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焦慮癥 > 焦慮癥
社交焦慮者的認知加工偏向
謝老師2021-03-10 22:00【 焦慮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案例:見領導就緊張的女孩她,23歲,剛剛大學畢業一年,進入一家央行工作。本是經過多重考核進入該單位,必然是有一定的能力,但她對自己的評價卻一無是處。
案例:見領導就緊張的女孩
她,23歲,剛剛大學畢業一年,進入一家央行工作。本是經過多重考核進入該單位,必然是有一定的能力,但她對自己的評價卻一無是處。
過了一年轉正期,她終于可以安心了但她卻不能安心。實習期,她跟著一位老員工,是個大姐,很熱心,什么都替她擋在前面,現在轉正了,大姐說有些事你需要自己承擔,她突然就緊張起來。她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自己的毛病。她有個毛病,看到人就緊張,手足無措,特別是看到領導。之
前跟領導匯報工作,大姐都替她說了,現在需要她自己匯報。一開會她就面紅耳赤,結結巴巴。開了幾次會后,只要輪到她說話,她就會感覺自己心慌的厲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啥,非常尷尬。現在,每次一到開會她就緊張,想要回避。她覺得領導和同事都在關注自己,而且都看到的是自己不足的一面,這讓她更加謹慎和恐慌。
什么是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是指對某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強烈的憂慮、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郭曉薇,2000),也有學者認為社交焦慮是指對人際處境的緊張與害怕(李波,鐘杰,錢銘怡,2003),還未發展到功能損傷(洪偉琦,2014)。社交焦慮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846年的一篇關于赤面恐怖的報道。赤面恐怖是指個體在公共場所中面對他人時,不自覺地感到緊張和臉紅,并且為在與他人交往面前出現臉紅而感到難堪。美國精神醫學學會(1994)在DSM-IV 中把社交焦慮障礙定義為:在人際交往情境中,個體被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公共場合時感到緊張、焦慮,害怕自己的行為方式會出錯、尷尬或被評價,表現出社交焦慮的癥狀(D'Avanzato & Dalrymple, 2016)。
因為擔心而回避出現在某些場合,因此社交焦慮會損害個體的社會功能,影響他們的工作完成和成就的發揮。
認知加工偏向對社交焦慮的影響
認知加工偏向(cognitive processing bias)指的是個體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認知過程,如選擇性注意、記憶或回憶以及對信息意義的解釋。目前認知加工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偏向、記憶偏向和解釋偏向這三個方面。它們如何影響社交的焦慮?
(1)注意偏向:個體對某些信息存在高度敏感性并有選擇性的注意這些信息,當其形成一個固定的傾向時,則稱之為注意偏向(毋嫘,林冰心,蔣娜,趙亞萍,2016)。近年的研究表明,社交焦慮個體特定的認知加工方式對其癥狀持續具有重要影響。Clark和Wells(1995)的認知模型提出,社交焦慮個體對自身和外部環境持有負性的認知圖式,傾向于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極(威脅性)的刺激上。錢銘怡、王慈新和劉興華(2006)首次使用中文Stroop任務對高、低社交焦慮者的注意偏向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高社交焦慮者表現出對威脅性刺激的警覺與敏感,更傾向于注意受他人關注詞和負性評價詞。
(2)記憶偏向:個體傾向于提取某些信息,或者對某些信息表現出偏好,則稱之為記憶偏向。社交焦慮者在人際交往中對威脅性(消極)的刺激信息存在記憶偏向。比如,O’Banion; 等人(1977)的研究結果表明,高社交焦慮女大學生在真實的社會交往情境中對于負性信息的記憶更加準確。
(3)解釋偏向:個體以一種積極、中性或消極的方式,對模糊的社交或非社交情境信息進行解釋的傾向,則稱為解釋偏向(姜迪,2017)。社交焦慮的認知模型認為,焦慮個體會歪曲外界的反饋信息,傾向于以消極的方式來理解社交情境事件,即表現出消極的解釋偏向。比如,Alden,Taylor,Mellings和 Laposa(2008)進行了社交焦慮個體與采取消極方式來解釋正性社交事件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社交焦慮組被試使用消極方式解釋積極社交情境事件的傾向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社交焦慮者的認知加工偏向及干預,李 楠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三大核心焦慮是什么應該怎樣克服
下一篇:測試你隱藏的恐懼和焦慮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