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抑郁癥 > 抑郁癥
抑郁癥科普全書|抗抑郁藥物“是藥三分毒”嗎?
謝老師2021-06-02 09:39【 抑郁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第一章:真的“是藥三分毒”嗎?在抑郁癥的治療過程中,很多病友與其親屬都會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就別吃藥。從現代醫學理論上講
第一章:真的“是藥三分毒”嗎?
在抑郁癥的治療過程中,很多病友與其親屬都會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就別吃藥。
從現代醫學理論上講,這樣講是十分不嚴謹的。抗抑郁藥物的原則之一就是,當癥狀不嚴重,只是輕度抑郁的時候,可以用心理治療加上自我調整的方式來對抗抑郁,藥物是可吃可不吃的一種選擇而已,但到了抑郁癥中度甚至重度的時候必須用藥物介入治療。
此時的抗抑郁藥物不是“能不吃就別吃”,而是治療抑郁癥的主要手段。因為抑郁癥中重度的時候,僅僅靠著自己調節或者是心理治療是無效的,因為此時的神經遞質失調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限度,需要在藥物的外力作用下將其調整到基本正常水平后,心理咨詢等其它方式才能起作用。
所以“是藥三分毒”這句話,并不是完全適用,最重要的是看疾病嚴重程度。如果是輕度,可以用不吃藥的方式治好,那自然就是能不吃就不吃藥,但是如果已經很嚴重,不吃藥不行了,也不能硬抗著。當有人向你鼓吹“是藥三分毒”的時候,但是此時疾病本身的“毒性”可能早已超過三分了。并且“是藥三分毒”是相對于沒有疾病的時候來說的,而對于生病的人來說,則剛好“以毒攻毒”。
第二章:抗抑郁藥物治愈原理是什么?
很多病友對于吃藥這件事本能排斥,很大原因是不了解藥物的起效原理,單純地認為是藥三分毒無疑會耽誤很多治療時機。所以建議大家要先學會了解藥物的作用原理后再決定是否吃藥,不要片面理解、盲目抗拒。
目前所用的抗抑郁藥物是通過調整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遞質的水平來進行。但是每種藥具體的作用機制略有差別,比如說帕羅西汀,它是一種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主要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突觸前神經元對5羥色胺再攝取,而增加突出間隙中5羥色胺的有效濃度。
另一種常見的藥物曲唑酮,是一種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與再攝取抑制劑,它除了抑制突觸前膜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還阻斷部分5羥色胺受體,使得5羥色胺無法與受體結合,繼而阻斷信息傳遞。
總的來說,抗抑郁藥的作用機制大體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降低重吸收,使該種神經遞質水平不下降,以增加傳遞;第二種是通過自身改變該種神經遞質從神經元中的釋放量以改變傳遞時的濃度;第三種是通過占用突觸后膜上用于結合該種神經遞質的受體,阻斷神經遞質傳遞量青少年抑郁癥癥狀。
通俗的講,就是通過藥物成分來調節體內已經呈現病態的化學水平。
第三章:抗抑郁藥物分為哪幾類?
抗抑郁藥物發展至今,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傳統抗抑郁藥物,一種是新型抗抑郁藥物。
包括三環或四環類抗抑郁藥物,代表藥物有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馬普替林。三環類藥物因為副作用比較多,安全性較差,所以目前只是作為二線用藥,不作首選。
另外一類傳統抗抑郁藥是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代表性藥物主要有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其中不可逆性的包括異丙肼、異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環丙胺等,這些藥物由于對肝損害較大,有致死危險,臨床已經停用了。而可逆性的代表性藥物主要是嗎氯貝胺,但是由于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與其他藥物存在相互作用,所以現在在臨床上是作為三線用藥。
臨床一線用藥主要是新型抗抑郁藥,以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為首選,包括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或艾司西酞普蘭,這五種藥被稱為抗抑郁的五朵金花。
第二類是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代表藥物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侖,其中后兩種藥物有鎮痛效果,文拉法辛則主要用于非典型抑郁和難治性抑郁。
第三類新型藥是α2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或去甲腎上腺素及特異性5-羥色胺能 抗抑郁藥,代表藥物是米安色林和米氮平,這類藥物對伴有焦慮失眠的抑郁患者比較很好,但是可能有過度鎮靜和體重增加的副作用。
第四類是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代表藥物是安非他酮,適用于雙相抑郁、遲滯性抑郁、睡眠過多、認知緩慢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安非他酮可能會誘發癲癇,如果伴有精神病性癥狀則不宜選用該藥。
第五類是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代表藥物是瑞波西汀,青光眼、前列腺增生、低血壓以及新近心血管意外者禁用。
第六類是5-羥色胺阻滯和再攝取抑制劑,代表藥物是曲唑酮和伏硫西汀,曲唑酮適用于伴焦慮、激越、睡眠以及性功能障礙的抑郁患者,并且改善睡眠起效很快,伏硫西汀則可以改善認知問題。
第七類新型抗抑郁藥物是褪黑素受體激動劑,代表藥物是阿戈美拉汀,主要是改善抑郁與睡眠問題。
第八類是植物藥或中成藥,比如疏肝解郁膠囊、巴戟天寡糖膠囊等。
第四章:醫生會根據具體哪幾點給我開藥?
