人束縛在一條單行線上,人只是自動化地堅持行走,由內而外的生活熱情被壓抑掉了。如何看清什么是自己由衷想要的?

              現在請想象一下,假設所有你取得的成就都將是匿名的,你對該成就的重視是否會發生變化?

              舉了例子來說,假設你正打算繼續深造,那么請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機會繼續你的學業,但是你不能告訴任何人你獲得了這個學位,你是否還想去完成這件事情?或者要是你的父母永遠都不知道你繼續接受教育,你是否還那么重視這件事?

              你還可以找一面鏡子,利用鏡子做自我對話:假設沒有人會知道,事情只是在你和鏡子中的你之間發生。你想成為什么樣子?假設沒有人會知道,不會有任何喝彩聲,沒有人會對你的選擇做出評判。這里只有你和自己的對話。你真正想在人生中得到什么?”

              建議你真的花一些時間去做這些練習,這能幫助你了解放下外界評判之后,自己真正在乎什么。“我應該”和“我想要”一定矛盾嗎?

              在我們應該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情中,很可能是有交集的。只不過“我應該”的側重點在“應該”,“我想要”的側重點在于“我”。如果只盯著“應該”這個層面,即便事情本來也是你想做的事,但因為太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而喪失了本來投入其中可能有的活力和快樂。因為對于特別在意別人眼光的人來說,生活會像是表演,即使成功了也會覺得只是扮演的那個人成功了,自己離真實的喜悅總會隔著一層。而強掉“我想要”并不意味著一味地去抗拒應該做的事,而是把自己重新作為生活的主人公去看待,是“你”選擇去做什么,而不是沒有選擇的去成為什么。

              從 “我應該”到“我想要”,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能要承受暫時沒去做某些事情而引發的”羞恥感”,還可能面對一時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恐慌感。但是一旦能跟自己內心真正在乎的東西再次鏈接,你的內心能量會再次流動起來,內心一定會有更多光芒散發出來,到那時跨越抑郁將不是你的目標,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才是。

              很贊哦! (人閱讀)

              文章評論

              您對本文有什么想法?說點什么吧
              • 全部評論(0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站點信息

              • 網站名稱幸福心理網
              • 建站時間:2011-11-11
              • 文章統計:共6053 篇
              • 文章閱讀:共563524次閱讀
              • 統計數據百度統計
              • 微信公眾號: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p id="dhddf"><mark id="dhddf"></mark></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mark></ruby>

                    <ruby id="dhddf"></ruby>
                    <del id="dhddf"></del> <ruby id="dhddf"><b id="dhddf"></b></ruby>
                          <big id="dhddf"><ruby id="dhddf"></ruby></big>
                          <pre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re><p id="dhddf"></p><p id="dhddf"><mark id="dhddf"><progress id="dhddf"></progress></mark></p>

                            <p id="dhddf"></p>

                          <ruby id="dhddf"><mark id="dhddf"><thead id="dhddf"></thead></mark></ruby>
                            <output id="dhddf"></output>
                          www.gaoav.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