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抑郁癥 > 抑郁癥
抑郁了,我需要休學和辭職嗎?
謝老師2023-03-17 07:28【 抑郁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在抑郁研究所的社群和所長任有病的B站視頻留言里,很多人都有想過休學或辭職,無論是壓力過大想逃避也好,還是單純地不想和人產生連接關系也好,休學/辭職,
在抑郁研究所的社群和所長任有病的B站視頻留言里,很多人都有想過休學或辭職,無論是壓力過大想逃避也好,還是單純地不想和人產生連接關系也好,休學/辭職,已經成為了我們面對困難出現的一種本能選擇。
不僅僅是抑郁癥病友會出現這種想法, 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很多健康人群也面臨著學業和工作的危機,但這種外在的環境因素,無疑對本身敏感脆弱的抑郁癥病友更更容易產生影響。
丨所長任有病B站病友留言
休學/辭職雖簡單,但這種幾乎本能性的想法不僅耽誤了我們本來正常的人生軌跡,更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病情的好轉。
是否休學/辭職,首先應該從我們自身的病情考慮,疾病的嚴重程度是最重要的判定因素。一切拋開嚴重程度談休學/辭職的言論,都是對病情、對自己、對未來不負責任的表現。
一般來講,可以從兩種疾病狀態來判斷休學/辭職在現階段是否合適:
如果是輕中度抑郁,此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比如失眠或嗜睡的睡眠障礙、身體疲憊缺乏精力、腸胃不適、頭暈頭痛等常見的軀體化反應。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偶爾放松一下,遠離學業或者工作的壓力,比如給自己放一個小假休息一段時間。但這個時間一般不能超過三個月,如果超過三個月甚至到半年之久,那就不是一個短暫的放松,而是在逃避。
如果是在重度抑郁的情況下,是沒辦法繼續完成正常的學業和工作的,尤其是已經出現了一些類似木僵(身體僵住不能動)、妄想、幻覺的時候,不僅無法完成正常的學業和工作,甚至還會出現一些自傷、傷人的危險觀念及想法。
所以一旦確診是重度抑郁,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告訴家人,讓Ta們幫自己做好保護,或直接進行住院治療,控制住病情確保不會進一步惡化抑郁癥治療費用。
丨所長任有病B站病友留言
*文末有輕中度抑郁癥評定標準及權威的醫用抑郁自評量表,需要的話可以自取~
很多病友都陷入過一個誤區:“休學/辭職了,抑郁癥就好了”。很顯然這樣絕對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抑郁癥的發病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如果恰好是因為學業或職業導致的抑郁,那么休學/辭職有可能讓病情因此得到緩解。
丨職場導致的抑郁,辭職可以解決
還有許多病友則剛好相反,Ta們抑郁之后,更加需要保持正常的社交行為,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康復方法。
有一位病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抑郁后退學的經歷,“更加封閉”的環境和強烈的“戒斷反應”非常不利于病情好轉。
丨如果不是無法堅持,請別輕言放棄
很多病友經常想休學/辭職,是因為本身還處在抑郁的狀態中,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作為健康人類的社會屬性已經被抑郁癥完全剝奪了。
人類天生是具有社交互動需求的,這份從嬰幼兒時期就刻在骨子里的社交渴望,會在我們成年后,繼續促使我們進行正常的社交行為來確保心理健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很多諸如被理解、被照顧、被關懷的感覺,這些體驗越多,越有利于保證心理健康,對病友來說,就會越有利于康復。
但如果我們總是自我封閉,因為抑郁癥而長期休學或辭職,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愿意和Ta人交流、溝通,進而失去認同感和成就感。因為長期不上學或不上班,會讓我們在潛意識里把自己的現狀看成是羞恥、失敗和無助的象征。
正常的工作和學習過程,其實是讓我們在不斷進行心理復健活動。它就像一個水池,抑郁癥不斷地從這個水池中抽水,想抽干我們的能量,人與人之間產生互動的時候,例如社交和學習時,還有被理解、被關懷、被支持的感覺,相當于在給我們補充能量, 如果把補充能量的“進水口”堵住了,當然不利于病情的長期康復。
我們每天把自己關在小黑屋里面,其實自己就成了一個黑狗的培養皿,越封閉自己,黑狗的力量就越強大,讓我們不能回歸正常的社會中,產生“我現在就是很差”,“我就是不如別人”,所以“才不能上學,不能工作”這類想法。時間久了,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中,更難去擺脫之前想休學和辭職的狀態。
抑郁研究所社群的病友們經常說,因為不愿意跟人打交道,所以研究生畢業之后就決定去做保安,或者保潔。也有病友說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因為不擅長跟領導打交道,所以只能辭職,決定去做墳場的守夜人,或者美院裸模,這種不用說話的工作。
當然我們職業的選擇是自由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但我們要清楚地了解到底是自己跟從內心做的決定,還是被抑郁的思維支配去做的。如果選擇這個職業是為了逃避,或者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很舒服,那么這些都是抑郁思維所主導下做的決定,一旦按照這個決定去做了,其實就是讓抑郁癥得逞。
在錯誤的認知指導下,只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因為我們正處在這樣一種由抑郁標簽所導向的狀態,前提是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患者”,表面看起來是學業和職業的問題,其實是抑郁思維主導的狀態造成了自卑。讓我們覺得:“我這個也做不好,那個也做不好,我就是個廢物。”
這是一個自我批評的過程,我們自我批評的聲音越嘈雜、越強烈的時候,我們就越會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到最后連現在本可以繼續的學業/職業都想放棄。
所以我們要面對的其實從來不是到底休不休學,辭不辭職,而是面對抑郁所帶來的自我批評的過程。
一旦我們開始進行自我批評,覺得“我不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替換掉這個聲音,告訴自己:“我已經在盡我最大的努力做這件事情”;“我今天雖然做的不夠好,但是明天還可以繼續努力,未來可以學習很多技能”。
很多病友在社群內都討論過:“都怪抑郁癥,我都沒有辦法和領導好好打交道。”“都怪抑郁癥,我沒辦法再好好教書,再職業深造。”“都怪抑郁癥,我我沒有辦法再去好好服務客戶,連銷售都做不了。”
這其實是典型的單因素歸因狀態。無論是當老師還是銷售,都不是僅僅受抑郁控制和支配的,還需要很多其它的技巧,比如人際交往的技巧,專業學識的積累。
對我們來說,比找合適工作更重要的是:無論從事什么職位,都不要聚焦在“抑郁癥患者”這個標簽上,就好像我們從來不會說:
“身高一米五的人適合做什么工作?”“東北人適合什么工作?”
當我們被一個標簽所局限的時候,這個標簽就成為了我們給自己設定的天花板。只一味地根據自己的身高、年齡、抑郁癥來挑選工作,本身就是對職業生涯不負責任的表現。
此外如果有一些自己沒辦法想通的問題,我們應該及時向專業人士求助,比如心理咨詢師,或職業生涯規劃發展師,有管理經驗的職場前輩。Ta們會用更豐富的經驗幫助我們從更加詳細、客觀、科學的視角去看待目前所應對的問題。
End:
抑郁了,無論我們是不是選擇休學/辭職,都要清楚的一件事:
休學和辭職從來只是方式,不是目的,我們都希望早日康復,別有太多的心理負擔,即使休學/辭職,也絲毫不妨礙我們對痊愈抱有期待。
抑郁總會康復,未來注定可期。
-------------
附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測測你產后抑郁了嗎?
下一篇:抑郁的背后是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