醫生在給患者開藥的時候,遵循個體化合理用藥原則,需要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伴隨疾病、既往病史等從患者角度選擇藥物。其中對于藥物的考量主要是有“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現實社會能力和經濟價值”五個方面,前三個是選擇抗抑郁藥的傳統標準,后兩者反映了對患者的一些現實狀況方面的考慮。
其中安全性主要指藥物應該沒有或較少出現抗膽堿能不良反應、較少引起心臟毒性、性功能障礙、癲癇發作、過量中毒以及5-羥色胺綜合征或停藥反應。比如三環類藥物服用過量的話可能會引起中毒死亡,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容易導致5-HT綜合征。
5羥色胺綜合征臨床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痛、顏面潮紅、多汗、心動過速、激越、震顫等,病情進展可出現高熱、呼吸困難、抽搐、腎衰竭、休克和死亡。
撤藥綜合征的發生與抗抑郁藥的種類關系不大,當使用抗抑郁藥時間較長或是服用半衰期較短的藥物時易發生,一般表現為流感樣癥狀、精神癥狀以及神經系統癥狀,比如頭暈、平衡感受損、頭痛、惡心、失眠、生動的夢境等,個別患者還可能出現感覺麻木、過電感、人格解體及易激惹,甚至幻視及幻聽,所以切記不要擅自突然停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緩慢停用。
耐受性主要與藥物不良反應與患者服藥依從性相關系。抗抑郁藥物或少會存在一些不良反應,比如頭暈、惡心、口干、多汗等,但這些不良反應大多是一過性的,經過一到兩周的適應,機體耐受后就會消失或顯著減輕。
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反應可能比較嚴重,導致個體無法承受,或者是由于現實原因不能繼續服用。比如一個模特,但是她服用米氮平后體重上升,影響了她的職業生涯,這時候就可以考慮跟醫生商量換用其他藥物。
第五章:抗抑郁藥物吃多久才起效?會成癮嗎?
關于服藥療程,抗抑郁藥物起效時間大多是2-4周,最多不超過6周,如果6-8周仍無效或者收效甚微,則應該考慮加大劑量或者判斷無效。即藥物不對癥需要換藥。
在藥物對癥后,抑郁癥狀的完全緩解需要8-12周,這是急性治療期,以控制病狀為主,隨后的4-9個月為鞏固治療期,應服用與急性治療期同樣的藥物,以防止病情復發。
隨后進入維持期治療,隨著病情穩定可以逐漸較少藥量至停藥,具體維持治療時間不定,一般認為2-3年較穩妥。服藥至少半年,足藥足療程。
很多病友擔心抗抑郁藥物是作用于神經系統的藥,吃久了會上癮,這個問題大可放心,抗抑郁藥物不會成癮。藥物耐受是機體對藥物的適應,隨著合理停藥,這種耐受就會消失,隨著藥物在體內代謝完,藥物作用就會消失,是不會成癮的。
但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分辨所吃的藥物是否是抗抑郁藥物,很多時候患者的抑郁癥是伴有焦慮等其他癥狀,醫生可能會同時開一些抗焦慮或者治療其他伴隨癥狀的藥物,而這些藥物有可能存在成癮性。比如抗焦慮藥中,苯二氮卓類藥物,地西泮具有一定成癮性,但也不要過于擔心,只要按照醫生開的劑量吃,不要自己隨意加量,在安全劑量以內服用,就不會成癮。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哪個嚴重?
下一篇:作為抑郁癥患者親友,我能做什么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